斌临天下《万物毕照——清华大学铜镜文化艺术展解析》
万物毕照
——清华大学铜镜文化艺术展解析
斌临天下
“当窗理云鬃,对镜贴花黄。”——《木兰辞》中所指之“镜”便是自齐家文化起,历经商周、春秋战国、两汉、隋唐、宋辽金元时期延绵发展到明清,距今已有四千余年璀璨历史文化的中国青铜镜。青铜镜逐渐被实用的玻璃所取代,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青铜镜是古代梳妆照容的生活用品,也是中国青铜器中自成体系、价值极高的工艺美术品。于中国五千年的工艺美术史中延续着辉煌的铜镜艺术,涵盖了中国鼎盛艺术史三分之一的天地! 从文献资料看,按《轩辕皇帝传》:帝因铸镜以像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铜镜铸造业已经江河日下,由于不同时代铸造的铜镜具有不同时代的特征,它反映了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兴衰,在古镜方圆之间凝聚了深厚的内涵,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与精神,有其独特的魅力。
春秋战国篇
铜镜发展至战国,仅从铸造地域上看已远远超过了以前的任何一个时期。由于西周晚期时制度已近乎礼崩乐坏,王威陵夷的同时,诸侯间却热衷于搞强权政治,《战国策·秦策》曰“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莫敢不听”。这种局面至春秋后期,随着南方吴、越等国的壮大,争霸中原的斗争更加激烈。争当霸主,首要条件是增强自身的实力,因而各国也相继进行了一些政治和经济的改革。《吕氏春秋·上农》记载“凡民自七尺以上,属诸三官。农攻粟,工攻器,贾攻货”。古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战国人使用铜镜的记载,如《韩非子”现行篇》说“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楚辞·九辩》“今修饰而窥镜兮”;《战国策·齐策—》“朝服、衣冠窥镜”。
改革的结果,使各诸侯国的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这种进步主要表现在手工业和商业两个方面,而此后铜镜文化的发展,也得益于这两个方面。
两汉篇
西汉铜镜艺术几乎完全在一种线的美饰与雕琢中体现了一种对称平衡且具有韵律的美。自东汉时期,铜镜的高浮雕样式则形成了此时的主流审美需要,这种高浮雕样式的工艺与艺术表现,极大的扩展了铜镜艺术在平面上的表述深度与广度。
画像镜的产生,是在东汉铜镜高浮雕样式不断发展中产生一类极具代表性的表达方式。这种方式,在铜镜中给人们呈现出了一个具有场景的情节性画面。
清冶铜华以为鉴乎,炤察衣服观容貌乎,丝阻纽,秋风起,心甚悲,侍念君,立辈徊,常客局思不可为,游中国,侍来归。
龙虎七乳禽兽镜
铭文“天禄辟邪曰有喜,上有龙虎四时宜,长保二亲乐毋事,子孙烦息当大福,侯王寿命长。多贺君家人民昌,四夷皆服中国强。
汉名单于匈奴臣,名王归义四夷民,兵革不用中国安。孟春正月,更元年,胡王陛见赐贵人。后宫烈女王昭君,隐匿不见坐家贫,待召未见有天拜,长迫受召应宠先,信去中国事胡人。
隋唐篇
隋代仅仅存在了38年,隋代铜镜“自由鲜雅”,形制规矩,题材及布局,规范严谨,但内容表现生动活泼,艺术造诣很深,形多为圆形,方形罕见,还有其他罕见题材……
唐代铜镜的形式,冲破了几千年来传统的圆形模式,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方亚字形及有柄形等新的镜式;镜钮虽多以圆形为主,但亦有兽形钮、龟形钮、花形钮等;纹饰的内容丰富多彩,各种珍禽异兽、奇花异草、神仙故事都铸于镜背;纹饰的布局也不再限制与内外两区,出现了跨区、整体高浮雕等多种方法;铸造技法上出现了镀金、贴银、金银平脱、螺钿和宝石镶嵌灯特种新工艺。
唐代是我国及汉代之后封建社会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无论是从它的经济规模、军事实力,还是从它的外交影响、文化传播来说,唐代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都是首屈一指的。规模宏大的长安城,绵延万里的疆土,流传下来的万余首诗歌,八荒来服、四海无波的外交,七世纪至九世纪之间的大唐帝国,像一块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着文明世界的注意力。强大的国力造就了灿烂的文化,灿烂的文化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而这种进步,在一枚枚小小的铜镜上得到了集中地体现…
收藏的价值不仅是昭示一份可观的资产配置,更重要的是在朝夕相伴间,领悟其中承载的文化魅力,在其滋养中艺术着自己的生活。以极高的藏品质量,在艺术品收藏发展史的各个时代展示出截然不同的精美品收藏风格。
在收藏和对美学的研究中,寻求统一的美学理论来解释艺术在世界的各个文化中的力量。在众多藏家中脱颖而出,是一个成功的收藏家,更是收藏家中的佼佼者……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发布
图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