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铜镜—国之瑰宝(图文赏析)
细致观察铜质是铜镜断代和鉴定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判断真伪时运用铜质特征就能及时剥去伪装。由于不是同时代,也不是一时所铸,铜质也不一样。汉代、唐代铜镜使用高锡青铜,铜质银白,质地紧密,较重。宋代以后采用低锡青铜,含锡量明显减少,含铅量增多,锌的比例也加大,因此铜质、色泽均有变化。汉代铜镜铜质银灰闪亮,唐代铜镜铜质银白闪亮,宋代仿镜铜质不如汉代、唐代铜镜,质较软,黄铜闪红。金代仿镜一般比宋代仿镜铜质略泛黄。明代仿镜黄铜闪白,清代仿镜黄铜透黄。这是辨别仿古镜与真镜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镜体厚重、轻薄也不同。在重量方面,由于同样的原因,有些后代仿制的铜镜较重。
藏家杨若虚坦言,从铜镜拍卖市场来看,战国、隋唐镜价格高,汉镜其次,宋、元、金时期的铜镜价格略逊,明清时期铜镜的价格则更低。从种类上看,战国的山字镜、菱纹镜、蟠螭纹镜,汉代的规矩镜、神兽镜、画像镜,隋唐的瑞兽葡萄镜、花卉镜、人物故事镜、金银平脱镜、镏金错银镜等均是镜中的珍品。除了年代等因素外,铜镜研究专家贾文忠在一次鉴宝节目中阐述,收藏古代青铜镜,要从历史价值、文物价值、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进行全面衡量。除了年代的考量外,特殊的制作工艺方法、款识、特殊的纹饰品类也是收藏投资关注的重 点。此外,铜镜的形状、尺寸、薄厚与材质数量和珍 稀程度、铜镜的纹饰精美繁密程度也是体现价值的一个方面。除了时代与纹样之外,品相是否完好是铜镜价值判断的重要标准。由于铜镜多是入土陪葬埋藏之物,所以出土后的铜镜好是锈蚀程度越小越好。以隋唐战汉头模镜受藏家青睐,而并非年代越久越值钱。
铜镜是我国古代人平时生活中梳妆的实用品,有着四千多年的悠长前史,各朝各代均有制造。水银镜面世今后,铜镜的制造逐渐停手了。古代铜镜上的纹饰有的现已被我们所熟知,有的至今仍有很多解不开的谜,如战国山字纹镜、汉代的规则纹镜、唐代的海兽葡萄镜等。铜镜从4000年前呈现后阅历了不一样开展阶段——它萌发于夏商周期间,盛行于春秋战国期间,鼎盛于汉代,昌盛于隋唐,衰落于宋金元期间。
铜镜一般是含锡量较高的青铜铸造。在古代,最早的商代是用来祭祀的礼器出现,在春秋战国至秦一般都是王和贵 族才能享用,到西汉末期铜镜就慢慢的走向民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
铜镜进入拍卖领域的时间并不短,但真正为收藏爱好者所了解是始于2004年初中国嘉德推出的铜镜专场,当时的全部拍品均为民国时期知名收藏家关祖章先生的旧藏。参拍的143面铜镜都以高于预期的价格顺利成 交。其中唐代脱银庭院仕女游乐图铜镜以45.1万元的价位成 交,成为了内陆铜镜拍卖的最 高价。此后,嘉德一直引 领铜镜拍卖。2006年的嘉德春拍推出台 湾藏家息斋藏镜及中国历代铜镜拍卖,共上拍铜镜168方,成 交率57.74%,共97件,成 交额490.68万元;2007年秋拍铜镜专场数量200件,成 交额595.94万元。2009年春拍中隋唐十二生肖四神镜拍至112万元,秋拍中唐代海兽葡萄镜以268.8万元成 交。2010年有5家拍卖公司举办铜镜专场,其中唐代海兽葡萄镜以700万元成 交,打破了铜镜拍卖的纪录。
铜镜,是中华民族青铜器中独成体系的实用器和工艺品。它萌生于新石器时代,兴起于战国,盛于汉唐,而衰于宋元。此次展览以时代为主线,共分为三个展厅,带领观众分别走进战国铜镜、汉代铜镜以及唐代铜镜的世界。
2004年,中国嘉德(微博)推出民国时期北京著 名收藏家关祖章旧藏铜镜专场拍卖,143面铜镜全部以高于预期的价格成 交,其中一面“唐代脱银庭院仕女游乐图铜镜”以45.1万元的高价成 交,远远高于拍卖前的15万元估价。在当时这被认为是铜镜市场升温的一个开端,其实作为一个专项收藏的门类,铜镜算是一个有传统的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