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须弥座台基”
须弥座台基是较为高级古建筑所采用的一种豪华型石作台基形式,俗称“细眉座”或“金刚座”。是一种上下叠涩(线脚)中带束带式的座子,并用莲瓣、壸门等纹样装饰。
“须弥”一次来源于印度的须弥山,其形制肇始于佛教造像的基座。所谓须弥山一词来自婆罗门教术语,后佛教引用。须弥山(梵语: Sumeru),又译为苏迷嚧、苏迷卢山、弥楼山,意思是宝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古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山位于一小世界的中央(一千个一小世界称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这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由来),后为佛教所采用。
须弥山
雍和宫铜筑须弥山深水
中国最早的“须弥座”是在云冈石窟中发现的。根据文献和实物分析,“须弥座台基”的束腰、仰覆莲、枋、圭角四部分,是历代须弥座台基所共有的,多用石砌或石雕。
建筑上使用的须弥座台基是由佛座演变的,用于高级宫殿、坛庙主殿或塔幢基座等。
北朝石窟的须弥座形式简单,仅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的束腰组成,没有多余的装饰。
云冈石窟须弥座
简式叠涩须弥座(莫高窟85窟,晚唐)
敦煌壁画中的须弥座首建于北魏257窟的单层塔,后又见于隋代276窟的一座塔下,都比较简单,上下线道作直线叠涩挑出,还没有后代习见的施枭混线的仰莲覆莲,座身单色。这种简单的须弥座在云冈石窟也常见到。
从壁画所见,须弥座唐代以后也用于房屋建筑,但只作建筑群中轴线上主要殿堂的基座。各层线脚大多仍只是直线叠涩挑出,但线脚和束腰上满绘图案,比隋代以前形象丰富。
[唐]莫高窟14窟单层小塔
[唐]莫高窟85窟单层小塔
后代常见的在束腰上下施仰莲和覆莲的须弥座是最高级的一种基座,在中唐以后的壁画中才有出现,如中唐231、361窟内可以找到多处:仰莲、覆莲及枋上都有彩绘,束腰部分有壸门,束腰和仰莲覆莲之间又各加一道小方线脚,都和后代的相同。出现这种须弥座建筑基座的最早实例,是登封净藏禅师塔,建于盛唐。
须弥座下置方台形成的组合基座(莫高窟231窟,中唐)
[唐]莫高窟154窟佛殿
莫高窟172窟盛唐壁画中的殿基须弥座
佛房法门寺地宫出土汉白玉阿育王小塔的须弥座(唐)
五代辽金和两宋壸门中佛像、伎乐人物雕刻细腻生动。成都前蜀永陵棺床、正定隆兴寺大悲阁佛座、北京天宁寺塔座都是典型的代表。
前蜀永陵须弥座台基(图片源自网络)
天宁寺须弥座台基(笔者摄并标注)
《维摩演教图》中的须弥座
明清时,建筑须弥座台基的层数象征了建筑礼制。三重须弥座台基为最高等级,北京故宫三大殿、太庙主殿、天坛圜丘和祈年殿、明长陵祾恩殿均用到三重须弥座台基的制式。
故宫三大殿三重须弥座台基(图片源自网络)
明长陵祾恩殿三重须弥座台基(笔者摄)
须弥座台基在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中均有具体尺寸和做法。宋式须弥座台基的层数多于清代,前者多为12层,后者一般为6层。宋式须弥座仿木构意向明显,纤细俏巧,构造主次分明,个别线脚不合理,易积水冰冻,造型秀挺、精细、洒脱;清式须弥座则完全符合石构造机理,无明显主体,线脚形式推敲合理,并以此表现台基的敦实、粗壮和庄重,使“须弥座台基”更加程式化。此外明清的须弥座上下部分基本对称,且束腰变矮,莲瓣肥厚,装饰多用植物或几何纹样。
宋式须弥座可分为砖制须弥座和石制须弥座。
《营造法式》卷十五载砖须弥座:
叠砌须弥坐之制:共高一十三砖,以二砖并立,以此为率。自下一层与地平,上施单混肚砖一层,次上牙脚砖一层(比混肚砖下龈收入一寸)、次上罨牙砖一层(比牙脚出三分)、次上合莲砖一层(比罨牙砖收入一寸五分)、次上束腰砖一层(比合莲下龈收入一寸)、次上仰莲砖一层(比束腰出七分)、次上壸门柱子砖三层(柱子比仰莲收入一寸五分,壸门比柱子收入五分)、次上罨涩砖一层(比柱子出五分)、次上方涩平砖两层(比罨涩出五分)。如高下不同,约此率随宜加减之(如殿阶作须弥座砌垒者,其出入并依角石柱制度或约此法加减)
根据上述规定,宋式须弥座共计13层,即:下层、单混肚、牙脚、罨牙、合莲、束腰、仰莲各1层、壸门柱子3层,罨涩1层、方涩平砖2层,如下图所示。
宋制石须弥座在《法式》中介绍较为简单,要求用3尺*2尺*6寸块石,围着四周叠砌数层,要求高为5尺,最下铺土衬石,束腰高1尺,立角柱,柱内平面要作起突壸门造。
宋式、清式须弥座台基构造对比
颐和园智慧海须弥座台基朱谭方
宋式须弥座构造尺寸
宋式须弥座束腰上常作壸门。壸门为古建筑中一种门的形式,常用于佛塔、须弥座束腰、大殿殿门(如大同华严寺大殿殿门)、古代家具及门窗装饰灯。《古汉语字典》曰:“壸为宫中的路”。据分析,“壸门”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结合拱券门和佛龛造型产生的。壸门实际是上述两种做法的变体形式,在作用上分为功能性和装饰性的门。装饰性壸门镂空,四边轮廓线变化丰富,为重线够了或单线勾勒。按照形状,壸门可分为长方形、扁长形、圆弧形等。壸门内雕刻或绘有人物故事、佛教题材等内容。
苏州玄妙观三清殿神像须弥座及壸门(宋)
苏州玄妙观三清殿神像须弥座壸门局部(宋)
正定隆兴寺大悲阁须弥座及壸门(宋)
正定隆兴寺大悲阁须弥座壸门局部(宋)
北京真觉寺心珠朗莹殿须弥座佛座(笔者摄并标注)
清式须弥座分为:石须弥座、砖砌须弥座和琉璃须弥座。
琉璃须弥座是采用琉璃构件做外观面,其内衬砖砌体而成。琉璃构件一般都带有装饰花纹。
清式琉璃须弥座
北海公园琉璃须弥座
清式砖须弥座构造包括砖线脚底座,计有:土衬、圭角、连珠混、直檐、枭砖、混砖、炉口、束腰、盖板等构件。
清式砖须弥座
清式石须弥座规定自下而上包括:圭脚、下枋、下枭、束腰、上枭、上枋等部分。各部分比例如下图所示。
清式石须弥座
清式石须弥座(故宫太和殿)
所谓圭脚,即须弥座底座,指经过雕刻的台基石,外侧面雕刻有云状花纹,正面为圆弧形,其厚度为台明高度的10/51。
圭脚
所谓上、下枋是指形似木枋之石,是须弥座的起讫构件,相当于《法式》中的“方涩平”,为矩形构件,因似梁枋而得名,上枋截面高度为台明高度的9/51,下枋截面高度为台明高度的8/51。上、下枋的外观面可为素面也可为雕刻花面,常用图案有宝相花和蕃草。
上下枋雕刻
所谓上、下枭是指凹凸弧面之石,相当于《法式》中的“仰莲、合莲”,因其凹凸比较急速凶猛而得名,上、下枭高度均各为台明高度的6/51.
上下枭
所谓束腰是台基中腰之石,作为中腰紧束直立的构件,一般做得比较高,当高度较大时,为了显示其气度,常在转角处设置角柱,称为“金刚柱”。其高度为台明高度的8/51.
束腰及金刚座
石狮下的须弥座
参考文献
陈明达. 《营造法式》辞解.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0
傅熹年.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2卷.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郭黛姮.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3卷.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雷冬霞. 中国古代建筑图释.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5.
李剑平. 中国古建筑名词图解辞典.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潘谷西, 何建中. 《营造法式》解读.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潘谷西. 中国建筑史(第七版).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5
田永复. 中国仿古建筑构造精解.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萧默. 敦煌建筑研究. 文物出版社,1989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