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风云之七国之乱】晁错之错(八)
对于封国竟然叛乱,晁错也大感意外,他拿不出象样的主意。
然而智囊晁先生是不会交白卷的,面对刘启的咨询,晁错开始胡言乱语,信口开河。
晁错的建议是:请刘启向他英雄的爷爷刘邦学习,御驾亲征,上前线和叛军玩命,请皇帝放心,后方有我。
过了一会儿,晁错又冒出新的想法,建议把徐县(江苏省泗洪县)和僮县(安徽省泗县)等地盘划给吴国。
这等于是向叛军低头,藩是不敢削了,不仅不削,还割让土地,请求吴国罢兵。
晁错忽而要战,忽而要和,出的主意颠三倒四,自相矛盾。
更要命的是,他在第一条建议中,竟把领导刘启置于危险的前线,自己却摆在安全的后方。
对于晁错这种人,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没事时气壮山河,敢于找事,真正惹出了麻烦,对不起,你们先上,我先闪人。
看着晁错的表演,我可以体会刘启心里的感受——拔凉拔凉的。
他对晁错的感情由失望到怨恨。悔不该听从晁错煽动,大刀阔斧地削藩,惹出了大麻烦却只能自己应对。
按说,事情到了这步田地,晁错应该低调,集中精力,冷静分析局势,拿出对策,重新争取刘启信任,和刘启共克时艰。
比较离谱的是,晁错现在象打了鸡血,表现的极其反常。
他突然认为吴国的叛乱或许不是坏事,起码给他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铲除异己的机会。
晁错最厌恶的人是袁盎。
固然在司马迁先生的《史记》和班固先生的《汉书》中,都把袁盎和晁错安排住在一起——他们共用一篇传记,但比较黑色幽默的是,这两人却是不折不扣的仇敌,不共戴天。
这对难兄难弟到底为啥事结了梁子,书上没有记载。书上记载得很清楚的是,这两人绝不在一起出现。
只要是袁盎出现的场合,晁错一定回避,反之,晁错只要出现,袁盎也绝不露脸。
世界固然很大,却同时容不下袁盎和晁错。
当晁错深得刘启信任,官运亨通时,袁盎却一直在走背运。
当年,刘恒看穿了袁盎的伪善,就把袁盎调离中央,外放到齐国为相,稍后又调到吴国为相。
在吴国,袁盎倒和吴王刘濞相处甚欢,刘濞喜欢笼络人才,他经常赏赐财物给袁盎。
这下被升任御史大夫的晁错抓住了小辫子。晁错上疏皇帝刘启,袁盎作为中央委派的官员,却和封国国王勾搭,私自收受刘濞赠送的礼金财物,按律应当治罪。
刘启对晁错言听计从,随即严厉处理袁盎,将他的官职一捋到底,贬为平头老百姓(庶人)。
袁盎,辛辛苦苦几十年,一步回到解放前。
晁错大人,袁盎已经被修理得够惨,对这个结果,您还满意吗?
晁错显然并不满意,晁错的目标是——没有袁盎,他要把袁盎从这个世界上彻底抹去。
现在,吴国刘濞造反,很好很好。晁错认为干掉袁盎的机会来了。
他召集辖下的监察官员开会,在会上发表观点:袁盎大肆收受刘濞的财物,蒙蔽皇帝,现在刘濞造反,我断定,袁盎是同谋,必须严肃处理。
不幸的是,会议的内容泄露,传到了袁盎耳中。
袁盎也是背后阴人的高手,他知道,晁错将自己的经济问题转化为政治问题,他即将动用司法程序,堂而皇之地置自己于死地。
必须反击。现在,唯一能够反制晁错,拯救自己的只有皇帝刘启。
遗憾的是,作为庶民的袁盎已经没资格面见皇帝了。
袁盎决定找一个人向皇帝陈述自己的意见。
这个人,必须深得皇帝信任,最重要的是,他得是晁错的对头。
这个人,呼之欲出,不错,正是窦婴。
乌角道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铁路职工,本名李康
爱沽酒,间读史
闲散散,懒洋洋
生无异象,世居襄阳
少无大志,安享小康
闲说古人,不问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