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被动成长的困境

最近一段时间,各个学科的优质课评选活动如火如荼,身边的老师们也频频获奖。利用一个机会,我和一些在课赛中获得了很好名次的老师们进行了交流。最初的交流,属于他们集中诉苦阶段,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讲出一段段悲壮的课赛经历。连续一个月的时间,没有休息,没有放松,自己似乎都已经不属于自己;天天熬夜备课,不断修改方案,以至于看到教案都会有想要呕吐的感觉;千人指点,万人辅助,千变万化的各种建议令人眼花缭乱……有位老师说,我这一个月尝到了几辈子的苦。

我问他们,这么苦,为什么还能坚持下来?都是为了那个奖励证书呀!他们的回答出奇地一致。其实,不用他们回答,我也知道是这个答案。之所以这样去问,是为了我下面的一个问题做铺垫。看到他们满脸情绪倾泻后的放松,我追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的课都拿到了高级别的一等奖,甚至是一等奖的第一名,这么好的课,你们在讲完以后继续做了些什么呢?他们先是一愣,似乎没有听明白,但马上就领悟了我的意思:讲完了就讲完了呗!名次都出来了,谁还会去想它们。言外之意,证书已到手,必须是马放南山,安心享受清闲与惬意。

这两个一问一答,就道出了教师专业成长最大的一个问题——绝大多数教师的成长属于被动成长,有一些甚至可以说是“被迫”成长。就以上面的优质课比赛为例,教师在赛前的不断磨课中肯定会有一些成长存在,个人的教学技能兴许也会有较大的提高。但是,这份成长并不是基于教师的初心和本意,而是在“证书”的诱惑下参加了讲课比赛活动,其真实的意图是拿到“奖励”,这些成长只不过是在争取荣誉的过程中衍生出来的附加品,属于意外的收获。很多时候我都在想一个问题,假如优质课评比活动不发证书,或者说这些证书在职称评审或者其他评比中不予赋分,还会有多少人愿意耗费精力、受尽“折磨”去参赛?有肯定是有,但一定没有现在在这么抢手,也不会有这么激烈。

其实,就优质课评比这件事情来说,它对教师的真实成长意义应该是这样一个路线:首先要全力备赛,在磨砺中获得经验和教训;然后在课赛结束后及时进行梳理、反思、总结和提升,从中提炼出自己的课堂理解和主张。在这个路线中,前者基本上可以做到,后者鲜有人去践行。这是因为,前者有外力的裹挟、利益的诱惑和他人的推动,后者则是可有可无、暂时看不到好处的自觉行动。这样的一种自觉,其实是教师成长的关键所在,却也是最容易被忽视、被忽略的环节。

不仅优质课比赛如此,教师成长的诸多路径中大多带有“被动”的元素。搞课题研究,大多数为了拿到成果证书;写教育教学论文,可能是为了能够为各种评选带来分值。诸如此类带着某种目的的行动,其成长的效力往往会大打折扣。并且,一旦目的达到了,数量达标了,也就不愿意再多付出一分一厘的努力。或许,这就是当下教师成长迟缓的原因,也是教师专业发展步入困境的原因。

问题的解决,大概就需要我们放弃被动成长,去开启自觉、自愿的主动成长,也就是为了自己的真性情、真兴趣,心无旁骛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