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虞山国家森林公园:剑门游览区
剑门奇石、剑阁
虞山西南坡多危崖绝壁,其中剑门奇石尤为奇险。剑门在虞山最高峰——锦峰之顶,海拔261米,其处高10余米的巨崖崩裂如劈,中留一缝,缝宽2至3米,有3块怪石相垒在峰之顶端,将坠未坠,景象险极。传说吴王夫差在此试剑,将石一剑劈开,形成中开一缝的石门,故得名“剑门”。
在剑门顶端左侧,是明嘉靖间监察御史邑人钱籍罢官归里后在修凿剑门蹬道同时所建石亭,取名“剑阁”。现原剑阁已不存,80年代,在亭东侧建二层重檐阁式建筑,规模宏大,仍题名为“剑阁”。剑阁居高而筑,游人登临,山风开襟,尚湖风光、田园景致尽收眼底,为俯望常熟水乡自然风光的极佳地点。
藏 海 寺
在剑门向上行不远处,拂水岩之东,初名拂水东庵,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僧道所建。乾隆间邑人陈士煌增建大悲殿,渐具规模。但于934年全寺毁于火灾。近年由佛教协会重建。
报 国 院
东邻藏海寺,其处原有邑人褚应韶所建真武庙。明嘉靖间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邑人严讷,不敢将明世宗所赐真武象及泥金彩绘斗姥藏于私家,特在真武庙基建院供奉,敕赐“报国院”额。里人俗称报国院为祖师庙,所在之佛水岩地为祖师山。此院规模宏大,距目睹此院盛况之明万历间邑人张应遴在《虞山胜地记略》载称,院之正殿名“大罗天”,有“大士”、“定光”、“碧霞”、“第君”诸殿分列左右,当时大江南北诸郡善男信女云集于此,香火不绝。万历时人李诩《戒庵老人漫笔》记其盛况曰:“四方进香者以万计,殆所谓一国之人皆若狂者乎!”后渐衰败,虽经顺治间严 之孙严栻、康熙间严 之孙严虞惇及乾隆间严有禧屡为修葺,但已不复旧观。咸丰后该寺废圯,光绪间并入相邻之藏海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藏海寺失火,殃及该院,仅存北极行宫;后此宫亦废,解放后仅存山门。近年常熟市佛教协会已重建该院。
拂 水 晴 岩
又称拂水岩,地处藏海寺前。有呈丁字形的“长桥”、“香花”两桥飞架在山崖上,桥下两崖中豁,形成陡直峻峭的深谷。每逢雨后,河水流泻成悬瀑,若遇西南风,则水自倒卷而起,如万斛珍珠凌空飘洒。即使晴日,在桥上仍有细雨蒙面之感,故称“拂水晴岩”。是虞山十八景中的著名景点。前人游此景题诗甚多,如明代沈冕《观拂水》曰:“奔泉赴壑势绝雄,万古青天飞白虹。瑶花散落几千斛,水帘倒拂迥崖风”。明代邑人张应遴,曾将诸诗人歌咏拂水晴岩的诗句比胜,道出此地景象之雄奇,其《虞山胜地记略》曰:“昔人竞称李世贤‘无云何处雨,洒面皆清寒’之句,而黄勉之‘云壁悬垂汉,风珠细拂霄’胜之,又沈启南‘绝壁云扶将坠石,豁崖风勒下奔泉’尤脍炙人口,而王元美‘风岩尽激诸天雨,阴壑赛生万树涛’足敌诸诗,均是状剑门拂水之胜。”
拂水晴岩本身景美,又因报国院、藏海寺、剑阁、剑门奇石、松风亭等环其周围,所以游人如织,分外热闹,是虞山的主要游览景点之一。
拂 水 双 桥
拂水晴岩上的长寿桥和香花桥,称拂水双桥。长寿桥在藏海寺山门前,架于两崖间,承拂水涧之泉流。明嘉靖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邑人严讷,在建真武院(即报国寺)同时建此桥。光绪癸巳年(1893年),藏海寺主道机重修此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保障游客安全,加置铁栏。此桥为单孔平桥,东西走向,墩基为青石,桥面由三条花岗石并列架成,净跨4米,面宽1.5米,高4.9米,全长15米,桥面石条南侧镌“长寿桥”额,旁镌小字“明严文靖公建,光绪癸巳重建”,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香花桥,与长寿桥呈丁字形相邻,建于光绪辛卯年(1891年),为藏海寺主道机募建。桥为单孔拱型,花岗石筑,拱圈用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南北走向,面宽3.25米,矢高1.6米,两边设16级踏步,全长8.5米 。东向桥柱镌刻楹联为“弓影腾空流通万壑,花名独表香透重门”,西向桥柱镌刻楹联为“虹腰高卧泉石奔腾,雁齿横排云烟出没”。此桥造型优美灵动,镌联对仗工巧,与相邻之长寿桥分呈异姿,亦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常 熟 田
为虞山景点名,从这里可俯望常熟西部的田野自然景色,领略锦绣江南鱼米乡的秀美富饶。
虞山上俯望常熟田野的观景处较多,在辛峰亭及虞山门所望,为近景;在剑门、拂水晴岩、拂水双桥所望,为远景;在拂水岩顶之松风亭所望,为最远景。望中湖泊纵横,阡陌交错,农舍处处,舟帆悠悠。更美的是向远处伸展的平旷田畴,禾苗翠绿,菜花金黄,红花赤紫,常令观者赞叹不已。清代民族英雄郑成功在游剑门俯望常熟田野后赋诗曰:“烟树绿野秀,春风草路香。……仰看仙岑碧,俯视菜花黄。”古人把俯望中的常熟美丽田野比作唐代大诗人王维(字摩诘)笔下的辋川田园,宋代徐次铎《极目亭》(辛峰亭宋代称极目亭)诗曰:“几点归舟破暮烟,数行雁字落霞边。世间安得王摩诘,为写琴川是辋川。”
为了尽量保留千百年来这片俯望中的常熟田野原貌,保持其生态型的田园风光格局,常熟市有关领导部门决策规定不在这里兴建工程,使人们在繁华喧嚣的生活中,得以回归优美宁静的大自然中。今日游人站在“常熟田”景点游目骋怀,旧时虞山十八景之一的“湖甸烟雨”,依稀就在眼前。
瞿 式 耜 墓
在虞山拂水岩西百余米处之牛窝潭旁,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瞿式耜(1590—1650年),字起田、伯略,号稼轩,明末清初民族英雄,生在常熟城内会元坊。祖父瞿景淳,会试第一中会元,官至礼部左侍郎;父亲瞿汝说,进士及第,曾任善膳司官员、湖南学政;其祖其父皆为人鲠直,不畏权贵,为史家称道。瞿式耜少年时师从钱谦益,明万历四十年(1616年)中进士。以后十二年中,历任江西永丰、吉水、湖北江陵县令,明崇祯元年(1628年)擢户科给事中。因屡次上疏议论朝政得失,抨击魏忠贤余党被降职,明崇祯五年(1632年)又被罢官,明崇祯十年(1637年)更被捕入狱。弘光元年亦即1644年,瞿氏出任广西巡抚,仅一年,弘光政权倾覆。清顺治三年(1646年),南明政权称帝的唐王及自称“监国”的鲁王,先后兵败被杀,瞿氏等用力归王朱由榔称帝,改元“永历”,以广西为根据地继续抗清。瞿氏擢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兼礼、兵两部尚书。桂望奔登州,瞿自请留守桂林,三次击退清军进攻。永历三年(1649年),督师何腾蛟战死,瞿氏兼任督师支撑危局。四年(1650年),清军大举围攻桂林,瞿氏宁死坚守孤城,城破,与督军张同敞被执,两人数拒清定南王孔有德劝降,被囚于桂林风洞山临时监狱,被囚42天,作《浩气吟》,以苏武、文天祥自比,并与囚于邻屋的张同敞唱和,互相勉励坚持民族气节。永历四年闰十一月十七日(1651年1月8日),瞿、张慷慨就义于风洞山之仙鹤岩,临刑向狱卒要纸笔作绝命诗:“从容待死与城亡,千古忠臣自主张。三百年吏恩泽久,头丝犹带满天香。”瞿、张殉难后,桂林老百姓在其被囚处建“双忠祠”,岁时祭祀。(建国后)该祠改建为“仰止堂”,并刻碑立传,供人瞻仰。瞿氏遗体由吴江义士杨艺为其衣冠棺殓,并与张同敞瘗葬于风洞山麓。顺治八年(1651年),瞿氏孙昌文赴桂林迁瞿氏与邵夫人柩,暂厝于桂林城北明月洞中;十一年(1654年),昌文护柩回常熟,先安葬在常熟宝岩祖基。康熙十八年(1679年),昌文在迁葬于虞山拂水岩牛窝潭今墓址。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廷追谥“忠宣”并遣官员致祭。瞿墓建国后屡修,今墓坐东面西,占地1820平方米,封土高1.5米,有罗城、拜台,墓石立“瞿公忠宣之墓”碑一通。墓道高56.5米,道中架清代建单间冲天式石坊一座,额镌“清赐谥忠宣明文忠瞿公墓 ”,坊柱正面镌清代严栻集道隐(金堡)《追<浩气吟>》句联:“三更白月黄埃地,一寸丹心紫极天”,背面镌陈鸿所书“古涧风回千壑响,寒潭影落万松枝”联,坊前有月池、石坛。瞿子嵩钖,孙昌文附葬于侧。墓区松伯森森,长风寥寥,景象肃穆。
松 风 亭
在瞿式 墓百米处,近年所建。亭由瞿墓石坊联“古涧风回千壑响,寒潭影落万松枝”而得名“松风”,寓纪念民族英雄瞿氏高风亮节之意。亭由已故百岁书画家朱 瞻题额。庭上楹联“巨阙奔云东走,晴岩拂水西回”,由著名书画家谢稚柳书。柳书楹联描绘了亭上所见雄秀景象:两山夹持,奔云东飞;拂水瀑流,珠溅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