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什么样的爱情,往往决定了一个人未来要过什么样的生活——由电影《终点之城》看人生与命运
专栏:人生与成长
文/若英缤纷 图/网络
一
奥玛尔是一位二十八岁的博士生,因要写一位已故知名作家的传记而申请到了学校的奖学金,还可以籍此获得该校的教职。
不料,有一天他收到了这位作家家人的信函,信里说取消给他的关于传记写作的授权。这个消息对于奥玛尔来说可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奖学金和教学职位,关系到他的大好前程。
沮丧的奥玛尔一筹莫展,他的女友迪尔德丽精干果断,一直在像妈妈一样照顾着他的一切,迪尔德丽鼓励奥玛尔不要放弃,索性亲自去已故作家的家乡去拜访他的家人,以求获得传记写作的授权。
奥玛尔接受了迪尔德丽的建议,但拒绝让她陪同前往。在这位强势的女友面前,奥玛尔感觉自己一直是个长不大的孩子,他渴望独立。显然,这对情侣的性格属于互补类型,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变成对立。他俩处于控制与被控制的状态之中。
或许正是想从这种压抑的情感关系中逃离的潜意识发挥了作用,一贯柔弱的奥玛尔才会接受迪尔德丽的建议,毅然单身前往地处南美的乌拉圭,也就是那位已故作家的故里。
因为在车上巧遇那位作家的女儿波西娅,所以奥玛尔顺利地找到了作家的家。原来他遇到的小女孩波西娅是作家情人朗顿生的女儿,真正的作家夫人是卡罗琳,但作家的夫人和作家的情人一直生活在一起。这个现象还不够怪异,同居这片私人属地的人还有作家的哥哥老人亚当和他年轻的同性爱人皮特。
作家开枪自杀,而他的妻子和他的情人及情人为他生的女儿住在一起,还有他的哥哥和哥哥的同性爱人生活在这一片属于他父母留下的土地上,这一家人的组合真是超出了常理。难怪有位爱饶舌的老太太背后非议说这一家简直像动物园。
二
因为附近全是作家的家族领地没有旅馆,所以作家的情人朗顿善意地把奥玛尔这个看上去孤单无助的青年人留在家里居住。
初次见面,朗顿就对奥玛尔心生好感,并不仅仅在于这个相对封闭的家庭里很久没有客人光临,也不像已故作家的夫人卡罗琳所说的是因为奥玛尔年轻英俊,而且还在于她从奥玛尔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因孤苦而无依,因无助而脆弱。
因为同龄,奥玛尔很自然地乐于和朗顿在一起,随着进一步接触,他们进一步找到了共鸣,同为孤儿,且性情软弱,身边强势的女人(对于奥玛尔来说是迪尔德丽,对于朗顿来说是卡罗琳)一直在对自己形成压迫。
由好感到爱恋,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发生得更快一些,貌似懦弱的奥玛尔竟然敢去主动亲吻朗顿,要不是知道奥玛尔已有同居女友的朗顿还保留着一份理智,他们就要越轨了。
在感情面临新的发展时,奥玛尔因被蜜蜂蛰了从树上摔下来,他被送进医院,朗顿立即通知了他的女友迪尔德丽赶来照顾。本是情人小别重逢,俩人却闹起了别扭,见识过朗顿温柔依人的奥玛尔,越发受不了迪尔德丽的强势态度。
当迪尔德丽知道作家的哥哥一直支持奥玛尔写传记,而朗顿也放弃了反对意见,只有作家的妻子卡罗琳坚决反对之后,就去找卡罗琳交涉。两个强势的女人相对,稍嫌稚嫩的迪尔德丽败在了卡罗琳手里。
在奥玛尔出院即将离开时,事情却有了大逆转。这是因为已故作家的哥哥亚当用母亲留下的珠宝跟卡罗琳做了交易——卡罗琳可以拿着珠宝换来的钱去任何想去的地方,前提条件是放弃对这片土地的权利和同意授权让奥玛尔写传记。
卡罗琳是一位热爱艺术喜欢繁华的女性,与迪尔德丽一样精明强干,一样喜欢享受世俗生活,早已经厌倦了过死水一样的田园生活。因此,她选择了离去。
三
在这部电影中,不但向人们展示了美奂绝伦的南美田园风光,而且展示了这里相对原始自然的风土人情,无论是小女孩波西娅上下学会被皮特用马接送的生活还是朗顿跟迪尔德丽遇见高卓牛仔的片段,还有镇上人的聚集狂欢,都会让人浮想联翩。
田园生活,有人向往有人不屑。对于奥玛尔这样一个在有着激烈竞争的城市中感到压抑的人来说,在田园之中才能够活出自我;对于卡罗琳这样一个欲望强烈,和迪尔德丽一样精明强干并渴望生命怒放的人来说,在城市之中才能够享受生活。
于是,戏剧性的选择出现了——卡罗琳去了城市,奥玛尔来到田园。奥玛尔放弃了传记的撰写,放弃了在大学的教职,终于回到了乌拉圭,在亚当和皮特的支持下,与朗顿结为人生伴侣,又生下一个女孩与波西娅为伴。
卡罗琳和迪尔德丽一样,重新觅得如意郎君,到了纽约生活,三年后两个人在剧院偶遇,提及过去,彼此心生相惜之情。就卡罗琳接受了迪尔德丽的邀约来看,以后她俩肯定会成为好朋友无疑。
卡罗琳走了,奥玛尔来了,这对于已故作家的庄园来说影响深远。闲置的土地经作家哥哥亚当的同性爱人皮特精心打理后,变成葡萄园可以获得经济收益,而奥玛尔和朗顿则靠养蜂和出售蜂蜜为生。这片自给自足的土地开始弥漫起商业气息,仿佛产生了新的生机,不再是卡罗琳掌控下的死水一潭。
显然,卡罗琳的离去,既解放了别人又成就了自己。有时候,苦苦纠缠或死不放手并非明智之举。已故作家曾经留下未完成的新小说手稿,这份手稿在卡罗琳手里,她曾经对奥玛尔提到作家把所有熟悉的人都写进了小说里,最后一段是在写她在水里拼命把与她厮打的朗顿的头按下去。
而今,卡罗琳放手离开,并没有产生这样的悲剧,在开启自己崭新生活的同时,成全了朗顿与奥玛尔的幸福生活。这是那位作家丈夫不曾料到的人生结局。
四
奥玛尔曾经在大学教授文学,他试图通过布置作业来让学生们讨论人生与命运,却没人响应。这促使奥玛尔下了决心抛弃自己的工作到朗顿身边去过田园生活。他不再空谈命运,而是用实际行动去探索最为适合自己的人生出路。
什么是命运?可以说奥玛尔安于现状是命运,也可以说奥玛尔勇于改变是命运,命运的力量为人类所敬畏,但命运说起来又那样似是而非。更为复杂的是,那位知名作家的自杀,究竟是不是命运?
无论如何,他的断然自杀改变了所有家人的命运,也影响到了奥玛尔和迪尔德丽的命运。
那位作家为何要自杀?无论是饶舌的老太太还是哥哥亚当,都认为他死于绝望。因为他不是创造型的作家,仅凭写自己父母人生的一部小说《平底船》而一举成名,再也写不出更好的小说,他别无选择,只好去写自己的生活,在写作过程中才发现自己家的生活如此混乱不堪,怎能给世人去看?
所有作家的自杀,大都出自于某种绝望,或因病痛折磨而对未来绝望,或因陷入瓶颈而对自己绝望,或因看破红尘而对人世绝望。
这让人不由想起另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旅程终点》。著有《最终你只会是你自己》的《滚石》记者大卫去采访畅销书《无尽的玩笑》的作者华莱士,并陪同他踏上了签名售书的旅程,结束旅程的别离成为永别,十二年后华莱士自杀。电影以大卫的回忆为主线,稍嫌沉闷,刻画了一个甘于寂寞且对于功利自觉疏离的作家华莱士的独特形象。
华莱士在大学执教,却在乡下隐居,过只有二十个人能产生交际的生活。他是个单身汉,与狗为伴,貌似淡漠的外表下有颗富有感情的心灵,以至于连汽车老化了都舍不得更换,因为他把老汽车视为自己的朋友。
与《终点之城》中的作家不同的是,华莱士过着单纯而宁静的生活,他只想好好面对自己。另外,华莱士还相对一本正经,这从他警告大卫不要随意和姑娘调情要做个好人的情节中可以体现出来。
华莱士的纠结在于:作为一名作家,必然渴望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而一旦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就会备受关注,让读者误以为作家是超凡脱俗的人物,而忽略了作家本是普通人。华莱士害怕自己离不开这种关注,因为一旦沉醉于大众的关注,一个人就会迷失真实的自己。
同样出于某种绝望,死于自杀,华莱士的死亡具有哲学意味,那就是为了避免备受关注而失去真实的自我;而终点之城那位作家却纯属绝望,为自己不能掌控未来的写作正如不能掌控现有的生活,怕失去读者持续的关注而绝望。两位作家的结局相同,命运却并不一样。
五
《终点之城》像一部现实版的成人童话,影片中的人们都各得其所,过起了自己想要的美好生活。这部影片在告诉人们,有人迷恋城市,有人热爱田园,只要适合自己就没错。
男主人公奥玛尔的最终选择让人想起电影《云中漫步》的主人公保罗,他也是因邂逅一位姑娘而产生恋情,毅然接受了妻子的离婚协议从城市去了田园生活。由此可见,不仅中国人始终有份田园情结,老外也不例外。
奥玛尔和朗顿的结合属于同类人的结合;迪尔德丽和卡罗琳的友谊属于同类人的默契。这很难得。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完全属于同类的人缔结为夫妻或成为朋友,大概是出于互补需要,我们常常看到性情迥然不同的人更容易结成亲密关系。
人的命运,究竟如何,似乎许多人都乐于承认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又有人信奉命运取决于个人一系列的抉择。《终点之城》中的人们,没有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一个个都作出了新的改变,让日子过得更为舒服些。对比之下,倒是那位自杀的作家,听凭了命运的摆布而无法自拔。
每个人都不能试图永久地占有任何东西。《终点之城》的其他情节彰显了世事无常的道理。作家的父母因战乱而来到南美,买下了大片土地,他们生前过着周游世界的潇洒生活,给俩儿子留下了这片肥沃的土地。
作家的已故父母永远也不会想到,有那么一天,这片土地将会成为别人的家园,当年迈的亚当辞世后,这个庄园就属于皮特和奥玛尔夫妇,他们都是外人,只有唯一的孙女波西娅是这个家族唯一的传人。这就像作家的母亲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悉心收藏的珠宝会被心爱的长子卖掉,只是为了让他的同性爱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人生如戏,世事如谜,人能把握好自己现世的命运就相当不错,何谈永久占有?因此做人不可太痴迷。作家的妻子卡罗琳能够放手离开这片土地,实为明智之举。
人生尚可把握,命运不足为惧。这就是电影《终点之城》带给观众的积极启迪。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爱情,就等于选择了什么样的未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