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树中临床经验

​高树中,男,1962年出生,山东省临朐县人。1985年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中医专业获学士学位,1992年获针灸专业硕士学位。现为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教授、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外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医外治杂志》、《针灸临床国际杂志》、《陕西中医药研究》杂志编委。

笔者临证近二十年来,宗扁鹊“医之所病病道少”和孙思邈“针灸而不药,药不针灸,皆非良医”之训,当针则针,当灸则灸,当药则药,且每针药并用以祛疾,内外合治以疗病,临床疗效满意,今不揣浅陋,介绍数病的治疗经验于下,以供同道参考。
1.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俗称“面瘫”,古人多以风痰阻络立论,常用牵正散治疗,但临证用之,疗效并不令人满意。现代医学根据面神经的发病部位,将其分为颅外型与颅内型(后者有同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有的还兼有听觉过敏和泪腺分泌异常),一般颅外型容易恢复,对颅内型病人,西医多主张加用激素治疗,我个人的经验体会是:西医书中所言此病发病一周内不能针灸纯属“本本主义”,并无临床依据,误人不浅,最应破除;只要针药得当,完全可以不用激素治疗,加用激素治疗,反而会延长痊愈时间。对本病的辨证治疗,第一要辨经络脏腑,第二要辨外感内伤。《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颊则下少阳,中于项则下太阳。”颅外型面瘫多属外邪客犯经络,只有口眼歪斜者为邪客阳明,兼有耳后疼痛者为邪犯阳明少阳二经。颅内型面瘫情况较为复杂,只有味觉减退或消失者(临床发现,部分病人是双侧味觉减退或消失)证属外邪已由胃经影响到胃腑,因为舌能知味全赖舌苔,而舌苔乃胃气熏蒸而成,《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证之临床,此类病人多属胃气素虚而复感外邪者。颅内型兼有听觉过敏或泪腺分泌异常者证属外感内伤相兼为病,证之临床,此类病人发病前除有感受外邪的病史外,多在发病前数天有生气发怒的病史,实属外邪兼肝胆郁火为患,这是因为少阳胆经入耳中,厥阴肝经“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的缘故。根据以上认识,针药结合治疗本病,疗效明显提高,治疗发病在一周之内者,一般10天左右即可痊愈,经治数十例至今尚未见不愈者。针灸基本处方是:阳白透鱼腰、太阳透下关、四白透颧liao骨、地仓透颊车、颊车透地仓、翳风,合谷(取双侧),余穴均取患侧,留针30?min,可加TDP照射,每日1次,翳风针后可加用艾条灸20?min~30?min。有味觉改变者必加足三里,有耳后疼痛或听觉过敏者必加阳陵泉,有泪腺分泌异常者必加太冲。颅内型者应配合中药内服,以杨粟山《寒温条辨》升降散合小柴胡汤加双花、连翘、公英、蜈蚣、防风、荆芥;面瘫用升降散治疗,是已故恩师张殿民教授的独到经验,其中大黄宜用酒大黄,用量6?g~9?g,以大便每日畅行1次~2次为度。
2.牙痛
我对牙痛的认识与治疗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认识到牙痛有火牙、虫牙(即龋齿)之分,许多书籍认为,针灸对火牙疼痛有较好效果,常有针入痛止之效,常用穴位有下关、颊车、合谷,被称为牙痛三要穴。风火牙痛,可针翳风,单用即有良效,胃火牙痛,宜针内庭,虚火牙痛必加太溪,而对龋齿牙痛针灸疗效则不理想;此外,因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所以下牙痛可针合谷、三间等大肠经穴,上牙痛可针内庭等胃经穴;至于三焦郁火引起的牙痛,可针“耳门丝竹空,住牙痛于片刻”。第二阶段受叶天士“龈为胃之络,齿为骨之余”的启发,认识到治疗牙痛还应分清是牙龈痛还是牙齿痛,前者应治胃,后者应治肾;前者针取牙痛三要穴加内庭,药用清胃散;后者针取太溪、大杼(齿为骨之余,骨会大杼),药用玉女煎(必用生地),可针可药,皆可应手取效。同时认识到,古代书籍中尚有许多宝贵经验待发掘,如治一牙痛病人,针之不效,用《惠直堂经验方》所载之“哭来笑去散”(川芎、雄黄、乳香、没药、生石膏各6?g,火硝15?g)研末吹鼻牙痛立止;十年前我自己患龋齿牙痛,遍用上穴针之不效,后用古书记载的睡前阳溪穴贴大蒜,晨起揭去,使之起泡的天灸疗法一次即愈,后用数人多效,方知龋齿不是针药适应症的说法不确。第三阶段,发现了一个治疗牙痛的特效穴位――偏历穴。据《灵枢?经脉》记载:手阳明络脉遍历齿中,偏历为手阳明大肠经络穴,“龋”为其主病之一,近年来受此启发,发现牙痛病人偏历穴处多条索状物,且压痛明显,试治各种牙痛病人,尤其是龋齿病人,以双手拇指按压偏历穴,用力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皆能疼痛立止;若按揉后再行针刺,其效更佳。至此益信《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言病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诚属至理名言。此外,还治疗近十例每入暮时分(酉时,17时~19时)牙痛病人,只针太溪一穴,疼痛前半小时针之,留针2?h,皆一次疼止。此因酉时属肾经主时,《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故也。明此理,凡酉时病症(已经治疗酉时腹痛、酉时头痛、酉时痹痛等病人数十例),针太溪皆得痊愈。
3.麦粒肿
一般多在太阳、耳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有一定效果。我遵循中医经络理论,凡上眼睑发病者病在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肩胛区足太阳经循行部位可见数个到数十个小红点,可用三棱针挑刺出血,以血变为度;下眼睑发病者病在足阳明胃经,可在足中趾趾腹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以血变为度。用此法治疗麦粒肿一般1次~2次即愈,不必用药。
4.鼻炎
针灸可取鼻通、迎香、印堂、通天、合谷,过敏性鼻炎可加飞扬;此外,我发现凡鼻炎病人,第五颈椎有明显压痛或有条索状物,常用斑蝥研末贴于此穴,4?h~6?h取下发泡,10?d贴1次,连贴3次为1疗程。如此针药并用常收佳效。
5.复发性口腔溃疡
外治方法有二:一是用吴茱萸10?g,研末,醋调成膏状,贴双足心涌泉穴,伤湿止痛膏或胶布固定,1?d~2?d换药1次;二是用细辛3?g,研末,醋调成膏状,贴于神阙穴,伤湿止痛膏或胶布固定,2?d~3?d换药1次。内服中药可用《金匮要略》甘草泻心汤加减,(《伤寒论》、《金匮要略》均有甘草泻心汤,一用炙甘草,一用生甘草,此其区别)药用生甘草10?g,人参6?g,炮姜3?g,肉桂3?g,黄芩6?g,黄连9?g,公英15?g,水煎服,连服20付~30付,也可用生黄芪30?g,黄连9?g,水煎服,或研末口服,每服3?g,每日服2次~3次。
6.落枕
宜分经论治。疼痛部位和压痛点在后项部者,病在督脉或太阳经,可针取双侧后溪穴,随咳进针,同时令患者活动颈项部;疼痛部位或压痛点在颈项一侧者,病在少阳经,可针取同侧悬钟穴,随咳进针,同时令患者活动颈项部。此法的关键有二:一是随咳进针,此法见于窦默《针经指南》,其作用既可转移病人注意力,减轻进针时的疼痛,预防晕针,又可宣散经络气血,提高临床疗效;二是进针后一定要活动颈项部,否则疗效不佳。应用上法一般1次~2次即可缓解,若配合颈项部位的推拿或刮痧、拔罐,疗效会更好,不必用药。
7.肩周炎
我对肩周炎的认识和治疗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认为肩周炎又称“漏肩风”,以疼痛和活动障碍为主,为外感风寒之症,针灸常取肩三针等局部穴位为主,再加TDP照射或拔罐,中药内服则以祛风散寒止痛类中药为主,但验之临床,疗效并不理想。
第二阶段参考古今其他医家的经验,配合三间、条口透承山、阳陵泉等远端腧穴,或运用全息理论取第二掌骨侧之肩穴,随咳进针,同时令患者活动肩部,临床疗效有了明显提高,部分病人可有立杆见影之效,但仍有部分病人疗效欠满意。
第三阶段是近年来通过苦读《内经》,结合多年来的临床实践,又有了两点新的认识与体会。经言:“年过四十,阴气自半。”肩周炎又称“五十肩”,多在五十岁左右发病,实属肝肾阴血亏虚,筋失所养,又复感风寒之邪所致,为本虚标实之证,纯以实证论治自然疗效欠佳,此新认识之一。
肩周炎属中医“痹证”范畴,针灸治痹之法,《灵枢?周痹》也有论述:“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瘛结,转引而行之。”细读《灵枢》,始悟肩周炎之治法已详于“经脉篇”。综合《内经》所述,方知肩周炎之治首宜辨经,次宜审穴。当今临床许多针灸医生不分经络而漫治之,无怪乎其效不佳,所谓“不明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此新认识之二。
根据以上体会,我现在治疗肩周炎先以针灸止其疼痛,其功能障碍治其标,继以中药内服巩固疗效治其本,每能应手取效,方知肩周炎决非难治之疾。针灸方法是经络理论与全息理论结合,只取一穴,若疼痛部位在肩前侧为甚者,病在手太阴肺经循行线上,针鱼肩穴(穴在鱼际穴下约05寸,第一掌骨侧赤白肉际,按全息理论对应于肩部穴处,可找到一针柄大小的条索状物,压痛十分明显);
若疼痛部位以肩骨禺穴处为甚者,病在手阳阴大肠经循行线上,可针三间穴处条缩状物和压痛点(第二掌骨侧肩穴处);
若疼痛部位以肩后侧为甚者,病在手太阳小肠经循行线上,可针后溪穴处条缩状物和压痛点(第五掌骨侧肩穴处);
若以活动障碍为主者其病在筋,可独取筋会阳陵泉穴,多取对侧,压痛点多在阳陵泉下05寸左右稍后方。取效的关键除随咳进针和活动肩部外,取穴准确和进针手法也非常重要,条缩状物和压痛点仅有针柄大小,一定要扎准;进针手法宜先直刺(针柄与掌骨侧成90度角)穿透条缩状物至掌骨,然后将针柄立起将针尖刺入条缩状物与掌骨侧之间,此时针感最强。以上方法只要用之得当,皆能针入痛缓或肩部活动立刻改善,一般针3次~10次即可。
针后若配合局部阿是穴针刺拔罐,其效更佳。针数次疼痛缓解后可加用中药内服,药用山萸肉30?g~45?g,酌配桑枝、桂枝、姜黄、细辛等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品,但配用药物只1味~3味即可,药量也不宜过大,以免喧宾夺主,反而影响疗效。考山萸肉一药,《本经》言其主风寒湿痹,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补益之中大有条畅之性”,并创曲直汤治疗肝虚腿痛,即以山萸肉为主药,证之临床,不论肩痛、腿痛,凡属阴血不足、筋失所养而痛者重用山萸肉皆有良效
头维:
治疗经前期头痛,针刺效不不好,需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月经前血海有余,冲脉有热,冲脉血热循阳明胃经上冲,头痛乃作,月经来潮,血热随经血下泄,故痛自止。
《伤寒论》:血自下,下者愈,能识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头维是阳明经最高的一个穴位,为阳明经标穴所在,毫针刺调卫,刺血调营,故一针而愈。
肓俞:
用此治疗用脑过度所致肾虚冲气上逆、喜欢重按者之头痛,尚需节制房事,再以补肾中药调治。
取效之理:肓俞再肚脐胖开0.5寸处,属肾经,又为冲脉所过,深处为人体元气所聚之处,针之按之可补肾降冲,故疼痛有缓解之效。
太阳头痛针针束、阳明头痛针中脘、少阳头痛针侠溪、厥阴头痛针太冲,不在多说
眉棱骨痛
此病首推专方:李东垣的选奇汤(防风、羌活、甘草各9克酒黄芩3克),单用此方疗效满意。
针刺:
1、昆仑适应于风寒或风热外袭的眉棱骨痛先按压一分钟,提插捻转泻法,缓解不明显者,起针后再针解溪。
2、解溪:适应于胃经浊热上攻之眉棱骨痛,针法与昆仑同。
取效关键:
1、辩证要准:风邪外袭者针昆仑、浊邪上攻者针解溪,用反无效。
2、“按已刺”,先按压,疼痛减轻后再行针刺
3、配合局部皱眉、抬眉动作,也可针刺后按压。
解语石:单用李东垣的选奇汤,是丁香花告诉我的经验,前年底遇见一个这样的病人,针内庭无效,丁香花传我一本《中国秘方验方精选》曾德环等编1992,用于病人,一次治愈。
“按已刺”,适应于每个穴位的针刺,古云:“知为针者信其左”,即是此意.
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____《素问·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局部穴位刺血也有卓效,取印堂、眉毛中点刺出血。
麦粒肿
麦粒肿是眼睑腺体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为葡萄球菌感染所致。根据足太阳膀胱经行于上眼睑,足阳明胃经行于下眼睑,以及《灵枢经筋第十三》:“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的论述,上眼睑的麦粒肿当治足太阳膀胱经,下眼睑的麦粒肿当治疗足阳明胃经,分取以下两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一般治疗一次即可治愈,最多不超过三次。
1.肩胛区反应点上眼睑为足太阳膀胱经所过,所以上眼睑的麦粒肿可在背部肩胛区膀胱经的循行区域发现一些如小米粒大小的小红点,稍微高起于皮肤,少则一二个,多则数十个,可用三棱针点刺或挑刺出血,出血的原则是“血变为止”,即挑刺时出血颜色较深甚至呈紫黑色,需出血至血色变为正常,才说明火热已除,方可停止。
2.足中趾趾腹下眼睑为足阳明经所过,所以下眼睑的麦粒肿多为脾胃积热,火毒循胃经上攻所致,下眼睑的麦粒肿,肩胛区一般不会出现反应点,就是有反应点,点刺效果也远不如上眼睑麦粒肿效果明显。对于此种麦粒肿,可用三棱针点刺足中趾趾腹,一般在靠近趾甲处点刺出血,原则也是“血变而止”。有一个学生电话告诉我,他遇见一个麦粒肿的患者在肩胛区点刺效果不理想,经询问知道是下眼睑的麦粒肿,便告诉他在同侧的足中趾趾腹点刺出血,他依法治疗,翌日即愈。复又电话相问“胃经的井穴历兑在大趾次趾,为何取足中趾?”我说“请看一下族阳明胃经的循行,足阳明胃经'下足跗,如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说的都是到足中趾。所以在足中趾趾腹点刺出血,就可以治疗下眼睑的麦粒肿,也可以治疗一切胃火上攻的疾病。当然,足大趾.足次趾.足中趾都有胃经分布,如果三个趾腹一起点刺,效果会更好。
膝骨关节炎本病病在筋骨,与肝肾亏虚有关。除在局部针刺、烤电、热熨等方法外,尚可针刺:
1.大杼因膝骨关节炎病在骨,而大杼为八会之一,骨会大杼,可治骨病,故效。
临床发现大杼穴都有条索状物或压痛,针刺前先按压再针刺,或用三棱针针刺拔罐,同时令病人活动膝关节,大多数病人都能即刻减轻。
2.尺泽疼痛在膝关节内侧者,可在对侧的尺泽穴处寻找对应的压痛点针刺,即左膝疼痛,针右尺泽,右膝疼痛,针左尺泽。取站立位,用随咳跺脚进针法针之,多能即刻减轻。
腓肠肌痉挛
此症多由气血不足,寒湿侵袭或局部肌肉过劳(如游泳过度运动等)所致。可针刺:
1.承山用温补手法,或温针灸,或加TDP照射,均有佳效,常1次见效或痊愈,一般不超过3次。
2.阳陵泉筋会阳陵泉,统治筋病,故取之。针法、疗效同上。
中风偏瘫后,常见患侧手指能屈不能伸的情况,呈拘挛状态,常规刺较难见效。
腕骨:
多年前初识张世杰老师,曾向其请教中风手指拘挛的针刺疗法,他说针腕骨手指可立伸,后遇见试针之,果然效好
《针灸甲乙经》:偏枯,臂腕发痛,肘屈不得伸,手五指掣不可屈伸,腕骨主之
我曾多次读《甲乙经》,却未曾注意这句话,更没有在临床实践,同样是读书,差距却如此的大,至于其取效原理,可能与足太阳主筋所生病,而手足太阳脉气相求,以及在“筋守筋”有关。
解语石:我曾试针此类病人,有效,但没有立伸,这病人是中风一年半以上的。
关节对应取穴法
1.踝关节扭伤临床最常见的关节扭伤。根据损伤情况可分为三种:单纯外侧副韧带损伤、骨皮质撕脱及踝关节半脱位。关节对应取穴法对踝关节扭伤有特效,往往针后疼痛可以立即减轻或消失,远胜他法。
(1)养老穴足外踝下方申脉穴处的扭伤最常见,此处损伤可在对侧腕关节的养老处找到一个显著的压痛点,只要找准这个对应点,或按揉或针刺,皆有捷效。
(2)阳池穴足外踝前下方,相当于胆经的丘墟穴处损伤时,或者针刺养老穴后外踝下方之痛已缓,但外踝前下方仍然疼痛者,就应在对侧腕关节手少阳三焦经的阳池穴处找压痛点针刺。
针刺上述穴位,1.针刺前揣穴,找准对应点;2.针刺时咳嗽三声并使劲跺三下脚。3.留针时应经常活动扭伤部位,并配合行针,效果会更好。
2.膝关节扭伤
尺泽穴处压痛点治疗膝关节内侧的扭伤,相当于阴陵泉穴上方,胫骨内侧髁处疼痛为甚者.
若是膝关节外侧如阳陵泉上方或前上方处的扭伤,则应在曲肘时的肘尖处寻找压寻痛点针刺治疗.
3.大腿肌肉拉伤
大腿肌肉拉伤在对侧上肢的对应部位也有显著的对应压痛点,针之有速效,疼痛越局限,效果越好.如疼痛面积很大,则效果不理想。
4.肱骨外上髁炎
肘灵穴在对侧阳陵泉附近,一般多在阳陵泉上方腓骨小头处。总以最显著压痛点处为准。一般针1—2次即可见效,5—8次即可痊愈。
5.足跟痛
大陵穴处压痛点足跟痛一般在对侧的大陵穴附近出现压痛点,相当于足跟骨的对应部位.
针刺时宜让病人取站立位(坐或卧位,效不佳),找准对应点,可用随咳跺脚针刺法进针,同时让患者活动患足.针刺当时皆能获效,宜坚持5--10次.

(0)

相关推荐

  • 麦粒肿的点刺放血经验

    说起麦粒肿,很多人就觉得这是眼科的病,要用西医的办法才有效.其实针灸科也擅长治疗这种病,只是你不知道罢了,而且恢复更快. 麦粒肿是眼睑腺体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是一种由葡萄球菌感染导致的疾病.中医典籍也有 ...

  • 倪海厦针灸笔记(一一二)——陷谷、内庭与厉兑

    现在我们来学足阳明胃经的最后三个穴位,陷谷,内庭,厉兑. 找陷谷穴,从内庭穴开始找是最好找的,所以,我们先来找内庭穴.内庭穴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在两个脚趾缝上五分的地方,就是内庭穴. ...

  • 【467期】下眼睑麦粒肿有个特效穴

    下眼睑为足阳明胃经所过,所以下眼睑麦粒肿多为脾胃积热,火毒循胃经上攻所致.足阳明胃经"下足跗,入中趾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说 ...

  • 高树中教授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经验

    肩周炎是针灸科的常见病,大多发于50岁左右,主要以肩膀疼和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为是针灸医生所以会首先从经络的角度去治疗疾病,治疗了一些病人,有效果好的也有治疗十天半月无效的,但最终还是没有弄明白 ...

  • 高树中:治疗时间性病症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三.治疗时间性病症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治疗时间问题       疟疾是最典型的时间性病症,服药的最佳时间应是发病前2小时左右,现行的教材<针灸学>.<针灸治疗学> ...

  • 张士杰给高树中的信

    附:张士杰教授的信 树中教授: 即使我也热衷世界杯,但还是在两周之内读了两遍你的大作<一针疗法>. 书中精辟诠释.独到见地和临证验案,确乎堪称诠用. 如对迄今为止仍属形而上谓之道的&quo ...

  • 高树中:时间性病症的一针疗法

    針推精粹 针推名家临床精粹. 关注 岐黄承传 传承中医文化,普及中医知识,推广中医技能. 关注 杏林妙技 杏林翘楚,中医妙技 关注 針推承傳 针灸.艾灸.推拿正骨等. 关注 針推薈萃 针灸.推拿.正骨 ...

  • 过敏性鼻炎---高树中

    过敏性鼻炎---高树中

  • 高树中教授的针灸心得(临床干货,用之捷效)

    导读针灸入门教材之一高树中老师的<一针疗法>,书中皆是临床干货,用之捷效,高老师循序善诱,引经据典,精悟灵枢.求学若渴的风范,让人敬佩.本文节选高老师的针灸心得,以飨读者. [作者简介] ...

  • 高树中一针疗法121条

    高树中一针疗法121条

  • 高树中一针疗法,121条

    高树中一针疗法121条 承真传医 1.感冒穴:大椎 操作:刺血后拔罐,炙法.用于感冒.流感或预防. 2.止咳穴:孔最 操作:快速提插捻转,1-1.5寸.主治:咳嗽.咳血.支气管哮喘. 3.咯血穴:孔最 ...

  • 高树中针药并用辨治疑难病案三则

    导语:高树中教授是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外治学学科带头人,首批山东省医药卫生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高老师重视中医经典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倡导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