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根:京东健康上市敲钟,见证互联网医疗的六年成长
文/陈根
2014年2月,京东初涉医疗健康业务,推出京东健康。
2020年12月,京东健康(06618.HK)正式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首个交易日收涨55.85%,换手率达5%,成交额为160.39亿港元,总市值达3440亿港元,一举超越其最直接的竞争对手阿里健康(00241.HK)的3216亿港元。
上市敲钟,也成为了京东健康成立六年后的高光时刻。至此,背负“再造一个京东”目标的京东健康,成为继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之后再一家在港股上市的互联网医疗公司。
从初涉医疗到港股上市,回顾京东健康的六年发展,也是回溯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在互联网医疗的大势所趋下,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三家分立,正式交战,而互联网医疗的市场角逐和未来演化也才刚刚开始。
京东健康入场互联网医疗
2009年,互联网的PC端时代下,我国医疗也开始了信息化之路,这一阶段成为了互联网医疗的行业探索期。互联网医疗企业主要从事的是医疗广告、线上问诊和医疗信息搜索业务,当年的市场规模仅2亿元。
2012年,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将互联网医疗推入行业认知期,创业公司频现,整个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一年,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市场规模已经升至67.1亿元。
2014年8月,国家卫计委(卫健委前身)颁布《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肯定了远程医疗的重要性,也正式开启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元年。同年,医疗健康业务作为京东集团独立的业务类目正式开始运营,当互联网平台大举进入医疗行业时,京东则选择以零售切入。
在经历了三年的探索和试验后,2017年,银川作为国家互联网医院建设试点,先后出台了《关于印发银川互联网医院管理工作制度的通知》等数个文件,为银川成为互联网医院建设基地提供政策保障。同时,京东也上线了在线问诊,并将互联网医院落户银川,享受到行业试水期的政策红利。
2018年,在积累了前期经验后,政府对互联网医疗做了总结优化。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医院也终于迎来政策确定性,行业信心大振。政府在医院诊疗和医疗服务等几个方面的政策也得以落地,形成了利好的政策导向。
一时间,互联网医疗风生水起,成为一个宏大的主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京东健康也确定了以健康管理为核心的战略,全面发力医疗健康服务。开始打造以医药及健康产品供应为核心,医疗服务为抓手,数字驱动的用户全生命周期全场景的健康管理平台。
京东健康致力于“医药联动”闭环体系的建立,从医到药,前者向后者提供优质流量,后者为前者创造更多需求。具体来说,零售药房引流在线医疗服务,零售药房的买家作为潜在高质量的医疗健康服务用户,公司将用户引流至包括在线问诊和处方续签等由药品衍生出的相关专业医疗健康服务。
医疗健康服务则反哺零售药房,并延伸至健康管理服务:用户问诊开药后直接使用零售药房,同时医疗健康服务延伸至慢性病管理、家庭医生、消费医疗健康服务等其他更综合、更高价值的健康管理服务。
医药联动,打造闭环
京东健康的零售药房业务通过三种模式营运:自营、线上平台和全渠道布局,全面布局药房的不同消费场景。三种模式优势互补,产生协同效应。
自营零售药房利用供应链和巨大规模来提供有竞争力的价格、优质的客户服务和高效的订单履行。一方面,通过京东大药房经营自营业务,已建立涵盖行业领先的制药公司和健康产品供应商的供应链网络。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与京东集团合作,建立遍布全国的配送基础设施网络,包括11个药品仓库和超过230个其他仓库。
另一方面,公司通过发挥庞大的规模效应,打造强大的采购和议价能力,提升药品分发渠道掌控能力以及培养高效的仓储和履约能力等,以具有竞争力的价格高效地完成销售闭环。
在产品选择方面,线上平台与自营相辅相成,线上平台提供了一些京东大药房通常不提供的长尾产品,作为平台产品选择的补充。线上平台与京东大药房良性互补,各挥优势。线上平台利用公司的品牌知度,庞大且不断增长的用户群以及专有技术平台,提供更为丰富的产品品类。线上平台提供了京东大药房通常不提供的长尾产品,作为平台产品选择的补充。截至2020年6月30日,线上平台上拥有超过9000家第三方商家。
全渠道布局则对自营和线上平台无法满足消费者的紧急性需求进行了补充,提供满足紧急医疗需求的快递服务。公司利用业务伙伴的按需同城派递服务,满足用户的按需派递需求,按需求为用户提供当日达、次日达、30分钟、7*24快速送达服务。
同时,京东健康还与线下药店合作,不断扩展供应网络。在全渠道布局下,线下药房通过提供存货加入公司的平台,公司为其管理线上销售的所有步骤,包括平台上的线上展示和配送。用户在平台上向最近的药房下单后,药房将接收订单并准备产品。公司与业界领先的按需配送服务提供商合作,配送全渠道商家的产品。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渠道布局覆盖了超过200个城市。
健康服务方面,京东健康在线医疗健康服务为公司零售药房业务的重要延伸,是闭环业务模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主要业务分为互联网医院和消费医疗服务,包括在线问诊和处方续签、慢性病管理、家庭医生和消费医疗健康服务等。公司致力于整合整个医疗健康价值链,打造覆盖全国的网络,连接线上和线下医疗健康资源。2020年上半年,公司的日均在线问诊量达到了约9万次,是2019年同期的近6倍。
此外,京东健康还于2020年8月推出了家庭医生服务。作为一项套餐服务,包括了专职家庭医生、无限制的专家问诊、医生转诊、全天候健康经理服务和其他服务。除问诊服务外,还提供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和全生命周期服务。
京东家医允许家庭成员从同一门户网站管理他们的健康,可以满足中国在此之前无法满足的家庭医生需求。用户可通过营运的移动应用程序访问家庭医生服务,公司则根据家庭选择的套餐收取费用。
对于院方,京东健康利用其技术基础设施和能力,为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以及我们的供应商和药房合作伙伴提供智能医疗健康解决方案,包括但不限于临床诊疗、处方管理系统、公共卫生监督和人口健康管理。
京东健康帮助医院建立一个整合服务和数据的互联网医院系统,提供多种基于数字化的解决方案,包括线上预约系统、支付系统和患者索引系统,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如物联网和数据存储解决方案,医疗资源管理综合平台解决方案。同时,与医院的智能解决方案的合伙关系能够提供各种商机,包括医疗器械订购、患者转诊和其他增值服务。
三家分立,正式交战
正是因为京东健康踩准了互联网医疗快速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节点,并不断扩张其业务形态和生态链条,包括在供给端加强医疗健康资源聚集、在销售端加大医疗健康服务推广、在产品端深挖医疗服务价值,才使得京东健康在成立六年后,迎来港股上市的高光时刻。
根据招股书,2017年至2019年,京东健康整体收入分别为56亿元、82亿元、108亿元,而在2020年上半年就达到88亿元;2017年-2019年经调整的净利润分别为2.09亿元、2.48亿元、3.44亿元,2020年上半年则达到3.71亿。这也让京东健康成为首家盈利上市的互联网医疗公司。
除了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则是另外两家已上市的互联网医疗巨头。
其中,阿里健康最早“借壳”上市,医药电商为其主要收入来源,今年11月发布的中期业绩里,阿里健康运营的天猫医药平台产生的商品交易总额 (GMV)超过554亿元,同比增长49.7%。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年度活跃消费者已超过2.5亿,较半年前增加6000万。此外,天猫医药平台已服务于超1.8万个商家,较半年前增加近4000家。也正在是今年,阿里健康正式实现扭亏为盈。
而平安好医生则以家庭医生与专科医生的在线咨询服务作为行业切入口,配合大数据的挖掘、分析及应用,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日常健康管理与医疗信息服务,并且在后期发展中从线问诊逐步走向“医到药”的闭环的结合。可以说,平安好医生自上市后就一路高歌猛进,在短暂的时间内就超越了寻医问药、好大夫在线、丁香园、微医等一众玩家,晋身互联网医疗第一股。
但不论是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还是京东健康,互联网医疗的趋势都已不可阻挡,医改使医疗系统中参与各方都已经产生了变化,为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培养了有利的生长环境。
医院角度,一方面,以药养医的利益链条慢慢瓦解。医药分家的趋势将最终使医疗服务的价值得到体现,而部分药品的销售也将随着处方外流的趋势,分流到零售药店和线上电商。另一方面,医疗系统的信息化水平飞速发展,为开展远程诊疗和慢病网上复诊做好了物质准备。
对于支付方来说,医保支付作为互联网医疗一直以来的一大痛点,医保方出于防止“盗刷”的目的一直对互联网医保支付持相对谨慎的态度,医保在线支付的政策放开就成为打通线上看病—购药—支付(医保报销)的就医闭环的最后一环,此前京东健康 CEO 辛利军曾预估“线上医保支付的政策放开至少还需要两到三年”。而新冠疫情显然改变了政府的态度,也加速了医保线上支付的打通。
此外,对于患者来说,在分级诊疗的推进下,部分诊疗量从大医院分流到了基层医疗,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达到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继续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国家通过提高基层医疗报销比例,提升水平和人员配备,为承接大型公立医院外溢的诊疗量做准备。
但这一部分外流的诊疗量也成为了互联网医疗的机会,互联网医疗已在疫情期间成功地培养了部分用户习惯。同时,更多高端医疗需求如专科、体检等涌现,这部分将被社会办医所满足,而互联网医疗企业在前端导流时也具有话语权。
京东健康的港股上市既是京东健康成立六年的再一高光时刻,也再一次证实了互联网医疗的勃兴和其极具潜力的未来。在互联网医疗的大势所趋下,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三家分立,正式交战,而互联网医疗的市场角逐和未来演化也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