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马国栋 ‖ 大熊猫百科 新方志硕果——《四川省志·大熊猫志》品读
本文刊于《巴蜀史志》2019年第2期
在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前夕,《四川省志·大熊猫志》(简称《大熊猫志》)正式出版问世。这是中国大熊猫保护事业及新方志事业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可喜可贺!
2006年,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四川省志》编纂方案将《大熊猫志》作为特色专志纳入计划。牵头承编单位省林业厅(今省林业和草原局)高度重视,及时部署,组织专业人员开展编纂工作。在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今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具体指导下,历经数年艰辛,于 2018 年完成《大熊猫志》编纂出版任务。
这部82万字的巨著,图文并茂,可读、可查、可观赏,既有内容特色,也有编纂特色,而且是 第一部全面记录大熊猫的特色专志。这部志书对 于人们深入了解、认识大熊猫,保护大熊猫与生 态环境,并进一步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对于 新方志特色志编纂的探索,都具有重要意义。
攀登(图片来源:《四川省志·大熊猫志》)
《大熊猫志》是关于大熊猫的百科全书,并非仅仅是比喻说法,其本身即具有一定的百科全书性质。关于志书与百科全书的异同与联系,我曾说过:志书是资料性的知识,百科全书是知识性的资料。这两者各有特点,但并无鸿沟。而《大熊猫志》正是资料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的典型,这是与其他志书不同的一个特点。在《大熊猫志》既可查阅到关于大熊猫及相关的一般信息资料,也可查阅到经长期观测、考察、研究而总结、凝练形成的带结论性、规律性的内容,即具有知识性特点的资料。这也是《大熊猫志》著述性、科学性的突出表现。
说《大熊猫志》是“百科全书”,还因为它是一部关于大熊猫及相关信息与知识最全面的著 作。《大熊猫志》除概述、附录(含大事记等)之外,全志设大熊猫种群、大熊猫保护管理、大熊猫保护区、大熊猫受灾与抢救、大熊猫资源调查、大熊猫科学研究、大熊猫文化7篇。
对大熊猫的起源演变、物种特征、分布规律、生存状况、保护抢救、人工繁育、科学研究以及大熊猫举世瞩目、广受热爱的具体情况,都做了全方位展示。从远古到当代,从自然到社会、人文,从四川到陕西、甘肃,从大熊猫自身到人类围绕 大熊猫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多方面、多角度立体 地描述、记录了关于大熊猫的一切基本情况。
正在进食的大熊猫
《大熊猫志》规模大、内容全、资料新、记述细,第一次系统地反映了大熊猫自身及生存环境、生存状况,以及人类为保护大熊猫所作的种种努力,堪称集大成之作,称其为“百科全书”名副其实。作为志书,它可以满足一般读者了解大熊猫的需要;作为带学术性的百科全书,它将成为学术界研究大熊猫不可或缺的参考著作。
嬉戏(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供图)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是地球濒危物种之一,也是人类共有的自然遗产。自1869年法国人戴维在四川宝兴对大熊猫做了测量、描述并公诸于世后,便引起世人关注。1937年,大熊猫在美国动物园饲养并展出后,更掀起“熊猫热”。
身穿清朝服饰的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神父(资料图片)
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期,西方人士多为猎奇,而对大熊猫任意猎捕,旧中国政府对大熊猫也未 给予应有的保护,可以说大熊猫的生存岌岌可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政务院颁布《古迹、珍贵文物、图书及稀有生物保护办法》。该《办法》明确规定:“珍贵化石及稀有生物(如四川万县之水杉、松潘之熊猫等),各地人民政府亦应妥为保护,严禁任意采捕。”摆上国家层面由政府主抓的大熊猫保护事业,开始纳入法制轨道。此后,国家及四川省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都把保护大熊猫放在突出地位,四川还明确规定“对大熊猫、鲟鱼的保护管理实行县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至2005年,国家和四川省颁发与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法律性决议、行政规章等近60部。四川891万公顷天然林资源、1200多只野生大熊猫及其栖息环境得到依法保护。
位于四川省宝兴县邓池沟大熊猫发现地的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神父塑像(图片来自网络)
1956年,国家开始启动自然保护区建设。至2005年,仅四川省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和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达40个,保护管理面积220.43万公顷,分别占全国大熊猫保护区总 数的67%和保护管理总面积的73.3%。
同时,精心部署,加强管理,建立责任制,坚持巡山护林,抓好群防群护,严防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受到伤害。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竹子开花造成大熊猫生存劫难时,更举全省之力,确保大熊猫不饿死、不冻死、不套死、不烧死、不病死。在遭受灾害的24个县,参与救护大熊猫的700多个村民小组承包管护面积达22万多公顷。从省到大熊猫生活区县、乡(镇)、林场,都建立抢救大熊猫领导机构和专业工作队伍,野外巡逻队和监察站,组建救护医疗队和抢救护理室,形成领导机构、专业队伍与广大群众相结合的大熊猫抢救保护体系。1983—2005 年,累计抢救病饿大熊猫190只,抢救存活148只。1983—1989年,从野外抢救的83只病饿大熊猫及野外发现的大熊猫尸体,76%是群众报告或参与救护的。
1984年7月23日,在宝兴县蜂桶寨乡发现一只患病大熊猫。拥有丰富经验的保护区工作人员王帮军带领五六名当地村民,蹚过齐腰深、水流湍急的宝兴河,将大熊猫营救回保护区(图片来源:2019年1月2日《四川日报》)
在各自然保护区,努力修复典型生态系统,生态面貌得到改善,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生存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对大熊猫疾病防治、圈养、繁育、野化 等方面的研究,四川省的科研机构和专家们也取 得重大创新成果,结束了依靠野生大熊猫个体维 持圈养种群的历史,为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 了积极贡献。
在抢救大熊猫的活动中,群众对大熊猫犹如亲人,事迹感人至深,涌现出很多先进人物与集 体。其中,有跳进冰冷河水中抢救大熊猫幼崽的农村妇女,有创造连续高难度抢救大熊猫25个小时终于成功的军队专家,有救治大熊猫成绩卓著的成都动物园,还有常年在基地、在野外考察、研究大熊猫的专家学者。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 供图)
为拯救大熊猫,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部队官兵,各界群众都踊跃捐款。捐款者,还有拾废品、割草采药卖钱捐献的小学生,收入微薄的街道退休老人和边防战士等,他们都为拯救和保护大熊猫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这些,《大熊猫志》都做了详实、生动的记述。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内的大熊猫在树上玩耍(资料图片,四川日报记者 衡昌辉 摄,来源:2018年8月21日《四川日报》)
古老的中国有“龙文化”,熊猫故乡的四川近些年又提出“大熊猫文化”,两者均以珍奇动物命名。但龙是传说的神物,神秘、高贵、神化,还被皇权所垄断,普通民众只能敬而远之;大熊猫则是真实的存在,其体形优美,憨态可掬,和善可亲,是平民化的,人人可亲近。尽管大熊猫文化的概念提出不久,其内涵也有待进一步发掘与丰富,但《大熊猫志》设置《大熊猫文化》专篇仍然很有必要,因为事实上大熊猫文化已经形成,并从中国辐射到全世界。《大熊猫志》对此做了全面、详实、生动的反映。
大熊猫“绩美”正在吃竹子(图片来源:2018年11月9日《四川日报》)
从《大熊猫志》可以看到,由于大熊猫形态优美,温顺友善,珍稀名贵,以及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的不可替代作用,其社会属性不断强化。大熊猫已经成为美善、和平、友好、团结的象征,增进与世界各国关系的友谊桥梁,祖国与港澳台同胞的感情纽带,代表当代中国和平友善、开放包容的文化符号,成为中国对外形象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元素。
《大熊猫志》以大量资料反映了世界各国各界人士,从高官到平民,从老人到小孩,对大熊猫的无比热爱;反映了大熊猫在国际上担任友谊使者参与的具体活动,以及良好效果。还具体反映了很多关于大熊猫的文化活动、文艺作品、文化产品、品牌标识等;反映了国内外广大热爱大熊猫及热衷于大熊猫保护事业的各界人士、社会组织、企业集团等对大熊猫的爱心认养、善款捐赠情况。披露了不少珍闻逸事,为大熊猫的故事抹上绚丽色彩。
作为“地球的宠儿”“国宝”“吉祥物”的大熊猫,世人对它的喜爱已经成为对美善与友好的一种心理追求。特别是人们热爱大熊猫的种种情景,十分感人,在人们心里已经形成一种“大熊猫情结”,一种特别的“大熊猫文化心理”。这就是《大熊猫志》带给我们的印象与认识。
大熊猫(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供图)
《大熊猫志》编纂人员除收集大批文献资料,还到雅安、宝兴、天全等地及蜂桶寨等大熊猫保护区进行专项调研,与当地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农民群众座谈,访问重要历史事件的见证人和巡山护林人员,收集到丰富而生动的资料。扎实的资料基础,为志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0年2月4日,熊猫闯进宝兴县五龙乡东升村4组农家,啃吃主人给的鲜猪骨头(高华康 摄)
《大熊猫志》各篇任务明确,主题突出,记述清晰,资料丰富,信息量大,实用性强。如“大熊猫保护管理”篇,介绍了国家、四川为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物作出的重大决策、采取的重要举措和显著成绩,着重展示了政府主导、法制保障、社会参与的作用以及群众的主力军作用。“大熊猫受灾与抢救”篇,则集中反映了 1975—1976年和1983—1988 年两个特殊历史时期,全国特别是 四川抢救保护大熊猫的壮举,充分反映了中国为保护濒危物种所尽的历史责任和履行的国际义务,特别是大熊猫故乡四川作出的特殊贡献。说明编纂者对于志书写什么、重点是什么、达到什么目的、 发挥什么作用等问题,都有清晰、深刻的认识。
野生大熊猫(石棉县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大熊猫志》是省志记物的特色志,记述的是地球上古老的孑遗物种、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大熊猫及其保护研究情况等。当然,人们首先着重关注的是它的自然属性、科学属性。《大熊猫志》大量篇幅以文字、数据、图片等,细致记述 了大熊猫自身情况及相关调查、研究取得的成果,为保护、研究大熊猫留下了宝贵资料。
《大熊猫志》众多的图片,也是其特色之一。仅大熊猫分布示意图即有 30 余幅,全书插印的黑白照片近 400 幅,卷首还有 70 幅彩色照片。这应该是已出版省志图片较多的分卷。图照形象、直观的表现,不但方便使用,还增强了志书的观赏性。
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拍摄的野生大熊猫,2018年(图片来源:巴蜀史志编辑部)
与省志其他分卷甚至市(州)志比较,《大熊猫志》以事系人更是其突出特色。从科学发现大熊猫的戴维到高官政要,从大熊猫保护管理者到大熊猫热爱者,从科研人员到为拯救大熊猫捐款的老人、小孩及大熊猫认养者,应有尽有,且人数众多,是以事系人最多的一部志书。
在表现手法上,《大熊猫志》也做了新的尝试。在运用质朴、平实的史志记述笔法的同时,对部分内容的记述使用新闻乃至特写手法,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抢救大熊猫和人们热爱大熊猫的情景,增强了志书内容的表现力、感染力。否则,不足 以反映人们对大熊猫的热爱与大熊猫对人们深入骨髓的影响力。
2014年在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板沟拍到大熊猫(马文虎 摄,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供)
大熊猫的分布空间,以及饲养救治、调查研究、对外交流等活动,都已超越省界甚至国界。《大熊猫志》从实际出发,突破省域界限,对国内外有关大熊猫的重要情况都如实作了反映,这也是与其他志书不同的地方。
应该说,《大熊猫志》是一部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都较强的良志佳作。
(原载《巴蜀史志》2019年第2期,总第222期)
悠闲自得(鞍子河红外相机拍摄,2018年)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马国栋(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退休干部,《四川省志·大熊猫志》特约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