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楷书《洛神赋玉版十三行》,小楷极则,透过刀锋看笔锋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历来为书家所重被称为“小楷极则”可以说《十三行》代表了新体楷书的高度成熟是融入了行书笔意的楷书经典《十三行》版本最多其中以南宋奸相贾似道旧藏“碧玉版”为最佳“碧玉版”因原石色如碧玉而得名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版《洛神赋十三行》原刻石《洛神赋》三国魏曹植撰。小楷《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书于麻笺上,小楷雍容和雅,柔中寓刚,肌肤妍丽流美而风神秀逸,格调高雅,确为传世'小楷之极则’。此帖上溯钟繇,和王羲之的《乐毅论》一样,与《宣示表》一脉相承。只是《乐毅论》用笔内厌,《十三行》则用笔外拓。其点画妩媚娟秀,横竖撇捺处处带着放逸流畅的笔风,尤其是捺笔,均以重长的笔态增其美俏。此帖在结体上也非同寻常,虽是小楷,却有大字气概,结体疏朗而茂实,虚和简静,宽绰灵秀。正如清人蒋和所言:'《玉版十三行》章法之妙,其行间空白处,俱觉有味。无一点尘俗之气,不受一点束缚。此帖在楷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楷书源于汉末,而成熟于魏晋。现存最早的楷书作品传为钟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等,尚存隶意。至晋代,经王氏父子改进而完善。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小楷,已足见其法度完备。王献之则突破其父的成法束缚,别创新法。此帖点画劲健,体势峻拔奇巧,风神秀逸萧散,是楷书中追求写意书风的经典之作,在楷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后世楷书对所谓晋人格调的追摹,无不以《洛神赋》为圭臬。明万历时杭州西湖葛岭地下发现的一方石刻,石色深暗,被人美称为碧玉,“碧玉版本”初拓本,存字大都完好,其它石花处亦自然清晰。因其地为贾似道半闲堂旧址,所以后人认为是贾氏所刻,后归陆梦鹤、翁嵩年。清康熙间入内府,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此石流入民间。1982年由一上海人经秦公先生由北京市文物商店收购,后转藏首都博物馆。欣赏学习《十三行》尤其当要注意其分行布白之趣穿插避让之法流传甚广的“碧玉版”剪裱本将原本的十三行变为二十八行则原石变化之美丧失殆尽如今摄影技术的提高使得我们能够观赏原石的高清图片现将原石局部放大以飨读者
透过刀锋看笔锋
单字选
分享,让生活更美好!感恩有你!加入圈子,享受更多独享资源一年干货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