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出人们视野的东北泥草房
(2016-06-29 05:28:38)
在东北农村,过去家家户户都是草房。草房虽然看上去简陋,可是建造也是十分讲究的。自制土坯,原料就地取材,选择细腻的黄土,掺上用铡刀切成小段的麦秸杆,和上井水,用二齿钩子搅拌成泥。然后将和好的泥装进用木制的模具里,制成一块块土坯。建一所房子,需要很多这样的土坯。过去买不起砖。人家都得请上几个膀大腰圆的帮工,趁天气晴好,将土坯做好,通风日晒,干透了就可使用了。不过那些年,农村请人帮工好像也不讲究报筹,大家就是互相帮忙。
选宅基地打好基础也很重要,选用耐腐的硬杂木做柱脚,柱脚底下的大石头是泥草房仅有的硬通货。宽裕人家选红松原木做房梁俗称“大托”,檩子也有五根和七根之分。当然是越多越好,那要看家底子厚不厚而定,细小的可以做椽子用。在房顶铺上厚厚扎捆的高粱秸秆固定住,摔上麦秸拌的黄泥,顶盖苫上草。这样即隔热又保温、防雨的房子就建好了。
草房冬暖夏凉,又是天然材料建成,更没有令城市人头疼的装修污染。那年代就算想装修也没条件,不过日子过得好的人家,逢年过节总是要收拾一下的,弄来一摞报纸、旧书本,用面粉调好一盆浆糊,将屋里的天棚和墙壁糊个严严实实。再贴上几张年画做装饰,整个屋就焕然一新了。
大部分人家,在屋内大梁下修堵墙,这堵墙也把房子分成里外两部分,外面的是生火做饭的地方,里面嘛就是卧室兼客厅了,这堵墙也叫“马墙子”,有的人家在这里还开个窗口当然就叫马窗台,这里习惯放蜡烛、油灯、洋火什么的。做饭烧柴产生的烟和热气通过炕排到室外,熏热了火炕的温度,而且不潮,非常舒适。为了排烟,在房顶修好烟囱,俗名“呼兰烟囱”,因为口粗,高处风大,效果也更好。
草房里面的火炕往往占屋地一半,铺上高粱桔编织的炕席,不仅代替床,更是家里吃饭、打牌、唠嗑的活动场地。那个年代,北方农村人睡觉全家都挤在一铺火炕上。不分男女老少,排在一起,今天看来是难以想象。可是当时家家就是这么过来的。条件好些的分东西两个屋子,老辈和儿孙们分住两个房间。靠近灶台的叫“炕头”,一般是辈份大的老人睡的地方。冬天,窗外鹅毛大雪,呼啸的北风吹过,有关东四大怪之一“窗户纸糊在外”的窗户,被风吹的呼哒呼哒响,躺在火炕上温暖的被窝里,听大人们讲故事,是怎样的一种惬意啊。平时吃饭,也在炕上支上饭桌,全家老小在炕上围坐一起,酸菜炖粉条,苞米面大饼子吃得喷香。生活虽然贫困,可是人们生活依然那么开心、融洽。乡亲邻里到家里串门,不用邀请,自然是脱鞋,上炕,卷上旱烟卷,端起烟袋锅,笑眯眯抽着。守着炕上的小火盆,嗑着瓜子,吃着爆米花唠着家常。孩子们玩玩翻绳、“旮嘎拉哈”。炕里小花猫伸着懒腰打着瞌睡,火盆里的火“劈里叭拉”,炉上的热水咕嘟咕嘟的冒着热气,热气遇到房顶冷空气就会返霜,房梁上闪着亮晶冰花。草房子就这样不动声色的将一切寒冷阻挡在外面了。
当年“三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生活标准,就是这暖融融的草房的真实写照。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