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友人赴任,王之涣《宴词》: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人生最多是离别,或长或短,没有谁能够整天和他人腻腻歪歪在一起。所以,诗人才满怀愁绪,借助文字吟诵着:“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王勃《江亭夜月送别》)。
盛唐诗人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和岑参、高适、王昌龄一同被称为“四大边塞诗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激越昂扬,用词虽朴实,却意境开阔,韵律优美,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宴词》
【唐】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唐玄宗开元年间,王之涣步入仕途,以门荫调补冀州衡水主簿。这首《宴词》,便写于此次送别饯行宴席之上。所以,看上去固然春光明媚,实质上却充满了淡淡的离愁。
开端首句,“长堤春水绿悠悠”,没有其他新颖的写法,仅仅只是描述眼前所见景色。春水沿着长堤,缓缓流淌,倒映两岸树木,微风吹过,绿波荡漾。在此详细交代了诗人赏玩的地点,以及当下所处的季节,正是春天的长堤畔。
接下来的一句,“畎入漳河一道流”,却仿佛解答一般,随着目光落脚点明流水去向。畎,本意为田间小沟,引申为疏通。长堤里面的水,将要流向哪里呢?它们沿着疏通好的长堤,和其他地方下来的流水汇合成一道,最终注入漳河之中。
读到此处,一切都很平淡,似乎长堤里的春水,波澜不惊。然而,却仍令人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涓涓细流,终将百川汇海。可是,瞬间又想起荀子在《劝学》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任何成功,都须从小事做起,不要抱侥幸之心。
最后两句,“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承接上面长堤春水及其走向而来。一切都跟随着诗人的目光,把景物和念头杂糅在一处,则显得婉转许多,自己的一点小心思都被隐藏在其中。
诗人好像是在对同伴言说,不要听那些一声又一声的吆喝,虽然他们在催促着让船只起航,可是你们仔细地看一看,溪水清浅,桃花缤纷,根本无法承受船只的航行。诗至此,无法不令人想起宋朝女诗人李清照的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春晚》)。技巧上的运用,十分相像。
明明是劝人留下继续玩乐,却偏偏变得含蓄几分,没有直接说出口来,反而是用另外一种可以被一眼看穿的借口,“桃溪浅处不胜舟”。最高明的谎言其实就是真话,把自己的目标藏匿在真实的言辞背后,由此不着痕迹来达到目的。
在这首小诗里面,诗人充分展现自己的诗歌技巧,不仅善于借景抒情,巧妙利用长堤流水来映照离愁之连绵和细长;又运用反衬手法,借助“溪浅不胜舟”来衬托着离愁之沉重与浓厚;最终在丰富的想象世界里,化虚为实,使原本缥缈的愁绪恍若实物可以亲眼目睹,令人知其愁,晓其忧,耐人寻味。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