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人文:从桂籍科举状元浅聊科举制度
读史知今,广西各地历史解说,少为人知的地方志历史,欢迎关注!
在古代科举中,各朝各代有据可查的属现在广西区域文武状元有十一个,文科十个,武科一个。
状元嘛,无论怎么说,在教育制度中,自然都是人之龙凤之类的佼佼都了。都知道,现代读书人,最基本的文化教育,可以说是从幼儿园到大学,经历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也就是初考,中考,高考,才能算完成一个重要的人生读书经历。当然,再往上的研究生,硕士,博士那就另当别论了。
在这些大考小考中,每年的六月高考,总能听到一个词:状元。什么文科状元,理科状元,省状元之类,反正都是在各地条件下的高考第一名。这个状元,就是类比,泛比了,是一种象征的说法,象征的称呼了,要是放在古代,状元可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
像古代广西的这些状元,都要经历一些什么样的文化教育,考试过程,才能顶上这状元的名号呢?
这就要了解那个时代的科举制度了。
科举制度,主要是指是隋唐以后几代文化教育,朝廷选拔官吏的重要制度。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现代的九年义务,十二年教育制度,和他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甚至是有一定的借鉴,或者说是发展。总的来说,都是为了培养适应时代,为了培养齐方方面面发展需要的人才所实行的教育制度。
从蒙学到最后登上状元宝马,要经历什么样的过程呢?
首先要进学堂接受教育,之后才能走科举第一步——童试,童试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教育过程,这时期的学子叫童生。除了自身的努力学习,还得要家里条件允许,毕竟古代生产力低下,很多事情都是要劳力完成,家里富余,供一个读书人还可以,但真正的寒门子弟,要付出的努力与艰辛就更多的。
童试是一个不短的过程,有三次考试过程,即县试,府试,院试。不过,要是通过了童试三考成为秀才,那待遇可就不一样了。
院试之后,也就是童试结束,通过的学子就被称为生员,也就是俗称的秀才,算是获得功名的,不管贫富,反正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遇官司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不管如何,生活再苦,那也减轻了一些社会义务和责任了。
秀才中也是分等级的,一等称“廪生”,官府按月发粮食;二等称“增生”,不发粮食;三等称“附生”。有了这生员身份,也就可以到官办的府、州、县学读书了。
在很多地方志中,关于这些名称的,还有很多说法,如庠生,其实也是秀才,生员的一个别称,古代把县级学校称为庠,邑庠,在里面的读书人也就可以统称为庠生,邑庠生,叫法再多,也都归为秀才一级。
这些秀才有资格参加由省主考的考试,也叫乡试。是全省各地的秀才都集中到省城统一考试,算是正式的初级取仕试了。乡试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按十二生肖),如果遇到某年有什么国家庆典大事之类的,如这个皇帝登基,生个皇子,那个皇帝,太后生日等等,还会举办一次考试,算是普天同庆,这一年增加的科举考试,俗称恩科。
经过这乡试,通过的都可以称为举人了,没通过乡试的秀才,很多也就成为了古代基层的文化教育者,传播者了,要么等下一轮考试,要么回乡做个私塾先生,要么有机会到官府作个吏,也是县衙的基层公职人员了,这就要看个人造化和个人生活环境了。
举人的说法就多了,现在多是指明清以后在乡试中试者。开始有排名了,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
像广西两位三元及第状元,宋代冯京,清代陈继昌,拿到的解元,就是他们中的第一元,就是这个省级第一名了。在千余年科举中,肯定有过很多届乡试,在广西,得到解元名头人的也应就有很多,但真正被被历史记住,关注的也没几个。像在现在流传的广西各地地方志中,被白纸黑字记下来的解元没几个,多是在《广西通志》里才能找到一些记录。
当然,也并不是说考得省第一名解元就代表水平很高,科举那么多年,现在广西范围有多少次考试也就有多少位解元,但从解元走到状元的,也就三人,剩下的在这过程中也就各有走向了。像其他七位文状元,好像也没有得到解元,只能说是当时科举的佼佼者,最后成为状元。
举人身份有什么福利呢?原则上是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同时,也就有资格参加次年在京城举行的会试了。也正是这些福利,所以,就有古人感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了,这也是古代学子寒窗苦读的动力之一了。
那有趣的问题来了。在很多小说,电影中都提到一些古代书生“进京赶考”的故事,像《聊斋》中都是“某某秀才进京赶考”,然后如何如何,较真的话,那就是书中的硬伤了。
因为在古代那种等级森严的时代,秀才身份只能参加乡试,也就是进省城考试,他是不可能越级“进京赶考”,在道上遇上进京赶考的书生,那他们的身份必定是举人,所以正确说法是“某某举人进京赶考”。
当然,如果不去京城考试,举人这身份,也是有一定保障了,有资格等着安排,有县内官府有缺职时,可以在县内或是调到省内各地当个教谕,教授之类,虽不能作正官,但做个县令以下的吏,也算是一地名流了。运气好了,直接当官也是有可能的,像在很多地方志中,可以看到很多县令就是由举人担任。这也是与当时环境所决定的。
进京赶考的举人,就是参加中央统一的会试,算是国家级高级考试,可以说这就是决定个人仕途的重要考试了,会试由礼部主持,只能有举人身份的学子参加。
会试通过,那身份就成为贡士了,没通过的,榜上无名的,那就回去继续等下一届了。贡士的第一名,叫会元,像冯京,陈继昌中的第二元,就是这个了。
取为贡士的这帮人,能做什么呢?他们的官运基本稳了,只等着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了,从一定意义上说,贡士是进士,差别就是参加一次殿试,见一回皇帝,得到进士身份的最终证明。
殿试就是科举制度中的终级考试了,所有贡士进宫见过皇帝后,无论最终考试什么结果,什么成绩,这些人全部可以成为真正的进士,都可以直接授官,完成了读书人最后的入仕理想,只是他们的进士身份分为三六九等。
所有参加者殿试的的人,按成绩排名,分三甲公布。
一甲榜三人,也就是第一,二,三名,也称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状元及第,探花及第,榜眼及第,这就是科举中的读书人的最高排名。就文状元而言,千余年间,考证出来的,也就500多人能得此称号而已。
二甲榜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榜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别看这进士名字字眼相似,但待遇是有差别的,进一甲榜,二甲榜,三甲榜要走什么程序,能当什么官,什么时候安排当官,是有讲究的,毕竟成绩单摆在那里了。
这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制度,总之得到进士之名,也算是光宗耀祖的一件大喜事了,可以在家门门头上挂“进士”二字匾了。
当然,从唐到清的科举制度,是在不停的变化,改革,每个时代环境不一样,学子们也就有不同的科举经历。像广西这十个文状元,他们获得读书人的最高礼遇——状元,那也只是个人仕途开端而己,他们的经历如何,有什么建树,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无论哪一次科举,成为人之龙凤的,也是数万分之一,更多的读书人,无论考到什么等级,在那个时代,自然也就有不同的作用。
往小了说,那就是他们各自的人生故事,好的,不好的,也就自家事了;往大了说,地方的文化传承与传播,地方历史的记录与解说,都和这些古代读书人有关。同时,也正是这些古代文化人,为各地留下了很多重要的地方人文,才有了今天各种各样的文化故事。
如现在传世的一本本地方志,以及众多的文字史籍,也正是各地各时代读书人的参与记录与编修,为后人了解地方历史人文留下珍贵的文献资料。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我!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