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之星,电化学储能最具发展潜力企业TOP10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俞振华曾用这句话来描述当前产业的现状和前景。

每一个“季节”的变换,都伴随着旧势力的衰落和新势力的强力崛起。一方面,近几年国内经济形势较为低迷,叠加产业政策的调整,让不少储能企业深陷财务困境。另一方面,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行业巨头们凭借人才、管理和资本的优势正在逆势而上,覆盖各个分支领域的趋势日益明显,产业新一轮的大洗牌和调整在即。

诚然,领先企业、龙头企业的经营策略及战略布局,必将影响未来整个产业的走向与竞争局面。但大象永远踩不死蚂蚁,大公司并不能完全彻底的渗透到所有产业链条。

在储能这个应用领域广泛、赛道众多、商业模式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的行业里,如何保持对行业敏锐的嗅觉,做出正确的趋势的研判都是每一家中小企业都需不断思考的问题。我们相信,在下一个产业周期里,任何一个细分场景都可能诞生出一批杰出的公司,少数公司在某些细分领域凭借自己的“独门绝技”,将在市场上拥有别人无法撼动的领先地位。

基于对企业经营策略、市场领先性、企业创新性、行业口碑以及经营数据等多个维度的观察,“储能100人”认为,以下十大储能创业公司(非上市公司,排名不分先后),在新的2020年乃至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周期内,其发展最具想象空间。

1

海博思创

拥有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子工程博士头衔的张剑辉,2006年毕业后进入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工作。4年内连升三级,从工程师做到了高级设计经理,并且拥有公司50万美元的股票期权。

然而,2010年张剑辉却放弃了别人眼中优渥的生活,携妻带子毅然回国,并于2011年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北京海博思创科技有限公司,意为“海归的博士想创业”,这也是“海博思创”名字的由来。

创业之初,启动资金几乎来自张剑辉个人在西门子做首席技术官的收入。挤在从朋友处借来的只有1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创始团队完善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池管理系统BMS。

正是凭借自身先进的产品和技术,海博思创尚未成立,就获得了来自东风汽车的订单。2018年9月双方合作进一步加深,合资成立东风海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利用。

在储能领域,海博思创现已完成40多个储能项目,累计订单量超过300MWh。目前,无论在电动汽车电池管理还是新能源微网储能系统的产业链条上,都有不少大大小小的参与者,而隐身在中关村鼎好大厦的海博思创的不同在于,它试图通过电池梯次利用,打通电池管理与储能系统两块业务,可以解决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综合管理问题。

虽然海博思创目前的大部分收入还来自电动汽车,但在张剑辉眼里,储能是一个还在沉睡的庞大市场,电动汽车电源管理系统则是一个快速成长的市场,两块业务对海博思创来说,“就像打拳一样,电动汽车的拳头打在前面,储能的拳头在后边趋势待发,但后手拳实际上更有力。”

基于电池管理、电池成组、热管理仿真、大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整体集成能力是海博思创的核心竞争力。公司从成立至今陆续获得了启迪孵化器、启明创投、IDG资本、清华控股等知名机构的投资。有消息称,海博思创正在接受上市辅导,如果未来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其综合实力无疑会进一步加强。

2

库博能源

在工商业储能领域,库博能源是个“另类”玩家。

2015年,在认定电力综合服务市场是一个大潮后,库博能源便开始全情投入,从综合电力数据运营开始,通过对工商业用户的用电数据进行全方位分析,来优化电力运营结构。

2016年,库博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深厚的技术积淀,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储能技术的研究,通过长达一年的反复验证和经验借鉴,最终于2017年1月,在国内用户侧部署了公司第一套300kw/500KWh的分布式储能系统,通过“智能云平台+储能装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管理服务”帮助客户提供贴合实际的用能解决方案,提升电力资产管理水平。

此番动作也为进一步打开国内储能市场提供了稳固的基石。之后的三年,随着公司的不断成长和储能技术的日益成熟,库博能源将业务扩展到中国工商业最发达的两个省份广东和江苏,目的性更加明确,围绕两省的工业重镇进行深耕细作,布局的储能系统容量也从2017年的10MWh增长到2020年的252MWh,运营站点数量超过40个,业务从小打小闹到渐成规模。

在攻城略地的路上,库博能源依托强大的研发投入和对产品品质的卓越追求,不断对现有的产品解决方案进行迭代升级,并最终推出了FlexCombo小型工商业储能系统和PowerCombo分布式储能系统两大系列产品,帮助客户从更多层面构建智能电网,获得投资收益。目前PowerCombo分布式储能系统已经通过全球权威的认证评审机构TUV南德意志和UL的测试评估,并取得相应证书。接下来库博能源还会针对更多的新产品做战略规划和持续认证,为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做足充分的准备。

一个企业能否取得更大的成功,除了自身努力外,还要看历史进程。如果未来电力现货市场将使得峰谷电价差市场化,库博不断增长的储能设施未来可直接进入电网调度系统,可以通过云平台集中调度旗下运营的储能电站形成虚拟电厂,深度参与电力辅助市场服务和电力交易。

3

派能科技

派能科技原名中兴派能,是国内较早开始锂电池储能系统商用的厂家之一,专注锂电池储能应用超过10年。公司整合产业链关键环节,拥有包括锂离子电芯制造、BMS、EMS以及系统集成等上下游关键环节的多项核心专利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储能系统解决方案。

在储能行业,这家企业实力非同小觑。在派能的客户名单中,东莞新能源、中国铁塔、全国前十的太阳能逆变器品牌、全球最大的摩托车启动电源公司、全球最大的云计算中心设施提供商、哈工大服务机器人等行业巨头赫然在列。在海外的家庭光伏储能等领域,派能与索尼、三星、LG等日韩企业同场竞技。

事实上,派能于2009年就已经成立,从最源头的正极材料开始,尝试量产磷酸铁锂电池。2012年4月,派能实现磷酸铁锂的批量生产,几乎与跨国公司A123同步,这一布局甚至早于如今风头正劲的宁德时代。

或许是受制于大股东中兴新通讯的限制,派能在动力电池领域错失了先机,于2016年正式转向家用储能领域,并且在新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总共为超过90000户欧洲家庭提供长寿命户用储能系统。

今年初,派能科技披露上市辅导备案信息,公司明确将赴科创板IPO。根据公司提供的资料显示,2018年至2019年1至8月,派能科技实现营收分别为3.77亿元和4.37亿元,实现净利润分别为2179.96万元和6758.14万元。

4

沃太能源

与派能类似,沃太主打户用和工商业,2012年从3人起步,到如今发展到有接近200人的团队,其中80%以上的产品出口到全球近40个国家和地区。

沃太创立之初,创始人袁宏亮为公司做了一个明确的定位:光伏+储能的跨界融合。当时在德国工作的他发现,欧洲各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居民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政策,用电电价节节攀升,这让他看到了其中的商机。

由于户用系统面向的是C端市场,行业特性跟家电更接近,无论从外观设计还是营销方式上,需要快速占领用户心智。

沃太自成立以来,一直保持较高的迭代强度和速度,产品已经经历了3次迭代。其最新推出的智慧能源管理系统“Alpha Home”开始主打人机交互和智能家居概念,它不再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储能系统,而是可以进行对话并且发送语音指令的家用电器。

与此同时,沃太也将一部分注意力集中在同样市场自由度较高的工商业储能项目上,并以稳定的势头在海外储能市场扩张自己的产业版图。

目前为止,沃太在全球安装的储能系统接近2万套,总容量超过250MWh。2017年营收首破亿元之后,2019年预计实现营收4-5亿元。

作为一家中国企业,沃太希望三年之后,国内外营收能做到各占50%的比例。袁宏亮认为,从长期来看,中国市场将是全球未来最大的市场之一。在国内,沃太选择与国内电力设备龙头企业亨通集团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在合资公司运营方面,亨通负责市场开拓,沃太负责提供产品和技术。未来沃太品牌将主打家庭储能和中小型工商业,亨通储能将聚焦于大型储能和大型项目的运作。

5

联动天翼

联动天翼成立于2009年12月,公司创始人阎紫电的华为背景使这家公司在诞生之初就有深厚的“通信色彩”,从服务于通讯运营商的通讯备电业务起家,率先将锂电池储能技术应用于通讯行业,移动、联通、电信、中国铁塔均是其座上宾。2015年12月,完成股份制改造;2016年10月获得松下电器战略投资,双方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领域达成了深度战略合作。

正是这次战略投资,令业界默认了联动天翼与松下二者之间的绝对关系。尽管松下电器在联动天翼内部的股权占比并不高,但有了这位国际电池巨头的背书,联动天翼开启了快速扩张模式,相继布局电池制造、环保出行等多个领域。

2018年5月8日,联动天翼新能源动力电池及系统项目落户江苏江阴,该项目总投资200亿元,规划用地1000亩,将分期分批建设完成新能源动力电池及系统生产基地,年生产能力达30GWh。项目主要涉及锂离子电池和模组、EV动力系统、储能系统的研发和制造。

根据联动天翼的规划,联动天翼未来要形成闭环产业链。第一步定位为产品公司,专注动力电池生产和储能等领域,五年后形成百亿级收入规模;第二步定位为运营公司,做好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管理及运营服务,预计实现千亿元收入规模;在前期产品和运营的基础上,未来十年,公司将成为数据和平台公司。

6

大连融科

为数不多的液流电池厂商中,每一家公司的产品都处于不同商业化初级阶段,而这些厂商正在争取获得市场认可。成立于2008年的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由大连博融控股集团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共同组建,也是全球唯一具备全钒液流电池全产业链技术开发和生产能力的企业。

在生产制造、集成管理方面,大连融科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总投资35亿元的大连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一期100MW/400MWh已经开工,该项目按照两部制电价政策在省内进行疏导,采用的是大连融科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这对正从示范走向商业化的液流电池来说,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自2013年辽宁卧牛石5MW/10MWh风储全钒液流电站并网后,液流电池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沉寂。直到去年底,才陆续有黄河上游6MW/30MWh风储项目和湖北枣阳首期3MW/12MWh光储项目等具体招标或投运消息出现。2020年开年之际,大连融科成功中标辽宁大唐国际瓦房店风储项目10MW/40MWh,中标价格1.42亿元。

和锂电池系统成本相比,液流电池还高出不少,目前在3.3-3.6元/Wh之间,导致近两年全钒液流电池市场占比有所下降。大连融科也在试图不断提升液流电池的能量密度,针对电力储能市场和海外市场,分别推出了125KW/500KWh的20尺集装箱储能系统和10KW/40KWh小型储能系统。大连融科方面表示,在2020年其液流电池系统成本有望降至2.5元/Wh左右。

有业内人士认为,当下电池的大规模部署的竞争十分激烈,在锂电池的夹击下,行业领先的一些液流电池公司目前首要的任务是保证不破产,其次是专注核心技术研发,聚焦特殊应用场景,避免与锂电的正面交锋。

7

海基新能源

在竞争激烈的电池端,成立于2016年的海基新能源正成为国内储能锂电市场新增的一匹“黑马”。

在动力电池领域玩家众多,海基新能源重点转向储能,经过两年时间的积极部署,在储能市场上斩获了多笔订单。2019年海基全年储能电芯出货量228 MWh,累计出货量超过340 MWh。截至目前,海基电芯产品中标国内外45个项目,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消纳、电网侧储能、用户侧储能等领域。

当前,大多数电池企业的重点在动力电池领域,生产储能电池仍是副业,海基是国内为数不多将储能作为重点方向来进行深耕的企业。在技术上,海基新建了完整的pack产线,迭代了储能标准模组的设计,是国内首批通过锂电储能国标GB36276的企业之一,正在做UL9540检测认证;在产能上,其一期年产10亿瓦时高性能锂电池电芯及高端电池组产品项目已经开始生产,目前正在增资扩产,规划投建二期项目。

除了电力储能,来自基站储能而带来的电池需求正在提升。3月中国移动、中国铁塔相继发布招标公告,涉及金额数十亿元。海基具备投标资格,目前已申报了相关资料。

自2018年以来,越来越多的电池企业开始转战储能市场,在“ 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况下,海基要想守护并提升自身的市场地位,必须在产品和市场上与绝大多数的公司相区隔。随着标准的不断完善,储能的“门槛”正渐渐形成,能否持续升级自身的技术,生产出“长寿命、低成本、高安全”有竞争力的电池是一场马不停蹄的马拉松。

8

科工电子

当大多数企业把做大做强作为追求目标的时候,结果往往是大而不强。“隐形冠军”的成功之道,意味着一种成长战略的全新抉择。

在储能领域,科工电子无疑具有这样的潜质。截至2019年2月,累计签订储能系统BMS合同约1.3GWh,国内市场份额超过50%,排名行业第一。

科工电子创始人兼总经理刘爱华是典型的技术出身,曾先后在合众思壮和威星智能两家上市公司出任总工程师。2009年开始进入新能源领域,在一家BMS公司出任总经理,主打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先后参与过国内60%储能项目的BMS设计与实施。

2015年,刘爱华从原公司离职创办科工电子。在储能这个新兴行业,刘爱华拥有10年的从业经历,算是典型的行业“老人”了。10年的摸爬滚打让他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最深刻、最本质的感受就是“艰难”,这个“艰难”不是来自于销售和市场,而是来自于产品和技术。“刚做BMS的时候感觉非常简单,十年做下来,觉得它越做越难。”

现实总有很多坑需要去填,从产品角度来说,量越大的时候,原材料、功率的管控、焊接等各种问题才开始暴露出来。如果一个企业没有4到5年在SOC方面的研究,是不可能把SOC做准确的,需要对电池、算法、各种模型函数要有非常精通的了解,同时还要有大量的数据做支撑。

科工是国内为数不多只专注储能BMS的企业。到现在为止有32项专利,发明专利有12项,实用新型有20项。

正所谓,极致的公司不怕小。BMS虽然占整个储能系统的成本不到10%,但如何做精做细考验一个公司与团队的恒心与耐心。与诸多同行相比,大量成熟的应用经验和工程实践是科工逐鹿中国储能市场的最大底气。

9

EcoFlow

EcoFlow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专注于中小容量移动锂电储能产品的研发销售的科技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王雷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主修方向就是新型储能电池技术,曾创立大疆电池研发部,负责大疆全线产品的电池研发工作,现负责 EcoFlow 产品规划、研发以及公司整体运营。另一位创始人Eli MorganHarris,曾在大疆负责全球行业无人机的商务拓展,现负责 EcoFlow 北美销售及市场拓展。

在欧美,开着旅行车全家出游、露营,是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车载空调、冰箱、烤炉、照明、咖啡机等都需要用电,移动储能必不可少。对此EcoFlow从娱乐场景切入,已经发布了三款消费类新能源储能产品:River MobilePower Station、 River Bank、River Delta。

娱乐场景之外,在面临自然灾害等原因停电时,对于移动储能设备具有天然需求。EcoFlow研发生产的移动储能产品,几乎全部销往海外。

作为深圳一家初创企业,其推出的移动储能系列产品在日本Makuake创造了历史最高众筹记录,金额超过2.8亿日元,折合人民币1800万,在美国的Kickstarter众筹平台取得超过280万美元的优异成绩。

在获德联资本和春珈资产的3000万元A轮融资之后,2019年EcoFlow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累计获得融资近1亿元。EcoFlow计划进一步丰富储能产品系列,将市场逐步从欧美等发达国家拓展到发展中国家。

10

恩力能源

作为国内首家将水系离子电池进行产业化的公司,恩力能源技术团队历经数年的研发,成功突破了电池材料、电池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等方面的数十项重大技术难题,开发生产出产品化、实用化的水系离子电池,以及由电池组成的电池模块和电池系统产品。

但水系离子电池也并没有足够成熟到替代锂电池的程度。2016年以来,锂离子电池的价格出现大幅下跌,2019已跌到每千瓦时156美元,比2010年的1100美元/千瓦时已下降了87%,原本拥有相对价格优势的钠离子电池,在骤降的锂电池价格面前荡然无存。作为曾经在钠离子电池风声雀起的Aquion Energy,这家公司曾名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最聪明公司第五名,如今也难逃被破产的命运。

恩力能源的最大看点还是其正在研发的全固态锂电池,2019年恩力能源将几年前开始内部孵化的固态电池作为未来发展重点,兼顾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的固态电池不仅是动力电池技术的一个终极目标,并且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山雨欲来之势。

经过科学家们的努力,固态电池的技术已经突破了诸多技术瓶颈,例如在固态电解质材料方面,但仍然存在技术难题有待解决,比如固体固体界面的稳定性和性能提升。此前丰田前研究专家明确表示,全固态电池很难量产,因为存在露点管理和粘合方面的问题,而且很难解决。

尽管很多厂商都对固态电池寄予很高的期待,但新技术要足够完善,就要持续开发、研究,让它具备成本竞争力,就需要持续的投资,然而钱在哪里,往往会成为新型技术初创公司难以逾越的一道坎儿,恩力能源也不例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