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1.29
一、
小儿外感表邪,内传少阳出现之寒热交作、高烧不退,取小柴胡汤加生石膏、青蒿治之,常收药到病除之殊功。柴胡、黄芩、生石膏、青蒿诸药需重用,方可收效迅速。退烧效果优于它药。
二、
生石膏体重而气轻,辛凉开腠,善清气分之大热,但其虽辛而不燥。临证若以解肌而透表为主,取其气轻和卫,剂量则不宜过大;如以清热降火为主,取其体重潜镇,剂量可重用。
三、
连翘清热解毒,善清卫表之邪,外感发热常与银花、青蒿、地骨皮合用,退热之效显著。
四、
栀子质禀轻浮,能上行心胸而清热除烦,其性苦寒,能迫热下行而利小便;豆豉气味俱轻,即可清表宣热,又能和降胃气,二药相伍,降中有宣,宣中有降,为清解胸中郁热之良方。临证对烧心、泛酸、胸痛、舌红苔黄、脉弦,西医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者,可用栀子、豆豉、枳壳、厚朴、甘草诸药治之,常收效。
五、
地骨皮能退虚热,更善清降肺中伏火;南沙参养阴清肺,化痰益气;桑叶清泄肺热,甘寒润燥;杏仁宣肺止咳。诸药合用可收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之效。临证小儿肺炎愈后可以此方合中医自拟方《止嗽四药》 加天冬、麦冬调治,1-2周有效。
六、
治流感可用恩师赵振兴的中医自拟方《感冒群药》 加葛根、升麻,此方善治疫毒之邪,用之效佳。
七、
葱豉汤由葱白、豆豉组成,出自肘后方。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感冒初起,头痛、鼻塞,邪轻病轻者。又可治疗温病初起,而有恶寒者,二者合用可代替麻黄,恐麻黄过于发汗而伤正。清代张璐云:“本方药味虽轻,功效最著。凡成人风热,伏气发温,及产后感冒,靡不随手获效。”二药之特长是温通阳气发汗解表而不伤正,更无寒凉遏邪之弊。
八、
临证实践证实生地黄有活血行瘀之功,故治咯血或吐血生地为不可多得的理想药物。哮喘病人用之亦效。
九、
治低热可取补中益气汤合桂枝汤加青蒿治之。方中升麻、柴胡重用,不取升提取其清热而扶正退热之功增矣。桂枝白芍二味能调和营卫,有汗可解,无汗可宣,在此通过调和营卫以调节体温而退低热。
十、
桑叶重用40-60g,治汗证不论自汗盗汗均有效。查《神农百草经》载桑叶“除寒热,出汗”,《本草撮药》、《重庆堂随笔》均载其“治盗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