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子冬时幽赏之雪夜煨芋谈禅1
高子冬时幽赏之雪夜煨芋谈禅1
高子冬时幽赏十二则
雪夜煨芋谈禅
入新年,天降两场瑞雪,喜煞众多期盼的心。晒雪图,堆雪人,打雪仗,踏雪行……人们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其实今人的快乐,不过尔尔,与古人的意趣相距甚远。闲时翻书,读明人高濂的《遵生八笺》,在《四时调摄笺》中附有《四季幽赏录》,道的是春夏秋冬的幽赏行踪,活动范围是他生活的古钱塘。书中有“高子冬时幽赏十二则”:湖东初晴远泛。雪霁策蹇寻梅。三节山顶望江天雪霁。西溪道中玩雪。山头玩赏茗花。登眺天目绝顶。山居听人说书。扫雪烹茶玩画。雪夜煨芋谈禅。山窗听雪敲竹。除夕登吴山看松盆。雪后镇海楼观晚炊。
他赏雪的花样繁多,兴致盎然,即便是“山窗听雪敲竹”,也别开生面,文字不长,不妨一抄:飞雪有时,惟在竹间最雅,山窗寒夜,时听雪洒竹林,淅沥萧萧,连翩瑟瑟,声韵悠然,逸我清听。忽尔回风交急,折竹一声,使我寒毡增冷。暗想金屋人欢,玉笙声醉,恐此非尔所欢。寥寥数语,言简意赅,意境清幽,道出精神境界之高远。
这般的境界,没有心境的今人,何以能够抵达?但让我眼睛一亮的,不独赏雪,还有“雪夜煨芋谈禅”,“雪夜偶遇禅林,从僧拥炉,旋摘山芋,煨剥入口,味较世中美甚,欣然一饱”。
对于禅宗的机锋,我一向有敬畏之心,更谈不上顿悟。但“雪夜煨芋”的故事,还是知道的。相传唐玄宗时,有一位僧人“性懒而食残”,人称懒残师傅。有一天,懒残师傅正在用火煨芋头。有人来请他,他拒绝道:“尚无情绪收寒涕,那得工夫伴俗人。”他真是个可爱至极的人,或许是一门心思专注于火中的芋头上,或许是不喜欢见所恶之人,一句话给打发了。
不知高濂雪夜闯入禅林,与僧人围炉而坐,以何等心态大啖芋头,以怎样的方式话禅的,想来那场景应该很精彩。但我更关注的是这“芋”,最初想到的就是芋头。有人言称芋头是原产于印度的作物,不知是否原本就有佛家的慧根。但《诗经》的“君子攸芋”一句,足以证明它与中国的渊源,并非舶来品。
芋头的模样,是不陌生的。它为天南星科多年生块茎植物,常为一年生作物。它的果实深褐色,呈圆、椭圆形,表面不光滑,有长短不一的根须。有人考证,古人因其大叶实根骇人,故谓之芋,同“吁”,有惊叹之意。它的别名很多,如蹲鸱(鸱,古书上指鹞鹰)、芋魁、芋根、土芝、芋奶、芋艿等。古人称它蹲鸱,是因状似蹲伏的鹞鹰。芋魁、芋根,是指它的根茎。《后汉书·方术传上·许杨》说:“时有谣歌曰:‘败我陂者翟子威,饴我大豆,亨我芋魁。’”土芝、芋奶、芋艿等,大抵是从它的营养角度而言的。
“闻道蹲鸱好,防饥种一区。弱茎欹复起,翠叶卷还敷。天雨资肥长,溪流自灌输。秋成忻荐稻,收取入盘盂。”最喜欢的是芋的叶子,盾形,叶柄长而肥大。芋茎挺拔如伞杆,半卷或微卷的叶子,厚实,深绿。展开的芋叶酷似荷叶,像是一把倒撑开的雨伞。微风掠过,叶子颤动,田野里一道道凝碧的波痕,窸窣作响,颇有声势。浅秋雨后天晴,这厚实的叶面上,往往汪着几颗水滴,在蓝天艳阳下折射出五彩的光,让人看着心喜。只不过,与荷叶相伴是盈盈的清水,与芋叶相伴的是黄色的土地。没有看到过芋开花的模样,不知它的花朵怎样的芳容,难道也如无花果一样,只在暗中积攒力量,只为奉献果实?让人惊奇的是,“母芋”每节都有一个脑芽,中下部节位的腋芽会分蘖,形成小的球茎称为“子芋”,再从“子芋”发生“孙芋”,甚至可形成“曾孙芋”或“玄孙芋”等。秋后,芋们顶着蒲扇宽的叶,在渐凉的风中潇潇作声。一锄下去,掀开肥沃的泥土,芋头重见天日,拖着一溜“胡须”,身旁守着一窝“子子孙孙”,肥嘟嘟的。立冬过后,芋头大量上市。它虽然模样有点丑,却价值不菲,“治中气不足,久服补肝肾,添精益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