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建德:杰出的起义军领袖,若他不死,李渊很有可能无法顺利称帝

引言:

在隋王朝统治末年,隋炀帝连续多年大兴土木,还不断对外征伐,百姓承担着巨大的徭役和赋税重担,这逐渐让土地开始荒芜,各种民生问题和阶级矛盾日渐显著。隋朝大业7年,即公元611年,隋炀帝再次意欲出兵高句丽(gāo gōu lí),当时大量的物资和士兵都集结在山东境内。然而,此时的山东恰逢灾荒,忍无可忍的百姓终于站了起来,以邹平人王薄为首的起义开始了,并且烽火很快席卷了全国。

一、少有侠名,众望所归

当时全国各地的起义军比较混乱繁杂,算下来大大小小的有百余支,合计超过百万之众。其中有三支逐渐发展为了反抗隋朝统治的主力。第一支是位于河南的瓦岗军;第二支是位于河北的窦建德军;第三支是江淮一带的杜伏威军

那么,咱们今天主要就来说一下窦建德这部分,因为他还算是隋末颇得人心的一支起义军,可以预想,如果他不死,李渊很有可能无法顺利称帝。毕竟在窦建德死后还有不少的百姓给他建庙供奉,影响力可见一斑。

根据史料记载,窦建德出生于公元573年,是现在河北故城人。他年轻的时候在当地就有些名声,为人十分仗义,据说当时有同乡的父母亲去世,没有钱下葬,他听说之后立马就放下手头上的农活,跑过去把自己的家当拿出来帮助对方,这一举动为他赢得了不少的好评。

其实,窦建德起义反隋也是被逼无奈,当时他的一个老乡被迫征兵服役,和官府争吵期间杀掉了县令,只能流亡在外,还是窦建德主动收留了他。这个老乡叫做孙安祖,手下慢慢聚集了数千人。当时在窦建德所在地区周围还有两伙盗匪,平日里无恶不作,由于官府迟迟抓不到人,于是就把所有的罪名都安到了窦建德身上。

二、被逼造反声势浩大

官府直接斩杀了窦建德的全家人,几乎老少不留,就这样,他造反了。由于平时在十里八乡的名声就不错,再加上同乡孙安祖被杀,手下人马尽数归了窦建德,这一来一去队伍就强大了起来。

不过窦建德的队伍和其他起义军不一样,从来不会侵犯老百姓,更不会轻易地斩杀朝廷官员,这就导致了很多混不下去的隋朝官员愿意到窦建德手底下效命。值得一提的是,窦建德虽然是个穷苦的农民出身,但是并不贪恋钱财,一旦手里有钱都会拿出来赏赐手下的兄弟士卒,或者帮助其他的百姓。

要说窦建德还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不喜欢金钱也就罢了,他还不贪恋美色。据说他每次得到了美女或者是来自宫廷的漂亮女子,都会给予金钱后将她们遣散回家。隋朝的一些官员选择了投奔他,都会被赐予很多的钱财,然后安排卫兵护送到安排的辖区内任职。

有个窦建德这样的领导,手下人自然是乐于好好卖力干活的,在战场上也都争先恐后地去战斗。除了这些人格上的优点之外,窦建德本人还不是一个俗人,相反,他颇具谋虑,这一点其实从他和隋王朝军队的作战中就可见一斑。比如像杨义臣薛世雄这样的优秀职业将领都纷纷败在了他的手上。据说窦建德还不是一个唯我独尊的霸道之人,每当手下有人谏言的时候都会虚心地接受,在分析鉴别之后选择采用与否。

三、虽然身死,百姓怀念

窦建德其实哪方面都不错,可惜最后还是没有赢得李世民。如果拿窦建德和李渊来对比一下,非要说出来窦建德哪里不如李渊,恐怕就是他手下缺少一顶一的忠臣良将了。当时在危急关头,哪怕是窦建德能够成功脱困,估计历史也会很大程度上改写。

窦建德和李渊对峙的时候,天下是姓李还是姓窦都还是个未知数,可窦建德关键时刻犯了战略性的错误,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只能说李渊命中注定要成为天下之主,手下精兵强将数不胜数,更有李世民这么个能“开天辟地”的人物,这也是窦建德没法比的。

窦建德死后,不少百姓都非常痛惜,感觉像是失去了一位一心为民的好皇帝,于是在各地就出现了百姓自发修建的窦建德祠堂,经历了千百年流传到了现在,这就是很著名的“窦王庙”。每年在窦建德忌日或者是重要民俗节日的时候,窦王庙所在的当地老百姓都会聚集在一起,用十分隆重的仪式去祭奠,确保了窦王庙长久以来香火旺盛,经久不衰。

结语:

隋朝末年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其混乱的程度一点也不比东汉末年或者南北朝时代差,只不过我们很多朋友都对这段历史不太了解,而仅知的一些事情也都源自于后世的演义小说。可由于小说作者的个人倾向性以及作品的艺术性影响,这里面记述的人物故事又有失偏颇,其实,窦建德绝对算是隋末唐初杰出的起义军领袖。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