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三句“雷语”,告诉你明朝如何从废墟里崛起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中国历代开国帝王里,明太祖朱元璋,堪称是挨骂极多的一位。

由于这位铁腕帝王,出身非常穷困,文化水平也很低,一生纵横捭阖,征战杀伐的事情做得太狠,在位三十年不停血雨腥风,因为身后的几百年,也不断遭到文人的口诛笔伐。诸如他“残暴滥杀”之类的罪状,不知被狠批了多少遍。但一个事实,却是最恨他的人,也是无论如何也“骂”不动:他这个皇帝,当得真不容易!

有多不容易?大明开国时,刚经历了数十年元末战乱,全国打成一片烂摊,元朝时几万几十万人规模的大城市,明初时常见只剩十几户人。大江南北的郊区,随处可见战乱遗留的累累白骨,仓皇逃跑的元王朝,甚至连北方各地的金银铜器都席卷一空,以至于新王朝发行货币,都凑不够所需的铜,外加边境上与北元的战争还在继续。如此开国的明王朝,堪称极度内外交困。

但是,就是这样的内外交困里,在位三十年挨够骂名的朱元璋,却创造了古代史上叹为观止的治国奇迹,不到三十年时间,明王朝工商业农业蓬勃发展,昔日饿殍遍野的国土,满眼国泰民安的景象,“宇内富庶”的洪武盛世,托起了大明王朝三个世纪的富强家业。之后的几百年里,那些对朱元璋口诛笔伐的学者们,说到这强大业绩,却也是不得不服气。

只是,这位帝王,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除了史料上大书特书的“朱元璋治国功业”外,下面这几句,朱元璋帝王生涯里匪夷所思的雷语,却也能从另一侧面,揭开他成功的奥秘。

“雷语”一:今后敢有无农桑学校者,论拟违制,杖降罚。

明朝洪武元年(1368),登基的朱元璋,颁布了《农桑学校诏》,这其中一句雷语,立刻把举国官员吓哆嗦:“”今后敢有无农桑学校者,论拟违制,杖降罚。”以后地方官汇报工作,如果敢不说任内的农业与教育状况,先打一顿板子。

朱元璋一辈子重视农业,这个众所周知,他在位三十年,不停给全国农民发福利,减税送稻种耕牛等好事都不少。朱元璋恨贪官庸官,这个也众所周知,在他执政时期,官员哪怕任地理冒出来乞丐,地方官也要挨打。但这其中另一条,还是叫官员们连呼不适应:啥?办不好学校,皇上您也要打人?

这一条,就是朱元璋登基后,瞪圆了眼睛要办的另一件大事:办教育。

苦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读书极少,但就是那有限的读书时光,成就了自己打天下的能力。顺利取天下后,他更深知再穷不能穷教育。于是这位身后挨了文人无数骂的帝王,却颁布了中国古代史上空前的教育福利:全国的州县府必须要设立学校,就连乡村也要有社学,大批新学校拔地而起。学生老师也享有优厚待遇,明代府县的学生们,都享有六斗米的补贴,国子监还有鱼肉与差旅补贴,甚至逢年过节,全国的学校师生们,都可领到优厚过节费。一生节俭的他,对于教育的投入,堪称中国历史空前。

于是,也正因这空前投入,朱元璋也下定决心:教育要推广,关键就是各级官员。看够元朝官员蝇营狗苟的他深知,明初的官场,还是各种“胡元之弊”,玩忽职守是常见现象,要办好教育,就得大板子砸,所以才有了这句铿锵雷语:谁敢刻薄对待老师学生,那就等着挨揍。

也正是这坚定的决心,因此有了数百年后,清朝人编修《明史》时的一句服气评价:明代教育之盛,唐宋以来所不及也。发达的教育,带来人才井喷的盛况,成为大明开国建设,至关重要的助力——富国,就要先富教育。

雷语二:税有定额,若以恢办为能,是剥削下民失吏职也。

明朝洪武九年,山西平遥县主薄成乐,因征收商业税有功得到州府推荐,报功到朱元璋案头。却不料朱元璋看罢大怒,当场一句怒批:税有定额,若以恢办为能,是剥削下民失吏职也。老百姓的经济条件朕还不知道吗?能交的税就这么多,你居然征的更多?那不是剥削老百姓是什么?竟还有脸来表功!本盼着升官发财的成乐,就这么被朱元璋下了牢狱。

而这番怒喝背后,也不止是朱元璋的忧民之心,更是他对工商业的忧思。

在朱元璋的执政生涯里,“重农抑商”一直是好些人扣给他的罪状,近代还有“专家”义愤填膺,把中国落后挨打,竟归结到“朱元璋打压工商业”。但执政时的朱元璋,却足以狠狠打脸这类论调:重视农业不假,可朕什么时候轻视工商业了?

事实上,不止是多收了商税,朱元璋会发火。对于官府盘剥工商业的种种套路,苦出身的他一直门清,在位三十年来,一直不遗余力给工商业“减负”,元朝时的苛捐杂税,被他一减再减,诸如“船税”“水面钱”“蔬菜税”等宋元时代的坑爹杂税,全被朱元璋一口气取消。明初时的商人,只要每年一次缴纳商税,就可放心做生意。南京等地还建了“塌房”,免费供商人们休息和储存货物,堪称明代商业的特殊福利。

甚至,到了朱元璋晚年时,明朝建国时因战争需要,由国家垄断生产的钢铁冶炼等行业,朱元璋也审时度势,关闭了多家官办“铁冶所”,允许民营经济参加冶铁等重要产业。这个举措,成了明王朝手工业的强心针,明朝冶铁等行业,从此突飞猛进。

所谓“重农抑商”,更多的,却是朱元璋为工商业“松绑”。

雷语三:不预先给以养廉之费,便难以责其奉公守法。

《明实录》里,朱元璋的这句话,堪称吏治真理:如果不能给官员良好的生活条件,又怎么能要求他们奉公守法?但这话从朱元璋口中说出来,还是叫好些人深感“雷人”:以明末顾炎武等人的怒斥说,朱元璋定的官员工资,堪称中国历代最微薄,明朝的官员们,只是苦哈哈的领低薪,哪有他说的“给养廉之费”?

事实上,如果放在明初的物价水平看,朱元璋给官员的工资,其实并不低。

以朱元璋定的官员工资标准,即使是最低的九品县主薄,也有六十石米的年薪。这在明初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户有五十亩土地的地主家庭,一年的纯收入。一品官员们每年一千零三十四石的年俸,放在当时更堪称是高薪。在明初的经济条件下,官员非但不穷,相反是标准的高薪群体。

而在朱元璋执政时期,选择做一个清官,待遇也更是优厚。明代的清官们,只要有过硬的工作业绩,就常能得到优厚的赏赐。比如明初王兴宗王升袁赞等清官,不但官运亨通,且史料里动辄就获得“白金百两”“钞百锭”“粮五十石”之类的赏赐。且事迹优秀的清官,可以来京城获得赐宴,事迹也要写入各乡村的墙壁亭台,供全国百姓传颂。在朱元璋高压反贪的年月里,做一个清官,确有着实实在在的荣耀。

所以,虽然后人对朱元璋的反贪吐槽极多,但“吏治澄清者百余年”,却是其公认的成功效果。也正是这高效廉洁的吏治,完成了明朝开国的经济起飞。这其中的成功缘由,也正在明初清官的荣耀里:让遵纪守法的清官们,过上受人尊重的生活,才会有彪炳史册的廉政吏治。

参考资料:《国初事迹》、《明实录》、《明史》

明末四大“繁荣景象”,告诉你明朝为何会灭亡

岳飞蒙冤前留下一位特殊人才,十九年后再次挽救南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