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门头沟:大村长城记略
(1)
北京西侧,黄楼院口主线长城上向南偏西方向一道早期长城,自东北向西南方向延展,在门头沟大村南拐弯,偏折向西北方向,并消失在崇山莽岭之间,其间部分地段为山险。此段长城似并无一个明确的界定,早先称燕长城,也有如地名志上就称其为明长城,但似现在多称北齐长城,更笼统点称为早期长城。
2009年学苑出版社曾出一书《北京北部山区古长城遗址地理踏查报告》(唐晓峰、陈品祥主编),其中就有对此段长城的详细记述,与此相关的部分有:昌平西部北齐岭遗址、门头沟大村遗址、门头沟大村城堡以西长城遗址、门头沟德胜寺遗址、门头沟马套村北山口遗址、昌平锅顶山南遗址、昌平锅顶山北墙圈遗址等。
此段长城,山高路险,长城及墩台的可观赏性极低,所以多年来少有人涉及,知名度也较低。虽也曾跟队走过几次,但零零碎碎,连缀不足,深感遗憾。
网上查游记,东哥(deardon)这几年在此区域连续十次自驾出行,据称是走的比较干净了,但似也没有能将首尾的去向以及和陈家堡、黄台子、水头等处的早期长城联系起来。
东哥的爬墙游记辑录在此,建议有兴趣的墙友们查看,其文笔极其诙谐幽默呦。记住喔,deardon 的#爬长城#系列。依照地理位置从北向南分别为:
1)【第五次】2017年09月09日,走“黄楼院主线-黄楼院口”(大雾,未果)
2)【第六次】2017年10月21日,走“黄楼院主线长城-黄楼院口”
3)【第七次】2018年02月03日,走“黄楼院口-锅顶山西山“
4)【第一次】2017年06月03日,走“锅顶山西-禾子涧村东”
5)【第三次】2017年07月01日,走“禾子涧村东-老峪沟村东”
6)【第二次】2017年06月11日,走“老峪沟村东-马刨泉村”
7)【第八次】2018年02月25日,走“马刨泉(北齐岭)-房良村东”
8)【第十次】2018年03月31日,走“房良村东垭口”+“德胜寺东南”(补2017年7月29日缺漏)
9)【第九次】2018年03月03日,走“房良村东-大村”
10)【第四次】2017年07月29日,走“大村-德胜寺”
今再得一机会,跟上小川叶,行门头沟大村南侧西北方向通往德胜寺的一段残墙。
多年前从此路(高芹路,234国道)经过时,就曾见到路旁有一文保碑,远端山上隐约可见有浅垄般的痕迹一道,相关资料也多次提及此段长城,但总也没有机会亲往踏查,今终于如愿而行了。
一行五人很顺利地就在八点半到达了大村村南侧公路上的一个小垭口处,此处墙体横过公路。
道旁,竖一文保碑,上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城(大村北齐长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3年3月5日公布 北京市文物局2016年5月立“,左上角镌刻有中国文化遗产徽标。
行前,曾查deardon的游记,知其首段墙体在爬上一处高峰后有一段小狗牙山脊,然后就是两个台阶状的大绝壁,东哥曾和鱼哥左冲右突寻觅下山之途而不得,最后也只能乖乖地回撤绕行而下。心中有数,也就对将要遇到的艰难险阻有了应对之策,走回头路呗。
周日天气不佳,呈灰蒙蒙的状态,天地灰黄之间,惟满坡的野杏花怒放绚丽。
停车处,建小港湾,架步道,留客观景,展大美之乡野风光、新农村之景。
小山之顶,一测绘标志点。此处前后视野开阔,无遮无挡,北望沟谷河滩,一见到底,西望一道山屏,遮蔽视野,南望层层山峦,可通达远端。此地当也可设置烽墩,古今同理。
浅浅的一道垄迹,好似巨人用粗壮的大笔在地面上轻轻一划而成,浅显的走在上面都难以感觉。
浅丘低岭上,耕地水平呈纬,长城残墙纵向呈经。
行大地之上,穿花白色粉之间,虽天色不佳,但也精神抖擞。
唯一之高山,坡缓,虽登峰气喘和热汗狂冒,但缓缓而上后终见莽原峻岭之无限生机。
山包顶一小兵堡,边长约5米。
前缓缓一段后至最高处,再前就是东哥游记中的小狗牙山脊。山脊高凸,侧壁陡直,虽有一定惊险之象,但宽厚的背脊让这帮老山民们正好乐的在上嘚瑟一番呢。只是老丁有点………有点………。
原本就为翻越陡壁之径充满恐惧,也早有见好就收之准备,现已登城爬山至顶,心愿也已达成。再远观山川之景,享受山之趣景之美,不再让身心受到恐惧和惊险的刺激,那才是正途。
扭头回撤,独自一人下上,美其名是不去拖别人的后腿。
(2)
后从西侧看,缓坡而上的山峰在北侧和西侧被河流切割呈多层的陡崖绝壁,这也难怪当年强悍的东哥和鱼哥盘桓半天最终也没能下得崖来,而这次小川叶等几人最终也是历经了艰难险阻,多方找寻、四处绕行,才最终在缝隙间寻得途径而下,而这时的我已经早在对面山岭上的一段墙上快眯瞪着了。
大村,明代称为“长峪村”,因地处长峪沟而得名,后在清代时因其为该沟谷中最大的村庄而改用当地人习惯的称谓“大村”来命名。现今之长峪沟,虽沟谷宽阔,但也是滴水不见之态,不过亿兆年的历史进程,让河溪对大地对山岭实行了剧烈的切割,造成今日所见之雄伟之象。大村北端约一公里处,两川交汇,西侧一趟为主,北通怀来盆地,其间除了有著名的大营盘长城段(样边长城)阻拦外,还有横岭城、镇边新城、镇边旧城等三处城堡。偏东的一趟河谷中,则是通向马刨泉、禾子涧等方向。而在大村前,河溪折拐向西,再2公里后从一处石门穿过,并向南折拐,形成了此地的壮美之景。
不过大村一地,得河滩沃土之利,成一处小盆地而生机盎然。
旧日河滩,今成良田,2015年再获政府资金支持,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项目,土地平整、农业灌溉等进一步提升,以前距离地面五六米高、位于山坡上的老的灌溉水渠业已多遭损毁废弃。
宽阔的河谷在折拐处突然收窄,两侧笔直的山峰似形成一道石门一般,石门内有石笋独立。
石门处,应为旧日之得胜寺关。
山脊上再一小段墙垣,贴墙一长约50米、宽20米的小戍堡,形基本完整。
墙外侧还发现有小型窑址,似烧炭所用。
虽绕行,但也早早地走在了几位队友的前面,可见下崖之困难。
再一小段墙垣,200余米后进抵山崖处,攀岩而上后再一小段,百米左右后消失不见,其间一烽墩。
再西侧约2公里,马套村所在的一条沟壑,其上再分两叉,一条偏东,通向镇边旧城南侧,另一偏西,可上著名的水头圆城子。
有享乐者铺垫睡卧,享受山野之静、天籁之沁。
(3)
下山至德胜寺处,以前还曾以为是一座废村,这会才知原是一座废庙。
据称德胜寺始建于明代,今虽废,但残垣断壁仍顽强挺立,昭示其曾有的荣光与辉煌。
德胜寺坐西朝东,南北长约60米,东西宽约50米,位于一处山坳之间,背风面沟谷之佳地。东侧建有高大的石坎,正中还有一处小型方亭残基。最重要的遗迹要数一块残碑,大理石碑面,刻字清秀、清晰,为一块重建重修寺庙时的铭记碑,其上大部为乐捐乐输者姓名,还有主持和尚、木匠、石匠、刻字匠等人姓名,最重要的是此碑可作为一地契使用,上面镌刻有“本寺永远住坐四至分明,东至龙王堂,南至石河,西至大岭,北至长城”,长城作为一处重要的地理标志,被永久之铭记下来。
《门头沟政区通览》:得胜寺:坐落在村西北,分为南、北两院;北院正殿三间供奉佛爷,南院正殿三间供奉四大天王;北院有围墙,南院无围墙。寺中有一口古井,深12丈。嘉靖三十年寺院重修并立碑,现存的残碑印证着古寺年代的久远。现站在山头仍然依稀可见早期长城、小城郭、得胜关口等。
《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得胜寺 坐落在村西北,分为南、北两院;北院正殿三间供奉佛爷,南院正殿三间供奉四大天王;北院有围墙,南院无围墙。寺中有一口古井,深12丈。嘉靖三十年寺院重修并立碑为记,现存的残碑印证着古寺年代的久远。现在,站在山头仍然依稀可见早期长城、小城郭痕迹、得胜寺关口等。
(4)
溜溜达达回返,旁村落而过。
以前这里曾设大村乡,后合并进雁翅镇。村中曾有大村龙王庙(仅存遗址,原也有戏台)、大村娘娘庙及戏台(门头沟区文物保护单位)、大村五道庙(现存正房一间和独立影壁一座)等。
至车前,把酒言欢后回城,轻松愉悦之古道寻城之旅结束。
同游者小川叶、小萝卜、清浅、游鱼和老丁。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