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仗十七法(二)
导语
论及对仗之方法,不论选择何种对仗形式,皆必须注意如何构思,如何用字、措词、造句,诗意方能贯串。其词意方面,有取其相对者,如:悲对喜、优对劣、新对旧等,有取其相似者,如天长对地久、父慈对子孝等,有取其相关者,如江风对海雾、狂风对骤雨、珊瑚对玳瑁、青草地对白云天等。然词性结构及语法结构却必须取其相同者方能成对。
我国文法上之词性,共分十种。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量词属实词类,而副词、介词、连词、叹词、助词等为虚字类。
诗中所用以名词、代名词、动词、形容词居多,而副词、介词、连词较少,至于叹词与助词则更少。对仗即是一联两句之中,其词性与句型之排列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且其词句之组成型态亦应相同。如单字词与单字词相对,双字词与双字词相对,三字词与三字词相对等。
七、数目对
百年莫惜千回醉,一盏能销万古愁;
有时两点三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诗中对仗以数量词为突出重点。
八、巧变对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此即重出句法之对,亦称“重字对”、“拱璧对”者。
九、隔句对
昨夜越溪难,含悲赴上兰。
今朝逾岭易,抱笑入长安。
此即第一句与第三句相对,而第二句与第四句相对。此种对法,又称扇对格。《苕溪渔隐丛话》云:“律诗有“扇对格”,第一与第三句对,第二与第四句对。如杜少陵《哭台州司户苏少监》诗云:“得罪台州去,时危弃硕儒;移官蓬阁后,谷贵殁潜夫”。东波《和郁孤台》云:“邂逅陪车马,寻芳谢朓洲;凄凉望乡国,得句仲宣楼”。又唐人绝句,亦用此格,如“去年花下流连饮,暖日夭桃莺乱啼,今日江边容易别,淡烟衰草马频嘶”之类是也”。
“隔句对”亦称“扇面对”,多出于词中,诗中少见。如《沁园春》:
毛泽东:沁园春·雪
上片: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下片: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上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下片: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十、互成对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李商隐:风雨颔联)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王维:汉江临泛)
胡越书难到,存亡梦岂知;
(崔峒:江上书怀)
四年三月半,新笋晚花时;
(元稹:军大夫严秦修)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杜甫:武侯祠)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杜甫:明妃村)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杜甫:曲江对酒)
此种对法亦称“句中自对”,如首例句中之“风雨”自对,“管弦”自对,而“风雨”又与“管弦”成对,“黄叶”与“青楼”亦各自成对。沈德潜《说诗晬话》云:“对仗固须工整,而亦有一联中本句自为对偶者,五言如王摩诘:“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七言如杜必简:“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杜子美“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之类,方板中求活,时或用之”。又洪迈《容斋续笔》云:“唐人诗文,或于一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自对。盖起于《楚辞》“蕙烝兰藉,桂酒椒浆;桂棹兰枻,斲冰积雪”。自齐粱以来,江文通庾子山诸人亦如此”。《升庵诗话》亦云:“王维诗“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严维诗“木奴花映桐庐县,青雀舟随白鹭涛”,皆谓之当句对”。
十一、流水对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杜牧:九日齐山)
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杜甫:野望)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此种句法,是指出句与对句上下相承,只说一种意思,互为因果。两句不能互相脱离,更不能颠倒,在语言结构上有一定的前后秩序。..葛立方《韵语阳秋》云:“梅圣俞五字律诗,于对联中,十字做一意处甚多。如《碧澜亭》诗云:“危楼喧晚鼓,惊鹭起寒汀”;《初见淮山》云:“朝来汴口望,喜见淮上山”;《送俞驾部》云:“何时鹢舟上,远见炉峰迎”;《送张子野》云:“不知从此去,当见复何如”;《和王尉》云:“度鸟不曾下,新文谁寄评”;《昼寝》云:“及尔寂无虑,始知机尽空”。如此者不可胜举,诗家谓之“十字格”。老杜亦时有此格,如《放船》云:“直愁骑马滑,故作泛舟回”;《对雨》诗云:“不愁巴道路,恐湿汉旌旗”;《江月》云:“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今人用之前者殊少也”。
十二、问答对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秦韬玉:贫女)
永夜思家在何处,残年知汝远来情;(苏轼:侄安节远来夜坐)
此种对法,以一问一答方式为之。然答语不可过于直率,须把诗意荡开,方能显出含蓄与蕴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