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塑造人生祸福的根本,取决于面对际遇时的态度

一、

世人常说这样一句话,叫“高位不长久”,因为万物之间有物极必反的规则,人处在高位之时,很容易有败亡的灾难。

但是我们观察生活的时候,就会发现生活中存在这样一种人,他们不仅能居于高位几十年的时间,甚至几代人都能保持高于平常人的状态。

面对这样的现象,很多人都产生了困惑,难道他们掌握了异于常人的智慧,才得以让自己避免被物极必反的规则吞噬吗?

其实真相并不是如此,而且两个现象也并不矛盾,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就是在于高位本身并不是一种错误,错的是一个人身处高位之时面对高位的态度,这个态度也决定了这个人能否在高位上稳定存在的根本。

人能否驾驭一个高位,有一个很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这个高位会不会使他产生傲慢的思想,如果有的话,他在这个位置上一定不会长久,一丝一毫都不行。

就像我们刚才所说的,高位本身并不是一种错误,因为它本身就是人生的助力,高位存在的资源优势也会烘托一个人走向更高的位置,而最重要的则在于他身处高位的态度。

而所有身处高位之中的傲慢,都是让自己从高位上摔下去的根源,通俗来说就是当一个人面对自己拥有的优势时,哪怕有一丁点得瑟的举动,最后都会因为这个举动而造成问题。

因为不管一个人隐藏得有多么好,但凡是出现傲慢的心思,都会由内而外的表现出来,《中庸》之中有一个思想叫“慎独”,就是说当一个人即便独居人后时,只要内心存在着一种念头,早晚会因为这个念头而产生行为,最后影响人生。

所以说,人能否驾驭一个高位的判断标准,就是他在这个高位上会不会产生傲慢的思想。

只有放下自己的傲慢,以小生心谨慎的态度去对待问题,甚至能够将这一份小心谨慎渗透到自己的潜意识之中,才能避免问题,因此受益。

《围炉夜话》之中有一句话说:小心谨慎者,必善其后,畅则无咎也;高自位置者,难保其终,亢则有悔也。

小心谨慎的人,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定能善始善终,因为通达事理就不会有过失;身居高位的人很难在自己的位置上维持长久,因为高傲就会有败亡的灾祸。

二、

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在汉高祖六年的时候,刘邦分封功臣时,就让张良自选三万户封地,但是张良却推辞不受,最后只选择了与刘邦最初相见的留县,而这也只是一个贫穷的地方而已,所以有张良也被称为“留侯”。

张良在退休之后从此闭门不出,只在家修炼神仙之术。

有一次因为刘邦要废掉太子刘盈,群臣找张良出主意,而张良听了只是推辞着说:“皇上有此意,定有道理,做臣子怎能妄加言论,我对太子素来敬重,只恨自己人微言轻,不能帮太子进言。”

后来吕后找到了张良,并派人请求张良出谋划策,张良才无奈给她出了主意。

后来事成之后,吕后又派人向张良致谢,张良只说了这样一句话:“这只是太后高见,与我何干,请转告皇后,此事千万不要再提。”

后来刘邦死后,吕后掌权,张良便对于朝政之事一概不问,有人求见也一律不见。

而吕后见张良如此潜心研学道家养生之术,不问朝政,便不再以张良为患,反而对他越加钦佩。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张良刻意隐瞒自己的智慧,并不是真的想潜心去学习什么修仙之术,而是想借此削弱自己的锋芒。

古往今来,因为功高盖主而遭遇祸端者比比皆是,而以张良的智慧来看,自然容易被当成潜在威胁,正所谓智慧越大,危险就越大。

所以张良能以大智若愚的姿态保全自身,就是源自于他在潜意识之中,并未把自己的身居高位当做高傲的资本,反而把它看作是人生潜在的威胁,正是这样的意识和认知,才让张良保持谨小慎微,步步为营的态度,最后才得以保全自身。

对于当时的张良来说,如果没有这样的意识,但凡是有一点功高自傲的苗头出现,可能他的结局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易经》之中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就是为了达到“无咎”的结果,所以在处事之时选择小心谨慎,特别是身处高位置时,做到不得意忘形,才是人生处事必备的根本态度。

我们对待人生时,不管是身居高位或者是在生活中获得一点小成就的时候,都要把谨小慎微的觉知渗透到自己的潜意识之中。

你要明白,没有任何状态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因为从你骄傲的那一刻开始,就预示着即将失去你所引以为傲的资本。

高山之旁必有深渊,站得越高反而多了一份摔下去的风险,身处绝境的时候不需要绝望,因为那是锤炼自己的机缘,而身处顺境,特别是得意之时,更不要忘形,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踩在高山之旁的深渊之中。

所以不管我们面对任何问题,都要做到处事之时审时度势,得意之时也能不忘其形。

作者|国学书舍

(0)

相关推荐

  • 菜根谭》:具备忧患意识,才有“常理”之外的悟性

    <菜根谭>:具备忧患意识,才有"常理"之外的悟性 国学书舍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一. 人心随境转,一个人的内心状态,包括情绪,都会被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遭遇左右 ...

  • 楚汉系列56丨刘邦入鸿门

    △ 鸿门   灞上之危在张良和项伯的周旋之下,暂时解除了.项羽撤销了进攻的军令,项伯.张良和刘邦总算是可以松口气了,或许项羽也是. 但有个人却不乐意了,这个人就是范增.范增知道项羽的这个决定很大程度上 ...

  • 感谢折磨你的人

    "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这是著名诗人顾城对人生的一句美好的描述.人生在世,你不可避免地会遭到很多的不快和打击:对手对你的攻击.世事对你的刺激.上天对你的不公--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 ...

  • 《易经》说小满:人生不求太满,小满即是圆满

    作者 :儒风君 小满,是夏天的第二个节气,是万物生长,果实.籽粒即将成熟的时刻. 二十四个节气,有很多相对的节气. 比如小暑大暑.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但是小满之后是芒种,而非大满. 月圆则缺,水满则 ...

  • 亢龙为什么要有悔:你一定要有一颗敬畏之心!

    二十五年云和月,人生半百又半百 世界苟且欲繁华,远方不止远方远 岁月不曾饶过谁,我亦未曾饶岁月 读书万卷行万里,只待年华催人归 年年岁岁花不语,我欲饮尽天涯路 诗词歌赋来一首,难得清樽与人醉 莫问我等 ...

  • 张良教会我们的人生智慧,学会受益终生

    大家好,我们的小思姐聊生活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一."帝者师"退居"帝者宾" 作为刘邦的军师,张良(字子房)的 ...

  • 《菜根谭》:人生的福分,取决于面对祸福时的喜忧

    一. 事喜则人喜,事忧则人忧,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我们面对问题产生的自然情感,但是在这正常的情感之中,如果不能使自己心性平和,坦然应对这喜忧之间的转换,那么人生就会在这喜忧之间,由情绪误导,而陷入被动之 ...

  • 真正拉开人生差距的,是面对孤独时的姿态

    解读:云晞 | 朗诵:高梦 原著:谷川俊太郎 长久以来,在人们的认知里,一个人就是孤独的象征. 一个人代表着寂寞,孤单.一个人的生活形单影只,无依无靠,无所适从. 但在<一个人生活>这本书 ...

  • 雅读 | 真正拉开人生差距的,是面对孤独时的姿态

    一壶茗茶道禅味 · 半曲禅乐养性灵 茶道 禅悟 书香 音乐 ▲点击绿色音频聆听美好 庄子说:"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意思是,孤独能让人变得出众,而不是合群 ...

  • 《易经》8个经典名句,看透人生祸福!

    读经典文字,听世界名著 1.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否卦> 君子以崇尚俭朴的美德而避开祸难.君子崇尚俭朴,不贪图富贵,不沉溺于享乐,能做到安贫乐道,保持自己的操守.君子的俭朴不但有助于 ...

  • 易经:人生中不可违背的四个天规,顺之者昌,福报自来

    世间万物皆有其规律,懂得观察其中的微妙的联系,就能料敌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古人经常长时间的观察,总结出人生中不可违背的四个天机,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读懂这四个天规,人生越来越顺,福报自然来! 一.伏 ...

  • 佛说:你的人生运势,取决于你口中常对人说的话语!

    好好说话,运气不会差. 三毛曾说:"我笑,便面如春花,定是能感动人的,任他是谁." 好的语气就像明媚的笑容,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好好说话的人,运气也不会差. 黄渤未成名前,去试杨 ...

  • 易经智慧-人生64个怎么办---13当你感觉不合群怎么办

    当你感觉不合群怎么办 曲高和寡.这是古人说的. 你把调节器子搞得太雅太纯,喜欢的人就不多了. 孤芳自赏,也是古人说的. 一朵花,如果融入万绿从中,那真是众绿捧红.如果你孤零零开在那里,没有陪衬,那不是 ...

  • 渎则不告,再读易经,人生如逆旅

    <易经·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不去要求无知者改变,要让无知者主动来请求改变.第一次来求问的时候给予解惑,再三问同一个疑惑就变得轻率亵渎,这时就不用再解答 ...

  • 易经:时机的到来,取决于你

    我解读<易经>的方式,不是一板一眼讲道理,而是顺其自然,因势而作. 天地人三才感应,当下我感应到什么,就写什么,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方式,正是"易变"的体现. 今天,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