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六安的由来与传说

六安,我们的家乡,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地方,她用富饶的土地和丰厚的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六安人,尤其是近年来,六安的迅速崛起和发展,让我们作为六安人,更增添了一份自豪和骄傲,因而,我们由衷地热爱这片土地。

可是,每当有外地人问起六安,想了解六安的时候,我们可能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或者说因为了解不多而说不出什么。尤其是现在的宣传教育,对于六安的知识介绍,非常有限,因而,心里常常觉得有点遗憾。

最近,我收集整理了一些关于六安的文章,把它们归集在这个帖子里,试图用简单的语言来解读六安的历史文化;用有趣的故事来介绍六安的逸闻典故,希望对大家了解六安、认识六安、宣传六安能有所帮助,也希望各位朋友,把你所知道的关于六安的知识介绍也贴在这里,让我们共同学习了解。

关于六安之一 : 你知道六安的来历吗?
六安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已发掘的古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里进行过广泛的活动,而“六安”作为地名,则始于2000多年前的汉代。
楚汉战争时,项羽封六县人英布为九江王,设都于六(遗址在今六安市北6公里西古城)。后来英布叛楚归汉,帮助刘邦击败项羽,被刘邦改封为淮南王,仍都六。

公元前196年,英布举兵反汉,战败被杀后,刘邦将其子刘长封为淮南王,迁都寿春。
公元前174年,汉文帝认为刘长企图谋反,将其流放,又于公元前164年将淮南故地一分为三,封刘长三子刘安、刘勃、刘赐分别为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今寿县和六安北属淮南国;今金寨、金安区、裕安区、霍山、霍邱属衡山国;今舒城县属庐江国)。

公元前121年,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谋反案发,二王自杀,汉武帝取衡山内六县、安风、安丰等县首字,区别衡山国为六安国,封刘庆为六安王,取“六地平安,永不 反叛’’之意。

“六安”之名,由此得名,历代沿用。

-------------------------------------------

关于六安之二 ** 六安为什么又叫“皋城”?

   要说“皋城”,必须先说皋陶。

皋陶名繇,字庭坚。《帝王世纪》上说他生于曲阜少吴之墟。皋陶是尧舜禹时期的重要人物,与尧舜禹齐名,是上古四圣之一。

在舜帝时,他曾辅佐舜政,当上了大理之官,负责氏族政权的刑罚、监狱、法治事务,这个时期他制定了各种刑罚,因而皋陶被誉为中国的司法鼻祖。

传说皋陶的外貌青绿色,就像一个削皮的瓜;他的嘴唇像鸟喙,这是至诚的象征,能明白决狱,能洞察人情。在任舜的大理时,制定了五刑之法。史书上说皋陶为大理,天下无虐刑、无冤狱,那些卑鄙的小人非常畏惧,纷纷逃离,至使天下太平。舜帝极为欣赏皋陶的成绩,便把他封于皋,所以繇又叫皋繇。上古陶字读yao与繇相同,所以又写作皋陶。

舜死后,禹继位,他又帮助禹治水成功。根据皋陶的品德和功劳,禹选定皋陶为他的继承人,授给他处理政务的权力。可惜皋陶病逝在禹之前。皋陶死后,葬在六地,即今天的安徽六安境内,在六安东十里头至今有座皋陶墓。

同时,禹为了表达对皋陶辅政的感激,就把今六安市一带封给皋陶子孙,故六安有“皋城”之称。

-------------------------------------------

关于六安之三 ** 你知道独角兽吗?

独角兽实际上是獬豸(读音xiezhi),为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它似羊非羊,似鹿非鹿,头上长着一只角,故又俗称独角兽。

在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中,獬豸一向被视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它怒目圆睁,能够辨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独角兽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甚至会将罪该处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

传说皋陶常用獬豸来判案。每当皋陶判决有疑时,便将这种神异的动物放出来,獬豸很有灵性,能分辨曲直、确认罪犯。如果那人有罪,獬豸就会顶触,无罪则否。因而,獬豸一直被认为是驱害辟邪的吉祥瑞物。

-------------------------------------------

关于六安之四 ** 你知道九墩塘的来历吗?

九墩塘原本是一个小塘,其属于六安大财主汪家公馆的的后花园,该大户有九房姨太,就在塘中修了九个墩子,之间以长廊相连,逐渐被人称为九敦塘。

九墩塘位置在六安城门外,在当时算是郊区。民国时(三十年代),有个国民党将领叫武庭麟,在六安执政,当时正值老蒋搞新生活运动,于是呼他在六安也干了几件实事,比如兴教育,抓赌博,规范民众生活行为等。

活动开展以后,六安城内秩序井然,可就是百姓在傍晚无事可做。于是,武庭麟想组织群众在郊区挖了一条人工河,在河的附近植树,美化环境,供六安的百姓在这里休闲娱乐。这时候,武庭麟想到了九敦塘。于是,武主动找到汪家大少爷,客客气气说明来意,汪家少爷二话没说就将池塘及周围荒地捐赠出来。

场地有了,方案也定了,可是经费却没有,怎么办呢?武庭麟便在财主们身上打主意,恰在这时,冒出一个“冤大头”。武曾明令人们禁止吸鸦片,六安西门黄烟店老板庞老板嗜鸦片如命,对其命令不以为然,一天正在家里吸鸦片时,被武庭麟的宪兵抓个正着,罚了一千多两银圆,于是,筹齐了挖河植树的经费。

池塘经过疏挖,水清见底,塘中央建有凉亭,有桥相连,非常漂亮。原来的小东门是被城墙和城壕所环绕,武庭麟在此选址后,开了一道城门,命名为“六德门”,九墩塘及附近周围植树造亭后,命名为“六德公园”。所以,九敦塘附近又叫六德公园,解放路小学也曾经叫过
“六德小学”,那里好像还有一个“六德巷”,我就是在那里长大的。

九敦塘,在文革的时候,曾经改名为“继红塘”。解放以后,九墩塘被建成“皖西革命纪念馆”,继红塘,大概取自“继承红色革命传统”的意思,现已经重新改回“九敦塘”了。

-------------------------------------------

九拐是:等驾拐、鱼市拐、茶叶拐、仓房拐、书院拐、潘家拐、上拐头、田家拐、大井拐。
     十八巷是:头道巷、二道巷、三道巷、书版巷、塘子巷、扎笔巷、和平巷、棚场巷、龙须巷、观音寺巷、关帝庙巷、万寿寺巷、城隍庙巷、九拐巷、牛角巷、翠花巷、盐店巷、霍老婆巷。
   
     六安的老城区,始建于1260多年前,历经唐、宋、元、明、清、中华民国各个朝代,六安城名多次变更,隶属关系几易其主,城池建毁交替,至近代,六安城区依地形构成了众多的拐拐巷巷,因而,民间有“九拐十八巷”之说。
   
    这里的“九”和“十八”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代表多的意思,随着历年的不断建设,六安城区的“拐”不止九处,“巷”也不是十八条,例如,没有列入十八巷就有油房巷、五福堂巷、清官祠巷、天妃巷、西湖庵巷、花井栏巷、铁井栏巷、箭道巷、下巷子等。

六安的拐、巷,大多以商业特征或者地域特征命名,如鱼市拐就是卖鱼的地方;茶叶拐就是卖茶叶的地方;扎笔巷是以扎毛笔作坊聚集的巷道;大井拐那里有口大井,书院拐那里曾经有个书院等等。

近年来,由于老城区改造,“九拐十八巷”古建筑群大多数都被推倒,这些拐拐巷巷,留给我们的永远只能是美好记忆了,想到这些,心里还是有些伤感和遗憾。由此想到,我们的城市规划者,应该保留一批有着代表性的古代街巷建筑,就像北京这个大都市保留一部分胡同四合院一样,因为这些古建筑,是一批不可复制的宝贵精神遗产。
-------------------------------------------

关于六安之五:“ 六安”为什么要读成“陆安(lu an)”?

六安的“六(lù)”的读音有着2100多年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六安的“六”字读“lù”,并非方言,而是带有六安特有的地域文化,是历史形成的。

从历史角度来讲,“六”是皋陶后裔的封地,《史记夏本记》记载,帝禹“封皋陶之后于英、六”,这便是古六国的雏形。这里的“六”,不是数字上的6,而是指“六”这个地方。“六”在古汉语中,通假“陆”字,原意为“四周略高的陆地”,这也符合古六国的丘陵地貌特征,这个读音在《康熙字典》已有注释。

到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封“六地平安,永不反叛”而设六安国,这里的“六地”,也是指“六(lù)”这个地方,而不是指“6个地方”,因此,按照“据义定音”的原则,六安的“六”应当读“lù”音。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按常音设计,不能对特殊读音进行识别,同时“lù”的读音不易理解,外地人难以读准,带来一定不便。 针对同一问题,05年的时候,国家民政部地名研究所曾有意将六安中“六”字的读音,由“lù”改为“liù”。但是,遭到了六安学术界很多学者的反对,他们普遍认为, 六安地名与皋陶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也是我们六安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研究皋陶文化的重要依据。草率改音会带来与历史不符、割裂地名文化遗产、与皋陶文化不符、违背六安群众及学者2000多年来的传统读法等问题。

也有一些学者倾向于改“lù”为“liù”,主要是从解决地名读音混乱、推广普通话、便于推广六安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因而也有一定的道理。虽然都有道理,但是既然目前没有正式更改,个人认为还是应该维持“lù”音。

-------------------------------------------

关于六安之六: 你知道北门锥子、南门锥子的传说吗?

六安的北门和南门,分别有一座宝塔,北门塔叫多宝庵塔;南门塔叫做观音寺塔,六安人习惯称之为北门锥子、南门锥子。南北双塔是六安的一道著名风景,历史上一直有“双塔摩青”之喻。在六安,都知道北门锥子、南门锥子,但是,你知道关于它们的传说吗?

相传古代时期,有两个徒弟要满师了,师傅令他俩分别在南北门建塔,也算是满师献艺。南门是大徒弟,仗着技艺高强整日贪玩。北门的二徒弟却专心致志搭建宝塔,而且宝塔建筑结构巧妙,内有空间和台阶供人登塔远眺,宝塔建成以后,得到了师傅和众人的夸奖。大徒弟这下急了,连夜胡乱的堆砌起来,只能是实心的圆锥塔了。这个故事类似于“龟兔赛跑”,告诫人们做事要踏实,为人要虚心,不能耍小聪明。

关于北塔还有一个传说,就是北塔为什么是平顶,南塔是尖顶呢?

话说两个徒弟各自建好塔以后,二徒弟建造的北塔结构灵巧;外观雄伟,引起大徒弟的嫉妒。于是便跑到龙王那里告黑状,说二徒弟建造的北塔偷工减料,投机取巧,龙王听后大怒,于是用尾巴一下把北塔扫断了,塔尖遗落在清凉寺附近,从此北塔变成了平顶。

这个传说,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我是很多年以前隐约听说过一次,这个传说如果是广泛流传的话,那么,几年前修缮北塔的时候,给北塔加上塔顶,就是一个非常遗憾的错误,它把这个传说彻底消灭了。

关于北门锥子、南门锥子的另外一个传说,是跟六安的地形地貌有关。

相传有个高僧游历至六安,看到六安的地形后很是担忧,说古代六安州是一个船型地,古老的淠河在州府地向东拐了一个弯,古城就象一条船停泊在这内弯浅滩,由于过去经常河水泛滥,这条船很有可能被淠河的大水冲走。州府问高僧怎么办,高僧说,插两根桅杆固定这条船。

于是,人们在南北门各修建一座塔,从此在这个船型地上就有了南北各有一根高耸入云的硕大桅杆,从此,这座城便稳定下来了,人们也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了。说来也奇,历史上老淠河发生过多次洪水泛滥,六安老城区总是有惊无险,安然无恙。这虽是民间的传说,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洪水常给人民带来痛苦,以及憧憬过上安逸生活的美好愿望。

其实,北塔、南塔的建造,在《六安州志》中都有记载,贞观16年前后,为表彰李药师的功绩,尉迟恭奉旨在六安州监造“药师寺塔”。后称为多宝庵塔或称北塔。南塔是在唐代武德年间(618—627年)僧人元通化缘而造,原名浮屠寺塔,宋代重修,改现名观音寺塔。

虽然史记中都有记载,但是,人们似乎更加喜爱传说,因为传说不仅有着浓厚的趣味性,更主要是可以承载民众心里的良好愿望。一个好的传说,不仅让人们津津乐道,同时可以大大扩展知名度,就像杭州的雷峰塔的传说,成就了几千年的佳话。我觉得六安的南、北塔的传说,完全可以深入挖掘一下,对发展六安的旅游事业,一定大有益处。

-------------------------------------------

关于六安之七:你知道六安的古八景吗?

同治十一年《六安州志》编录了六安八景图,现翻刻在老淠河岸边的文化墙上,是六安最主要的风景名胜。六安的古八景,不仅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人文景观,更是六安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打好这张牌,对于发展六安的旅游文化,绝对大有裨益。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能够真正了解六安古八景的人,可能并不多,这多少有点遗憾。那么到底哪些是六安的古八景呢?现给大家介绍一下。

六安八景分别为“钟楼远眺”、“桃坞晴霞”、“齐云拥雾”、“赤壁渔歌”、“九公耸秀”、“龙穴返照”、“嵩寮泻乳”、“武陟积雪”。

【钟楼远眺】 钟鼓楼,原建于六安城中心鼓楼大街最高处,系古代用于礼乐、报时、报警之用。登高凭栏,可俯瞰市内街景,遥望南北双塔。晴日可远眺桃花坞、武陟山、小赤壁、龙穴山。州志有诗曰:严城绵亘俯清溪,谯橹临衢碧汉齐。春雨家家围绿树,晴烟处处锁青霓。九公秀色檐前落,双塔毫光槛外携。清兴庾公应不浅,相将明月好攀跻。

【桃坞晴霞】 六安城西淠河对岸,越云路桥而西即桃花坞,旧称田家湾。这里夭桃修竹成林,佳果花卉纷呈,自古为游人墨客踏青吟诵之地。州志有诗曰:咫尺桃源近淠津,渔舟问渡越风尘。竹篱背树通幽径,茅屋当花结比邻。曙色平临丹壑迥,霞光遥映赤城均。武陵应共通仙籍,会便移家作隐沦。

【齐云拥雾】 齐云山,又称齐头山,位于六安城西南45公里处。主峰海拔800余米,山上峰峦迭翠。州志载:齐山绝顶,常为云雾所封,其上产茶甚壮而味独香醇,名茶六安瓜片主产于此。“齐山拥雾”由此知名,州志有诗曰:南山元豹爱深藏,蔀屋偏欣曒日光 。传语雷公深锁洞,莫教宿雾到公堂。

【赤壁渔歌】六安赤壁位于城西2 5公里处,下临淠河。州志载:“小赤壁下临大河,继岸千尺,镌小赤壁字,时多乘流泛舟题诗壁上”。州志有诗曰:沙明水碧浪水轻,灌木连谿峭壁横。蟹舍几家依断岸,渔舟终古托浮生。歌飘橹外心俱净,唱入芦中听更清。我亦愿为垂钓者,一过此地转移情。

【九公耸秀】 位于六安城西南35公里处,海拔342米,山有九石如人,故称九公寨。其山势挺拔峻秀,群峰叠岩,怪石嵯峨,景色绮绚。州志有诗曰:缥缈芙蓉柱笏直,霍州文物孕于兹。降神自是多申甫,储作天家论道资。

【龙穴返照】 龙穴山,一名龙池山,位于城东南20公里处。上有“龙穴”,即宋欧阳修《集古录》称二龙争战处。山上有古井,水味甘美,唐张又新评为“天下第十泉”。州志载,龙穴山首有幻影晚照现象,自此《龙穴返照》为六安一景。州志有诗曰:已负东隅壮志雄,桑榆急返退思中。请看龙穴西山日,猎有明霞照永红。

【嵩寮泻乳】嵩寮岩位于六安城南40公里处。岩分雌雄两组对峙。两岩岩面光滑圆润,苔痕斑清。岩腹中空,状若“偃月”,左有“龙潭天池”,右有宋绍熙年间镌刻“滴水沟”。内有“石锣”、“石鼓”、“七星灯”等奇观。州志载:洞顶中间岩缝旧有白色石乳长年滴沥,可供灯油用,以后干涸,嵩寮泻乳胜景自此而得名。州志有诗曰:瑶浆不厌一夫饥,瀑布难裁八口衣。劳吏未遑探胜迹,须从泻乳念民依。

【武陟积雪】 位于六安城西15公里处,淠河北岸。《古今图书集成造州府山川考三》载:“武陟山,在州西三十里,汉武帝南巡登封霍岳驻跸于此。”宋代山上首建“武陟书院”,宋建炎年间文武两位状元焦氏兄弟曾读书于此。州志有诗曰:漫言警跸汉皇踪,且喜寒凝少女峰。田父煨炉烧榾松,瓦盆倾倒祝三农。

(0)

相关推荐

  • 这些地名别说孩子了,您能读对几个?

    最近,安徽.辽宁相继发生疫情,有两个地名在网络上受到了大家的热议.先是某外省官方微信公众号错将辽宁营口市的"鲅鱼圈"写成了"鱿鱼圈",后有网友为安徽六安市的&q ...

  • “六安”到底读啥?“六安”火了,不是因为...

    "六安"到底读啥? "六安"火了,不是因为瓜片,也不全是因为疫情.关于"六安"的读音,四大官方权威竟然发生了分歧:新闻联播主播郭志坚(权威1 ...

  • 六(lù)合还是六(liù)合?这些容易读错的地名,第一个你就不知道

    "六(liù)安"还是"六(lù)安"? 最近安徽这座城市名的读音引发热议 江苏南京有个六合区, 这里的"六"应该读"liù&qu ...

  • 教育部回应六安读音问题:地名读音具特殊性

    教育部回应六安读音问题:地名读音具特殊性,需专门研究审定. 据中新网,6月2日,教育部召开发布会,针对此前安徽六安的"六"字读音问题,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刘宏表示,最近有 ...

  • 为什么六安要读lu安 缘由令人恍然大悟!!

    为什么六安要读lu安 #为什么六安要读lu安#日前,一则"为什么六安要读lu安 "引发关注.据悉,19日,民政部回复网友安徽六安读Lu.六安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许娅称,"六 ...

  • 北塔:入 秋

    入  秋 ◎北塔   几乎在一瞬间 一座巨塔,在秋风脚下 轰然倒塌 无数的传说如蝌蚪 从它的腹部泻出 随着隐秘的水流 流向即将干涸的水库   一个人在秋天走向果园 就好像一块石头滚向坟墓 一个人在秋天 ...

  • 永兴合辑第三十六辑

    永兴合辑第三十六辑 主要内容 一.分支祖: 陆珩.陆子瀹.陆明孝.陆应宠.陆泮.陆崇敬 二.名人: 陆期茂,大司马. 三.迁徙: 陆珩,迁沧浪西岸陆家.陆光富,迁徽州歙邑西坡太.陆合存,迁堨村.陆永暹 ...

  • 对照自测!60个容易读错的地名

    [对照自测!60个容易读错的地名]19日,民政部回复网友安徽六安读lù ān.除了六安,还有这些地名,你都读对了吗?①浙江台(tāi)州,不读tái:②山西洪洞(tóng),不读dòng:③湖南郴(c ...

  • 关于盐池由来的传说,你还知道哪些版本?|中条山|向南|玉皇大帝|黄帝|运城盐池|蚩尤村|张瓮人|关羽...

    运城因盐运之城而得名.那么盐池是产盐的,它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一,神牛造池 民间流传着神牛造池的传说.很早以前,天宫里的神牛因偷吃了玉皇大帝的盐,而被赶到下界,它流落到江南水乡,塞外草原,想为人们 ...

  • 清明的由来与传说

    清明的由来与传说 在中国的典故中,清明节来历众多.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是介子推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子推等护送他逃亡.在重耳饥寒交迫昏倒之际,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的大腿 ...

  •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故事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那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又有哪些传说故事?        一.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 ...

  • 【民俗】‘压岁钱’的由来与传说

    "压岁钱"的由来与传说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 ...

  • 靳文茂:蝙蝠由来的传说

    蝙蝠由来的传说 靳文茂 小时候大人们时常告诫小孩"小孩子少吃盐,吃盐多了变成'檐别虎'(蝙蝠的土名)".听得多了,直到现在一吃到特别咸的东西,脑袋里还回荡起那句话来!这次咱们就说一 ...

  •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元宵节是怎么来的?

    元宵节,是中国民族的重要节日之一,正所谓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是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另一个高潮.据说,中国人过元宵节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我们每年都过元宵节,但是有关元宵的由来和传说却 ...

  •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图文 网络  编辑 蕙质兰心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又 ...

  • 太宁排头坝、毛辫角等地名由来的传说

    茶阳镇太宁村,原名小靖,后改为太宁,取太平安宁之意,而其本村或附近的部分地名,其由来却充满了一个血腥的传说. 传说,在清乾隆年间,太宁恋墩的农民大多是长治一家谢姓地主的佃户.这个地主依仗有个儿子在朝廷 ...

  • 核桃情侣的由来(传说)

    常泽荣收集整理       相传,在很久以前南诏国苍山脚下有一对非常相爱的青年男女,姑娘阿云美丽温柔,小伙阿林英俊善良,他们是那样的深爱对方,他们经常相依在一起编织着未来的美梦.       可是世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