《兄弟》被评''污垢斑斑的伟大作品'',余华:这是我最好的小说
《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人生可以归结为一个简单的选择,不是忙着生,就是忙着死。
但在历史上,在许多特殊的年代里,从来都是生死不由己的。在余华的代表作《兄弟》里,讲述的就是关于两个时代,跨越四十年的时间里荒诞而现实的故事。
《兄弟》问世至今,一直备受争议,可谓'冰火两重天'。
有人说,《兄弟》是余华最差的作品,但是余华自己却认为,这是他写得最好的小说。
余华说:'这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上部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下部是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他们四百年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了我们四十年之中。 '
作者通过两个兄弟一生的命运,贯穿了两个时代,描绘的是被裹挟其中的小人物,在大时代下的生活状态,特别是金钱、欲望和人性、本能之间的冲突,表达的是对坚守善良,良知回归的美好渴望。
李光头作为书里戏份最多的主角,从小调皮捣蛋,不学无术,到后来追求李兰被李兰拒绝,感情受挫后不断努力奋斗,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我认为李光头的败笔就是他睡了自己最好的兄弟的女人,让这个角色矛盾感十分强烈,这挑战了中国读者传统的伦理观,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这本书就像一部荒诞的喜剧,李光头,李兰,宋钢都是其中的演员,他们匪夷所思的行为,浮夸的演技引得人们哭笑不得,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翻开上部时我为李兰和宋凡平甜蜜的爱情而欣喜,为李光头爱而不得而悲伤,更为宋凡平的死而感到惋惜,善良博学,能屈能伸最后死的那么凄惨,死于善良死于爱。
正如余华在《兄弟》里写的那句话:'命里只有八分米,走遍天下未满升。'
《兄弟》对于余华来说可能是一场豪赌,他在文中尝试了前所未有的语言风格。并将故事背景选择90年代末,这个背景离我们实在太近了,如果写民国,怎么写都不会出错。但是距离我们太近,他在文章写的离奇的故事,我们也时常能够通过网络了解,给人感觉更像是对新闻的模仿,使人失去了原本的新鲜感。与其说是在看小说,不如说是在看怪诞新闻。
正是因此,有人评论这本书说:'这是一部污迹斑斑的伟大作品'。
余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苏童、格非、孙甘露等的创作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评论界称之为'先锋文学'。最为人熟知的作品应该是《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这两部作品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但是耗费他两年时间,2005年出版的《兄弟》相比其他的作品更在写实的基础上加入里天马行空的剧情,用魔幻替代写实,衬托更加真实且不可理喻的现实。 2008年凭借作品《兄弟》,他获得第一届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
《兄弟》虽然分为里上、下两部,也被许多人诟病这两部几乎是断层的,结局潦草而无聊。但这种荒诞不正是20世纪60年代与90年代之间,社会形成的巨大差距造成的吗?荒诞与厄运亦是生活的真实,懂得了死的残酷才能体味到活着的幸福。
余华曾说,当我虚构的人物越来越真实的时候,我开始去怀疑我的现实是不是正在被虚构。
《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里,他对苦难的描写已经足够触目惊心了,但《兄弟》这部作品跨越了更长的年代,让其中的意义慢慢走到宽处,写出了现代狂欢的漏洞,值得每个人去深思。
除这三本经典之外,还有一本《在细雨中呼喊》,这一部没有其他三本有名,但看过的人都说,这才是最能代表余华的作品,读懂了《在细雨中呼喊》,才能真正了解余华。
这4本书都非常写实,在嬉笑怒骂的市侩对白中,表达了作者本身对生活的感悟。
4本小说越看越让我有一种感觉:
人生就跟树一样,当一个老人坐在你面前时,你就像是在仰望一棵老树,无论他过去是辉煌还是潦倒,如今他都矗立在这里,都值得惊叹。
在你读完之后,相信你一定会对人生有一遍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