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揽雀尾——揽什么雀,揽什么尾
揽雀尾是杨氏太极拳具有标准性,也非常关键的一个式子。
揽雀尾势,出自陈氏拳的懒扎衣势,却连带着六封四闭一起用进去了,走的是一个循环的四正手——掤、捋、挤、按。这就把太极推手的基础包含进去了,是太极拳的宗正核心势法。
懒扎衣原本是个从容大度的埋伏式,也写作揽扎衣、揽擦衣,歌诀是:懒扎衣立势高强,丢下腿出步单鞭。
揽扎说的是古代武人动手,因为穿着长大的衣装,需要把衣襟提起,掖在腰带里,利利索索方便动作。所以在太祖长拳拳势里,是一个起手的势子,这一拉架子就埋伏好要动手了。
为什么说是埋伏手呢?因为表现起来,是一个手打,容易让人情敌。而另个手是藏着的,反而更难捉摸。流氓打架也有这样的,跟人说:来!我让你一个手!我一个手抓着裤腰带,照样揍趴下你。但那个手从后腰就摸出螺丝刀子什么的来了。
可以回想一下李连杰演的黄飞鸿,与人动手前的那个抓住衣襟一亮掌的那个潇洒动作。
取“懒”字是会意从容,好比猛虎行路,皮肉松沉而筋骨强劲,虽神意懒散但不怒自威。用意也显出了实战上的阴阳虚实。
揽雀尾大概是将“音译”做了提升。乡间念“尾巴”多是“YU巴”或者“YI巴”,揽雀尾也念做“揽搓衣”这个音,也就是“揽擦衣”。
但后来被叫做揽雀尾,又有了新的内容。就有杨氏传人说,这手对应着被传神了的粘黏劲“鸟不飞”绝技。有的说是揽孔雀的尾巴,所以轨迹是顺着捋下去,有的是说是捋麻雀的尾巴,内意是下手的暗劲压住尾巴稍,不让鸟飞走。
不能算是口误,而是一个有意的演变。揽雀尾单在用法用意上,就与之前完全不同了。若是抄谱时口误,招式是不会做出改动的。
陈氏懒扎衣动作,就是马步右撑掌,左手揽在腰间,沉住劲。套路上,之后是走双挤按六封四闭,接跨步单鞭打人。懒扎衣单用也带着反关节擒拿手。
杨氏揽雀尾,则是周转了几个变化,左右上步,抱球捋手,跟着走了一套完整的防御系统:掤、捋、挤、按,直接横拉单鞭。掤捋对应着陈氏的“揽扎”,挤按对应着六封四闭。这样一拆解,就对应上杨氏与陈氏的渊源了。
只是杨氏这一套动作圆转柔活,粘连绵长,不似陈氏动静分明,一动一架,这就形成了杨氏立拳的根本风格。因为是正手,又极为高明,所以套路里反复出现,并且有进步揽雀尾直接上步应用,且接上了连绵一气的搬拦锤。打法上就转被动为主动,是连化带打,而不是吞吐反击。
这里是杨氏后来做的改动,要说这个雀尾,是顶戴花翎那个雀尾。掤捋两手之间必须有一个呼应程度,长于肘而不能超过一臂,短了不行,长了也不行,不能意象孔雀尾巴一捋而下,必须合住劲。是满清官员手托官帽欣赏养护顶戴花翎之态。
因为是冲着对方的肢体下手,两手之间必然有个劲力与把位的要求,一手拿腕,一手拿臂拿肩,如此一含,实战感觉就找着了。上手有托劲,下手有沉劲,两手阴阳绕护,左右转环。一套四正手走下来,已经含着挤按了,也就跳过了“六封四闭”直接跟上单鞭了。
初练太极,宜以长拳大架入手,方便找准拳架。太极宗师杨露禅自身也是长拳练到高境界后才转的太极拳。太极拳为内家,是发力更为圆活巧妙,但就攻防拳势,其实大同小异,唯发力不同,细节不同。避开了长拳大架,无疑是避开一个入门阶梯。
如果直接以绵拳入手,身体上、神意上很多感受便不容易体会,做起来也僵硬,最后是长拳也不行,柔拳也不行,甚至站个桩都不能掌握。所以在清朝、民国时候,教授一些贵胄公子,就得用他们可以理解的比喻去意会,如此方便领会。也就有了各种趣味演变。类似还有从倒卷肱而来的倒撁(牵)猴,从倒牵猴来的倒撵猴。
名称只是个代号,有完整句型的,也有就是个词语的,主谓宾不全。如果是现代教学,则必须懂得招法的内意与作用。不然,如果把倒撵猴翻译成Backward monkeys,揽雀尾翻译成To stroke the peacock's tail,就出笑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