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脉•蒙古状元:泰不华
元代时期,蒙古入主中原,倡导学习汉民族文化,因此造就了一大批少数民族书法家,他们既是元代各民族文化和蒙古文化的化学反应,也体现了汉文化的巨大影响力。而元代的篆隶书法,最重要的特征是篆隶书法开始纳入文人书法的轨道。当然,此一时期篆隶书法并非超越秦汉唐宋,而是篆隶书家们开始依托篆隶古法,借以抒发笔墨性情,并与文人书画印相结合,对后世文人视觉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的少数民族书家中,虽然有很多人书名不显,没有专门的作品传世,只见一些经典上的题跋,吉光片羽,仍可以感受到民族文化融合的力量。泰不华的篆书《陋室铭》,直接影响了清代篆书大师邓石如。
泰不华篆书《陋室铭》局部
泰不华篆书《陋室铭》,纵36.9厘米,横113.5厘米。现藏于中国故宫博物馆。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正月廿八日白野兼善书,泰不华时年43岁。其书兼善篆、隶、楷。篆法师宋徐铉,下笔多用方折,行笔圆活遒劲,结构疏朗工稳,末笔多作尖锋,即“悬针”笔法。该幅通篇章法力求整饬,虽未尽善,与清以后的篆书大家相比也显得略不成熟,但仍是婉转顾盼,气韵通贯,丝毫不让人觉得蹇滞。大概是正书学习过欧阳询的原故,泰不华的篆书也有一种清峻的姿态。观其整幅篆书,在隐隐然中正平和的庙堂之气中,更让人享受的是那种柳风拂面的欣然之情和书生意气。此为迄今所见泰不华唯一的篆书真迹。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文人,能写如此齐整秀逸的汉字古体实属难能可贵。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便是这幅篆书《陋室铭》书者,有蒙古状元之称的泰不华。
泰不华,蒙古族人,原名达普化,元文宗赐名泰不华,先世居白野山,西域色目人,古代哈萨克族人,品德高尚,温文尔雅,熟读儒家经典,是一个典型的比较成功的汲取汉族文化的少数民族人才。泰不华的父亲是一个小官,俸禄微薄,仅够一家人糊口,泰不华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比较清贫的小官僚家中。
蒙古状元泰不华
据《元史》记载,泰不华从小就很聪明,也酷爱读书,而且记忆力惊人,凡是看过的书多能记住。当时,同乡的儒士周仁荣很喜欢他,便将泰不华接到自己家中抚养并教他读书。在周仁荣的影响下,泰不华接受和学习汉文化进步很快,经文诗书样样精通。泰不华才华横溢,喜欢写诗作陚。他平时登山泛水,与文人骚客同游同吟。他的诗自然纯朴,清新雅韵,大有晋唐之风,不仅形式典雅清丽,而内容情真意切。他的诗,不时还反映一下人民的苦难生活,而且还告诫统治者,要勤于政事,不要贪图享乐,这样人民才会安定,国家才会兴旺。泰不华还专门学习过书法,尤其擅长篆隶。他曾拜元代书法家徐铉、张有为师,稍变其法,自成一家。他行笔圆熟,温润遒劲,见过他字的人无不赞叹称羡。
在17岁那年,他参加江浙乡试得第一,顺利进入殿试,并直取状元。元英宗至治元年,泰不华为中台监察御史。官至翰林侍讲学士。泰不华从政期间,不畏权势,敢于直谏。
顺帝即位,加文宗后太皇太后之号,大臣燕铁木儿、伯颜皆列地封王。太皇太后是历代帝王尊奉祖母的封号,而卜答失里是顺帝的婶母,若尊太皇太后则乱了辈分。
于是泰不华率同僚上奏:“婶母不宜加徽称,相臣不当受王土。”
太后知道此事后,勃然大怒,要杀倡言此事的人。
泰不华神色不变,对大家说:“此事是由我发起的,如果皇太后要加罪,就由我一人担当,甘愿受诛杀,决不连累各位。”
没想到,太后怒气消解后,感叹说道:“朝中有这样风气正、守成法的大臣,如泰不华这样,岂能有不信守祖宗行文立法呢。”赏赐他金币,以表彰泰不华的正直敢言。元顺帝即位,泰不华擢升秘书监,改任礼部侍郎。
泰不华不仅敢言敢谏,而且为官清廉,经常想着为百姓做点实事。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泰不华升任绍兴路总管。任职期间,浙西发大水,灾民饥饿,仍照例交租赋。泰不华为此建议中书省,免去租税。在任上,他革除吏治弊端,施行均赋役、讲礼教、兴仁让,使越地民俗大为开化。而后,泰不华应召入史馆,参与编修《辽史》、《宋史》、《金史》三史。书成后,授泰不华秘书卿,改任礼部尚书兼会同馆事。
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黄岩方国珍起兵。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泰不华亲自率领官兵讨伐方国珍。不曾想,泰不华率领的官军在黄岩澄江与方国珍军的肉搏战中,终因起义军的高昂士气而溃败,泰不华本人也多处受伤身亡,被投尸海中,时年49岁。历史上则称其“尚气节,不随俗浮沉,每当论大事,决大疑,挺正不阿,凛然有直士风”。
泰不华不但是大元朝廷声威赫然的一位忠臣,还是一位饮誉士林的文学家。在用汉文进行文学创作的诸多蒙古族诗人中,泰不华的成就仅次于萨都剌,为元代诗坛上的杰出诗人之一。譬如《卫将军玉印歌》:
“武皇雄略吞八荒,将军分道出朔方。甘泉论功谁第一?将军全印照白日。
尚方宝玉将作匠,别刻姓名示殊赏。蟠螭交纽古篆文,太常钟鼎旌奇勋。
君不见祁连山下战骨深,中原父老泪满襟。卫后废殂太子死,茂陵落日秋风起。
天荒地老故物存,摩挲断文吊英魂。”
此诗气宇开张,情系千古,捭盍雄强而沉郁顿挫,很有李白歌行的遗风。
而元末文坛名流和泰不华相与往还,酬答唱和者更是不胜枚举。在与泰不华的唱和文人士大夫中,其中可以特别提到的就是和同乡柯九思的诗画交往。他们二人正如同台州元末文人的双子星座。
柯九思,是元朝时著名的书画家和文物鉴藏家。柯九思博学能诗文;善书,四体八法俱能起雅去俗。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据记载,柯九思善于鉴定书画与鼎彝等古代器物,为文宗皇帝所赏识,特授奎章阁学士院鉴书博士,凡内府所藏古器物、法书、名画,均命柯九思鉴定,如王献之《鸭头丸帖》、苏轼《寒食帖》等作品。
柯九思
在《顾北集》中,泰不华对柯九思的赠诗就有《题梅竹双清图》、《题柯敬仲竹二首》数首。而柯九思在作《送赵季之湖州参军与达兼善秘书同赋》的七言排律后,泰不华则一同赋送五律:
“闻说吴兴郡,清溪绕翠微。不妨游宦乐,毋取旷官讥。
晓鼓缘云起,春帆带雨飞。公余无俗事,札翰莫相违。”
表示了对他们共同朋友的关切与期盼往还的殷殷之情。
柯九思的《渔庄记》则记载:
“玉山隐君顾仲瑛氏,治其第之西偏,稍为台池之胜,号玉山佳处。佳处之东,沮洳蓁莽,久且勿治。君观有异,夷其积水奥草,筑室于上,引流绕屋下
……
今礼部白野兼善公隶书‘渔庄’二字,以榜其颜。”
也同样点出了他们如影相随的知己交游生涯。
同时,泰不华在其高位却以其卓尔不凡的见地,识才、爱才,照顾和提携许多当年困顿的文人。
当时陶宗仪和泰不华也是惺惺相惜的朋友,在陶宗仪困守乡居、饥寒无着时,泰不华则时常给予接济并竭力举荐。虽然对于泰不华的举荐,陶宗仪以其个人的节义观念而谢绝,但泰不华却也并无责怪之意。
王冕是元朝著名的画家,所作墨梅名扬天下,又能诗善刻,是开文人在花乳石上篆刻先河的第一人。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王冕历名山大川,北游京都时并未成名。在京都,他就客居在泰不华家中。泰不华爱惜他的才学,同样给予竭力的推荐。但有趣的是王冕最终也是力辞不就而归隐故里。但这却能够看出一个深受儒家文化洗礼的人对于汉文化的见解和认同。
王冕
泰不华的履历就介绍的这里了,关注这些少数民族书法家,才可以发现,书法乃是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见证。其实,中华书脉中,翻开元代书法家一页,不难发现,这个时期是少数民族书法家最多的时期。譬如康里巎巎、耶律楚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