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弓箭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单体弓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主要生产活动是狩猎。当时的原始人类使用打制过的石块、削尖的木棒等向各种猎物投击,但投掷距离毕竟有限。后来,人们发现木制棍棒被外力弯曲变形,而外力一经消失突然恢复原状会产生较大能量,于是选取有弹力的木材或竹材用坚韧的弦弯曲固定,制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弓箭类武器。对于当时以狩猎为主的原始氏族部落,弓箭的应用具有极大的意义。
根据目前的考古学证据,一般认为弓箭出现于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早期。可惜由于弓箭的材质原因,大多数留下来的只能是箭头。古语中通常叫做镞。1963年,我国山西的峙峪遗址出土了一批距今2.8万年的石镞:
弓箭的出现是早于我们的文明的,从目前的出土状况来说,十几万年到几万年的说法都有。因为制弓的材料容易腐烂,难以留下可考证据,也因为为了学术政治需求或者制造爆点,存在学术造假现象,所以弓的起源到底是何时,目前还没有定论。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它的出现最早是用于狩猎的,并且极早就成为了人类争斗的工具。
目前存世的最早的弓来自于丹麦,位于侯姆皋(Holmegaard)的一处沼泽里。这里得感谢沼泽这个天然的博物馆储藏室。高密度淤泥带来的缺氧环境可以让木制品保存相当长的时间。
侯姆皋弓三视图。对于一张制作于8000年前的榆木单体弓(self bow),它的形制已经相当成熟:向两端渐窄渐薄的弓臂,窄而厚的弓把,使得单体弓的储能和准度都得到提升。
不过,近年的一个新考古发现可能改变了这个定论。
2013年,浙江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漆艺术展上,展览出一把距今约8000年的漆木弓。
跨湖桥遗址发现的“漆弓”,与跨湖桥文化遗址属于同一地层,编号为T0512⑨A:17。这件弓(残)长121厘米。截面扁圆,宽约3.3厘米,厚2.2厘米;两端(残)略细,宽3厘米,厚2厘米。中段(长17厘米)截面亦为扁圆,扁侧方向与弓身其余部位相左,拟为柎(抓手)的位置,柎宽3.2厘米,厚2.2厘米。除了柎手位置,均见有漆皮,漆皮带皱痕,局部脱落。弓材为桑木之心材。由于两端已残,弦未存。可能是长期淹埋,弓体出土时并未弓曲,而是呈挺直状态(见图)。据日本考古专家中村教授对漆皮的理化分析,确认为天然漆。
跨湖桥遗址出土的这把漆弓,是目前所发现最早的漆弓,这件漆弓将中国漆工艺的历史上推至8000年。
新石器时代弓箭更多地被用作战的武器,由打猎用的生产工具转变为军事作战用的武器,由战胜猛兽转向同类之间的竞争。随着部落战争的增多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原始弓箭的性能有所提高,于是出现了战壕和高出地面的围墙。
如属于龙山文化(公元前 3000 年至前 200 ( )年)遗址的河北磁县下藩汪居住地四周,就挖有两条平行的壕沟;河南安阳后屯和内蒙古包头阿拉善居住地四周,就砌有厚为 2 一 4 米的土围墙和厚为 1 . 1 一 1 . 2 米的石围墙。它的主要作用,是遮蔽敌人的箭矢,隐蔽自己的行动和迟滞敌人的行动。
在原始时代,兵器的杀伤力对战争的胜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易·系辞》中证论弓箭的武器效能时说“弧木为弓、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这说明在缺少有效防护的原始时代,锋利的箭矢是无法抵御的,谁掌握了弓箭力量上的优势,谁就能征服天下。
角弓的出现
先秦时期,中国的弓箭种类开始丰富起来,出现了新的弓形-反曲弓,也就是角弓。
▲夏商甲骨文“弓”
▲先秦时期壁刻“射箭”
角弓是用牛科动物(羊与羚羊也属于牛科)的角做弓腹,因其耐压;用筋腱做弓背,因其耐拉;用竹、木作干,作为一张弓的构架。这些材料用胶合和(或外加延伸的弓梢),缠丝加固,大漆防潮,终成一体,从而制成一把非常高效的抛射武器。
角弓作为一种复合材料弓,比较不受单一材料的限制,它可以设计成反曲的组合,以增加预应张力;可以通过加弓梢的反向,来改善弓体的拉感;因此它可以做得相对短小,但仍然保持长弓的那种拉感、拉距和拉力,同时更为坚固,其综合性能要远远大于竹、木等材质的单体弓。
最早的角弓是谁发明的,弓形是怎样,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但是现存最古老的角弓弓形,应该是斯基泰弓无疑。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中国在汉之前所使用的角弓大多都是这种斯基泰弓形,我们的甲骨文,金文,和东汉前的一些绘画,雕刻都反映了这一点。
▲古希腊瓶绘中的斯基泰射手,手持斯基泰蛇形弓
▲汉代陶罐上的射箭形象
▲新疆吐鲁番出土的汉代洋海弓
斯基泰弓因其使用者斯基泰人而得名,斯基泰人是希腊古典时代活跃在欧洲东北部,东欧大草原至中亚一代的游牧民族。其随居地从今日的俄罗斯平原一直到中国的河套地区,和鄂尔多斯沙漠,是史载最早的游牧民族。斯基泰人所使用的蛇形角弓,在古希腊人的艺术作品中较为常见,同时在我国西部的干旱地区有不少实物出土。
据考证,斯基泰弓是用北亚独有的北山羊的弯曲的羊角制作,整把弓的角的部分由两段组合而成,然后和若干段插接而成木质弓干结合在一起,外铺筋腱。这种弓有内凹的宽大弓把,窄而厚的弓臂,和利用羊角梢部的天然卷曲做成的反曲弓梢。它的形变部分也是接近弓梢部分。因此这种弓的拉距较小,用的箭也比较短小。
▲斯基泰弓各段截面
春秋战国时期,在周王朝不断衰微的同时,各大小诸侯国相互混战争霸。在这样的背景下,弓箭的制造工艺有了较大进步。
当时,各诸侯国都设有专门的兵器制造部门,并制定了官方标准,用于指导兵器生产,以获得更多的规格统一的精良兵器。不过,保留至今、记载有关弓箭制造标准的只有齐国的《考工记》了。该书详细描述了制造弓与箭的选材、工艺流程等。明确指出制造弓所需的六材是干、角、筋、胶、丝和漆,“六材既聚,巧者合之”,只有六材都准备好了才能合制成弓。对于六材的选用标准,书中也有较详尽的规定。如列举了选取弓干的7种原材料,并排定了它们的优劣次第:“凡取干之道七:柘为上,檍次之,桑次之,橘次之,木瓜次之,荆次之,竹为下。”认为7种树中,以柘木为制弓的最好材料,而最差的是竹材。选取角时,要注意杀牛的季节(最好是秋高气爽时宰杀的牛,这时的牛角最厚),牛的老幼强弱。选取的角应是“青白而丰末”,“角长二尺有五寸,三色不失其理,为之牛戴牛”(三色是指角的根部白,中部青,端部丰满。而牛戴牛是指一对好牛角的价格就相当与一头牛的价格)。对于胶,要求颜色越深而且越干燥越好;筋越精细而且越长越好;漆要清澈得仿佛见底;丝要光泽鲜明。
至于将六材合制成弓,也并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完成的,不同的工序需选取不同的季节,以保证弓的质量。“凡为弓,冬淅干,而春液角,夏冶筋,秋合三材,寒奠体,冰析爵”,即在第一年的冬天将完全干透的弓干削制成型;春天将牛角制成大小合适的块;夏天将筋梳理成型,再经酒蒸、锤打、拧紧、手撕,使之不再收缩成为细条;到了秋天,在弓干的外侧粘贴筋丝,在弓干的内侧贴上角;冬天则把丝精细地缠绕在弓节上;到极寒的时候上漆;第三年春天被弦。这样算来古代工匠制成一张良弓,连选材在内共需要4年的时间。其间工匠所耗费的精力可以想见,而制造当时诸侯王所使用的良弓所需的时间和精力则更多,所以当时的诸侯对良弓的珍视程度并不亚于宝剑。据史料记载,楚灵王酒醉之后将楚所藏之宝弓“大屈”送与鲁侯,酒醒之后追悔不已,不顾将背负不信之名,派遣使臣将弓索回。在诗经《小雅·角弓》中有一句“骍骍角弓,翩其反矣。兄弟昏姻,无胥远矣。”(译文:角弓精心调整好,弦弛便向反面转。兄弟婚姻一家人,不要相互太疏远。)可见当时角弓的珍贵以及人们对角弓的喜爱之情。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弓箭制作水平已经十分成熟,由弓箭衍生出了另外一种远程射击武器--弩。据传,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琴氏“横弓着臂,施机设枢”发明了弩。
▲秦军弓弩手复原图
弩发明后,不断得到改进,主要体现在弓力的不断加强和弩机的改进上。据记载,当时一张弩质量为369kg,最大射程可达800m。这样的弩单靠人两臂的力量当然是拉不开的,必须由力士以坐姿用两条腿两只手合力张弩(踏张)或利用机械的力量。
到了战国时期,攻守双方已经开始使用一种更大的弩。例如《墨子·备高临》中的“连弩之车”,所用之箭长1.9m,尾部有绳,在射出之后可以卷回再用。
不过,弩的出现并未能取代弓箭,因为弩的射速、便携性、制作精度要求等各方面原因,没有弓的实用性强,在战争中与弓是相互辅助使用的。
长稍弓的演变
秦汉时期弓的种类十分丰富,从出土的文物和古画上,可以看出有多种形制的弓,单体漆木弓与角弓并存,不过由于中原地区气候湿润,除了西域之外的其他地方几乎没有出土过角弓的实物。(汉朝是首个统治了西域的王朝)
汉代时期,出现一种新的长稍弓形。
▲汉代尼雅弓复原图
虽然汉代有长稍弓出土,但是更多的出土文物弓箭都是单体木弓,可见无论是短稍的角弓还是长稍的角弓,在汉代前期和中期都并未普及。
个人认为,汉代长稍弓的出现,很可能是受匈奴弓的影响。汉朝长期与匈奴对抗,匈奴人善骑射,使用一种上下不对称的长稍弓,也是最早出现的长稍角弓。
也许是角片不够长,又想满足大拉距的原因,使他们采取了这种长梢的设计,又也许是因为要在马上骑射,所以他们发明了这种上梢长的不对称弓形。
汉代长梢弓的特点是长梢很直,长度较长,弓梢上下粗细较为一致,弓形为上下对称弓形。
在汉以后,基本上都普遍的开始使用长稍角弓,当然其他一些小稍弓形也有并存。
唐代弓,据典籍记载,唐代分长弓、角弓、稍弓和格弓四种,长弓步兵用,角弓骑兵用,稍弓、格弓皇朝禁卫军用。(高昌角弓为唯一出土实物)
▲唐代古画里的长稍角弓形象
五代、宋、辽、金:长梢弓的延续
五代十国及宋朝时期,弓的形制仍然保留了汉代起初时长梢弓的特点。这一特点可以从陕西榆林石窟内的五代壁画、北宋时期的《搜山图》及《免胄图》中所呈现的弓得到佐证。
宋代弓依据北宋时期《武经总要》(《武经总要》是宋仁宗赵祯主持编纂的,是中国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修的兵书)记载,弓有“黑漆、黄桦、白桦、麻背”之别。这里明确提到,在弓的外部使用了桦树皮进行包裹,桦树皮富含丰富的油脂,对弓可以进行防潮保护。
蒙元弓主要为两种样式,一是五段插接, 长稍弓,另一个最特殊-七段插接方式,蒙古螃蟹弓-短小精悍!
▲元太祖骑射图
明代弓主要分小梢弓和开元弓,韩弓就是由明小梢弓演变而来,开元弓为皇帝和将军所用,明小稍弓,据考证为蒙古征服土耳其后传入的土弓变形版,两者区别就是握把处,土弓握把外凸,明弓握把内凹。
▲明代古画里的开元弓
▲弓形对比图(韩弓由明小稍弓演变而来)
清弓的特点是,弓体巨大,弓梢长而反向弯曲,弓梢根部有明显弦垫,巨大的弓体可以在弓臂变形小的情况下增大对箭的推动力和推动距离。长弓梢虽然增大的弓臂负担,但是杠杆作用更明显,更加适合使用重箭。这种设计相对于明弓而言是为了长弓大拉距射重箭而设计,弓身稳定,可以长时间上弦,大拉距。而效率低的缺点则可通过使用重箭和大拉距来弥补。
清弓使用的箭为流线型的-俗称掏挡子箭,也是又长又重,配合重清弓使用,短距离内威力巨大。
▲古画里的清弓形象
明清时期,随着近代火器的发展,直到清朝后期,弓箭在军事上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