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髓外硬膜下真菌性肉芽肿1例
患者女,40岁,7个月前行“子宫肌瘤、附件囊肿切除”手术,术后感腰部不适。3个月前无诱因出现阵发性腰痛,伴右下肢放射痛,休息后无缓解;初始服止痛药,疼痛可稍缓解,后病情渐近加重,自觉右腿发软,几乎不能站立,感觉减退。体检右下肢肌张力增高,肌力Ⅳ级,L1平面以下深感觉及浅感觉减退,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左下肢体检正常。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5.54×106/L,中性粒细胞3.59×106/L,淋巴细胞1.44×106/L,嗜酸性粒细胞0.21×106/L,嗜碱性粒细胞0.02×106/L,红细胞4.21×106/L,血小板124.00g/L;肝、肾功能正常;未做脑脊液检查。
X线检查示:双肺、心、膈未见明显异常;
腰椎MRI示:平L1椎体水平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见一类圆形等T1、等T2信号影,以宽基底与椎管前脊膜相连,相应脊髓受压变扁(图1、2)。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明显强化,其内有信号减低区,可见“脊膜尾征”,大小约为1.0cm×1.5cm×1.8cm(图3~5)。
拟诊为髓外硬膜下脊膜瘤。骨科遂行手术治疗。
术后病理结果:肿块位于脊髓圆锥腹侧,并且与脊髓圆锥、马尾神经粘连严重,大小约为1.2cm×1.5cm,质地硬,色灰白,血供不丰富;分块切除肿瘤,因粘连严重,少许残留。镜下:纤维组织增生伴坏死,可见真菌菌丝及孢子,大量嗜酸性细胞、浆细胞及灶性泡沫样组织细胞浸润(图6),
诊断为:髓外硬膜下真菌性肉芽肿。
图1、2:腰椎矢状位T1WI、T2WI,平L1水平椎管内髓外硬膜下一类圆形等T1、等T2信号影,以宽基底与椎管前脊膜相连,相应脊髓受压变扁;
图3~5:分别为腰椎轴位、冠状位、矢状位Gd-DTPA增强扫描,病灶大小约1.0cm×1.5cm×1.8cm;不均匀明显强化,其内有信号减低区,可见“脊膜尾征”;
图6:手术后病理切片,镜下见纤维组织增生伴坏死,可见真菌菌丝及孢子,同时有大量嗜酸性细胞、浆细胞及灶性泡沫样组织细胞浸润
图7、8:术后腰椎矢状位T1WI、Gd-DTPA增强图像,椎管内L1~4平面见纵行片状不规则等T1、长T2混杂信号;Gd-DTPA增强明显不均匀强化,界限不清
遂行手术治疗,术后右腿可以缓慢行走,但3周后病情加重,双腿几乎不能站立。
体检: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肌力均为Ⅳ级,均有L1平面以下深、浅感觉明显减退,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
复查腰椎MRI:显示椎管内L1~4平面纵行片状不规则等T1、长T2混杂信号;Gd-DTPA增强病变不均匀强化,界限不清(图7、8);L1、2骨性椎管开放、棘突缺如。诊断为髓外硬膜内真菌性肉芽肿术后复发。
讨 论
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时,肺部通常易发生真菌感染,身体深部组织和脏器真菌感染相对少见;发生于椎管内髓外硬膜下真菌性肉芽肿极其少见。
本例临床症状主要为椎管内占位表现,表现为深、浅感觉减退,以及下肢无力等运动障碍,且呈进行性加重趋势。本例患者发病可能与“子宫肌瘤、附件囊肿切除”手术,以及术后患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致机体抵抗力降低,致病菌—真菌经血行迁徙到椎管内有关。
回顾分析本例影像学表现,腰椎MRI可以清晰显示椎管内病变,虽有占位效应,但与常见的神经源性肿瘤仍有一定区别,如占位效应轻、边缘欠光滑、增强病变中央不均匀强化等征象尚具备炎性肉芽肿的影像表现。概因本病十分少见,对其缺乏影像学认识,且出现“脊膜尾征”而将之误诊为髓外硬膜下脊膜瘤。
值得注意的是本病另一典型表现为真菌肉芽肿不适宜手术治疗,手术虽然得到了病理诊断,但也为本病的扩散蔓延提供了条件。因此加强对本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认识,采取针对性保守治疗,不失为另外一种治疗方法。当然,本病最终确诊仍须依靠病理。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