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人生于红尘,便要学会接纳世俗
一、
对于一个人来说,内心应该有黑白分明的认识,但是不应该有锱铢必较的习惯。
《世说新语》之中说:谢太傅绝重褚公,常称:“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
意思就是说:谢太傅非常尊重褚季野,认为褚季野这个人有简贵之风,平时也不喜欢多说话。
有一天,谢太傅就说:“褚季野这个人不多说话,但脸上自然有四时之气”,后来,桓彝也这样评价褚季野,说:“褚季野虽然不批评别人,但是内心自有褒贬。”
一个人不管多么优秀,无论拥有怎样出众的才华,都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其一是不利于保全自身,其二,是容易养成盲目自大,过度清高的弊病。
有一句话说得好,叫“揣着明白装糊涂”,这句话稍微有一些贬义,但是用在为人处世之中,不失为一种恰当的处世姿态。
一个人可以在内心存在正确的处事标准,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就是避免自己犯错,但是却不能拿自以为的标准和原则去要求别人,因为标准只能用来要求自己,用来要求别人就变了味儿了。
因为人有一个陋习就是难以自知,人永远察觉不到自己的问题,总会过度贬低别人,所以我们会在不由自主的情况下去要求别人,但是从客观角度而言,未必比别人更优秀,只有收敛自己这一份难以自知的陋习,才能避开随意要求他人的浅薄。
可是在生活中,很多人常犯的错误,就是当自己拥有某些优势的时候,便会生出过多的优越感,久而久之,就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责他人,这样不仅会触碰了别人的自尊,导致孤立了自身,其次还会让自己养成骄傲的弊病。
《菜根谭》中有一句话就说: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再聪明也不用锋芒毕露,不妨装得笨拙一些,即便非常清楚明白,也不要过于表现,宁可用谦虚来收敛自己,志节很高也不要过于孤芳自赏,宁可随和一点,在有能力的时候也不要过于激进,宁可以退为进,这才是可以让一个人高枕无忧的安身立命之法宝。
人有趋炎附势的心理,都愿意接近比自己强大的人,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愿意接受一个自以为是,过度清高的人,因为一个过度清高的人活得太较真,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总会给人太多的压力,久而久之破坏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也让自己钻进了自以为是的深渊。
二、
曾国藩是清朝位高权重的大臣,也是历史上非常有智慧的一个人。
曾国藩身边有许多趋炎附势的人,而他对此不褒不贬,淡然处之,从来没有因为别人的奉承而欢呼雀跃,也不会因为别人的谄媚而恼羞成怒。
但是他有一个品行正直的手下对这种行为非常反感,每逢遇到这类人时,都不屑一顾,甚至总想找机会教训他们一下。
于是在一次批阅文件之时,此人将其中一位擅长溜须拍马的官员狠狠讽刺了一番。
曾国藩看到之后就对这个人说:“那些溜须拍马之人,就是靠这些能力生存的,你这种做法无疑就是剥夺了他们的生存之道,以后有机会,他们也会将你置于死地的。”
曾国藩的一句话让这个人颇有顿悟。
看到这里,很多人以为曾国藩就是一个老练圆滑,精于世故的智者,其实曾国藩之所以有这种境界,并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经过世事磨练的结果。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并没有这么高的境界,甚至也称得上典型的“刺头”。
比如他在刚开始创立湘军之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仅是泾渭分明,而且处事手段更是极其凌厉,所有对他可能产生威胁和负面影响的一律铲除,正是因为这种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作风,让他的举军之路颇有坎坷。
后来,在曾国藩回乡吊唁他父亲之时,在高人指点之下重读老庄,思想才有所改善,最后才有了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精于世故的智人,而他创办湘军的事业,也因此而得益。
一个人可以不流于世俗,但是要接纳世俗的存在,我们自身有高洁的品性,但是绝不可有背离世俗的偏激。
就好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即便不染,但也要生存在淤泥之中,如果莲花过度排斥淤泥的存在,哪有后来自身的花开呢。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跟老子请教学问,老子就对他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意思就是:善于做生意的人都会把珍贵的宝物藏起来,不轻易让别人看到,有修养品德的人,都是在表面表现得非常愚笨。
标准是用来要求自己的,德行是用来藏在内心的,显露于外的智慧就不是智慧,过度标榜的清高就不是清高。
能够懂得《道德经》中所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道理,人生才算是到了一定的境界。
作者|国学书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