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技艺拾珠】调元续联大佛寺
李调元自从辞官回到家乡后,便闭门著述,诗酒自娱,常与夫人论诗谈对,教育孙儿读书。故里乡亲对他也极为尊敬,每遇新收、酒熟时,多来邀请他尝饮,李总是欣然前往,豆棚瓜架,只话桑麻。农家若有喜庆,书写字画等,多来请他。每逢薄醉,便有几个童子或乡亲扶送回家。真是享尽人间田园风味。
话说这年秋天,李调元刚写完一部新著,感到有些闷倦,常听人说嘉州山水为蜀中之冠,便动了前往一游的念头。于是,收拾行装,辞别家人,带上书童上路了。
李调元来到嘉州,果见嘉州三江环汇,右边江面水平岸阔,观看对面,远山重叠。微波水底映天,更显出天水本色。江边渔人撒网垂钓,江岸游人往来不绝。左边江水翻滚澎湃,上游一桥横架南北,水上行船穿梭来往,江岸断壁如削。山腰栈道上下起伏,恰似游龙睡蛇。山间大佛精制雄伟,依山靠水,全赖当年鬼斧神工,不愧堪称世界一绝。他兴致冲冲地找了一家僻静客店住下,打算养足精神,明日好去游大佛寺,不料忽然听得店中客人说:某道台大人上省路过此处,嫌城内嘈杂,住在江对面的大佛寺内。并在街上贴出告示,无论过往客商或本地百姓,明日一律不准进大佛寺进香或闲游。李调元听了,心里不禁愤然。心想,大佛寺乃是佛门之地,本是名胜古刹,又非衙署馆驿,本是众人游览之地,那能逞一人之威,而败众人之兴;况且一个道员,官位不过四品,为何这等作威作福?他便要去看个究竟。
次日一早,李调元即换上青衣便帽,独自一人乘船过江,直去大佛寺。到了寺外前山门口,见众地方官早已等候在那里了,人人面带媚色,专等道台大人传见。李调元见人群中有一文案模样的人,手捧笔砚,恭立一旁。李便走上前去和他闲谈。那人原来是州府文牍,因知官员们每到一处总要题诗留名。因此,他奉命捧砚随时侍候。正闲谈时,忽然听得寺内传出话来说:请众位官员进大佛寺相见。李调元夹杂在人群中间,跟着众人一起,进入大佛寺内。
李调元进入大佛寺内,见道台大人接受众人参拜之后,方和众官员寒喧数语,忽听得主持僧人报说:酒宴已经备好,请道台大人及众位官员,到大佛佛像头顶旁边亭内赴宴。饮酒间,各地方官员对道台大人讲的无非是些阿谀奉承之词,道台听了,拈须点头,意颇自得。这时,座中忽有一官员趁此离座,大声说:“躬请道台大人为大佛寺留一墨宝,以光沙门。”众人听了,齐声附和,道台大人毫不推辞,即起座提笔,写成一联:“高瞻远瞩,大量宽容”八个大字,写完搁笔,自颇得意。众官员齐声称赞说:“真是言简意赅,堪称诗对两绝”。正在众人称赞声中,不料主持僧人却在旁说:“好倒是好,只可惜字少联短,不够楹长。请大人再续一句在后面,如何?”没想到道台大人原先写的那两句题词,是他来大佛寺前,早想好的,而今要他再添一句,一时竟续不上来。道台大人坐着未动,脸色青紫。众人正在沉默之时,李调元忽然大声说道:“大家如不见怪,我来替道台大人代续,如何?”李说毕,不等道台和众人回答,便高声念道:“高瞻远瞩,见世上多少黎民疾苦,:大量宽容,装肚内几副菩萨心肠?”
道台大人察觉了李调元续句中含有奚落讥讽之意,又羞又恼,一时不知所措。主持僧人见状,赶忙出来打圆场说:“就这亭阁,可竟览嘉州景色,可惜尚缺一联。建亭几十年来,多少骚人墨客都来试过,可惜却无一中意者,今日居士不妨也来试试,如何?”李调元听了,微微一笑,提笔信手挥成一联:“鬼斧神工灵古寺,峨嵋秀色染嘉州。”真是立意新奇,一反一般对联。字也写得出神入化,耀眼欲飞。众人看了大惊,都觉得这人必有一番来历,正待上前去问他的姓名,不料李调元却飘然出亭走了。
李调元写这副对联的含意,上句是说大佛寺的出名,主要应归功于当年刻凿大佛的能工巧匠,下句是说,嘉州的风景,多得自峨嵋山脉的余青。这当然是和当时主持僧人的观点是不相同的。所以这副对联当时未得悬挂,也未保留下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