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书(音频)| 让你的“小宇宙”向“大宇宙”进发
简单妈妈推荐语
这几天,我们团队的几个小伙伴一直在讨论“反智”的话题。现在移动互联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时间的碎片化,让人们逐渐没有完整的时间去深入的思考和系统的学习。
遇到问题,随便搜一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再想要去思考问题为什么发生,真正根源是什么。很多人忽略了心智成熟都是需要过程,需要经历,需要反思。简单妈妈希望通过仔细的拆书阅读,案例讨论,可以更全面的介绍一个作者所传递的信息。希望这个过程可以协助你更深入的思考和总结,从而实现成长的蜕变。姐妹们,一起加油吧!
前两周我们分享了自律和爱,随着人生经验的增长,我们会越来越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以及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及天赋不尽相同,对人生体验的广度和深度也有着天壤之别。
作者在书中指出,对人生的认知和了解,属于我们的宗教范畴。人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只是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我们对人生各自的认知,或广阔或狭隘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是一种“信仰”。更进一步来说,科学本身也是一种宗教,是一种以怀疑为基础的宗教。
刚拿起这本书时,就被它的副标题深深吸引“心智成熟的旅程”,作者在书中也多次提到人的一生,都是在追求心智成熟的过程,而心智的成熟,其实就是从“小宇宙”进人到“大宇宙”的历程。
1
一个人的宗教和世界观,常常取决于童年经历的影响,这些童年的经验就构成了一个人的“小宇宙”。
在孩子心中,父母就是神和上帝,父母处事的方式则是宇宙间的至高法则。父母充满爱心,孩子就会相信上帝也充满爱心,这样即便成年,他们心中依然会和童年一样,充满爱和温暖;假如父母言而无信、睚眦必报,孩子成年后就会感觉世界充满邪恶,长大后也会缺乏安全感,对世界和周围的人充满敌意。
每个人都无法摆脱父母乃至童年经验的影响,童年的我们必须谨慎而严格的遵行“家庭小宇宙”的法则,否则或许就会被近乎残暴的成年人的阴影笼罩。然而,在世界的“大宇宙”中,有着不同的文化环境,也有着不同的孩子和父母,小宇宙中的经验和想法不会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如果我们一味坚持自己的“小宇宙观”,势必会造成冲突、陷入狭隘。
图片来自FaithBook
这种“小宇宙观”的冲突不仅存在与家庭和工作之中,作者在书中给出了“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研究”,美国人觉得俄国人怪里怪气或许心存歹毒,俄国人对美国人也同样反感,两国人对人性、社会、世界的理解存在惊人差异,而这种“小宇宙观”的不同操纵着双方的谈判,他们却浑然不觉。
今天我们主要来共同探讨下,这种小宇宙观的不同带来的家庭差异和冲突。很多恋人在刚进入婚姻时,“小宇宙观”的不同造成的矛盾就激化了,曾经的“距离产生美”变成了面面相对的怒发冲冠,家庭里的每一个场景下都埋伏着战争。
早起后,卫生间里洗漱的两个人,或许会因为“挤牙膏”问题引发口水之战,“为什么不能从底部开始挤?”“为什么不能随意挤?”、“为什么做事不认真?”“生活为什么不能随意一些?”……“你不爱我”“你无理取闹”……
中午做饭,本来互相配搭有说有笑的两个人,或许又会因为炒菜“放调味料的顺序”发生口角,“先放盐更入味”“后放盐才好可以保鲜”、“从小做菜我妈就是先放盐”“我们家说了后放盐健康”、“为什么不能先放?”“为什么不能后放?”、“你就不能听我的?”“你为什么不能让着我?”……“你、不可理喻!”“这日子没法儿过了”……
这样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中午吃米饭还是吃面条?骨头吐在餐桌上、还是直接放在餐桌垃圾桶里?早睡早起还是晚睡晚起?东西物归原处还是随手乱丢周末收拾?过年去你家还是去我家?
这些只是生活场景中最浅显的案例,“小宇宙观”的不同,不仅会带来生活习惯的差异,更存在于处事态度的迥异、看问题方式的不同、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差异。如果说这些差异在夫妻两个人时还能勉强忍受,但当孩子到来时,战争才刚刚开始。究其原因就是,夫妻双方都想把最好的留给孩子,而他们各自“天真的”以为自己的“小宇宙观”才是最好的“真理”。
其实,很多大家庭的矛盾,婆媳的冲突也是如此。对于婆婆来说,在她的“小宇宙观”里就认为:“尿布”比“纸尿裤”更好,宁愿让孙子带着尿布睡、面临躺在“尿坑”的风险,也绝不用洋人的纸尿裤;“大人吃的”比“奶粉”好,有的婆婆甚至在孩子三四个月时,就开始偷偷嚼碎了食物喂孩子吃,被发现之后也是一场“战争”;“吃的多”比“吃的好”更好,身边不止一个姐妹抱怨过婆婆爱留剩菜,甚至有的还会把剩菜和新菜放在一起炒,今天吃的青菜里或许还有三天前早餐吃剩的土豆丝,而对于孙辈就是从早到晚追着喂饭,恨不得吃的越多越好…….
而媳妇的“小宇宙观”也会影响她对婆婆的看法和处理这些事情的态度,如果“观观不合”,两个人都不愿踏出自己的“小宇宙”向前两步走,后果可想而知……
如果想要突破“小宇宙观”的限制,我们都必须不断学习,增进对更加广阔世界的认知,我们必须不断的突破自我界限,涉足更广阔的的领域,我们必须不断修正“过时的地图”,让自己的“小宇宙”向“大宇宙”迈进。
2
在上一周的分享中,我们提到:爱的本质,其实是自我完善,而爱的风险之一,就是必须进人未知的领域。可,进入未知的领域,并没有那么容易。
对于撬动“小宇宙观”的新观点来说,人们一时都难以接受。远到哥白尼的“日心说”,近到“反对闭关锁国”的呼声,在那个时刻或许都被人称作“妖言惑众”;在20多年前,互联网刚进入中国的时候,也有很多专家学者,坚决抵制互联网进入中国,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的毒瘤,这种妖魔化的东西,会教坏中国的好孩子。虽然,现在想来觉得可笑,但不得不承认人类确实易受偏见和迷信的误导。
作者在书中指出,虽然我们不想让旧有观念遭受丝毫损伤,但是这样捍卫自己的“小宇宙观”,无异于自掘坟墓,与心智的成熟之路背道而驰。我们应该用怀疑和挑战的态度,来向小宇宙法则提出挑战,为摆脱童年经验的“小宇宙”、文化教条的“小宇宙”、父母似是而非教导的“小宇宙”,我们必须怀疑自以为了解的一切,进而大踏步迈向“大宇宙”的世界!
在“大宇宙”的世界中,如何才能大踏步向前呢?作者给出了建议:保持科学的态度,用科学的“宗教”来代替父母的“宗教”,放弃落后的、陈旧的“自我”,把陈腐的、过时的认知踩到脚下,及时抛弃狭隘的人生观。
就像“科学派”对“宗教派”的偏见一样,每当有宗教背景的人一听到科学也是同样的头皮发麻“脑壳疼”,但偏见并不能带来成长,用科学的态度是在帮助我们从实际出发,采用更理性的态度去更新世界观和人生观,如果盲目趋从某个人的“宗教”,或是过分的信仰,只会容易使一个人更加教条。作者在书中写到:
正是从教条主义中,曾产生过无数战争、宗教裁判所乃至各种迫害。在宗教盾牌的背后,曾隐藏着无数伪善的嘴脸。有的信徒假借信仰的名义,戴上“博爱”的面具,向同类挥舞屠刀。他们唯利是图、巧取豪夺,甚至禽兽不如。
3
在迈向“大宇宙”的路上,我们周围会充斥各种各样的声音,但请记住,永远不必大费口舌的向别人解释,你为何要冲破自己的“小宇宙”,也不必为任何人打乱你的节奏。
去年有一段4分钟的演讲,网络一发布点击量突破两千万,引发众多网友感慨。视频中有两位演讲者在告知一群15岁的初中生,人生的节奏“应该”是什么样子。
第一位演讲者说:
20岁左右,你们就会去想去的国家,上自己喜欢的大学;
25岁,你们会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也许你们中的某些人会到顶尖公司工作;
然后,结婚、买房,10年之后,你们的生活就会定下来;
30岁,你的人生轨迹就已经定型……
当听到最后一句话时,我的内心十分的绝望和沮丧,心塞的想,难道即将三十而立的我,人生要就此庸碌、随着现有的轨迹而行了吗?我无法再大踏步的去尝试、去冒险、去向理想的“大宇宙”进发了吗?一辈子就此相夫教子、迈向终老吗?我,真的不甘心……
同样,在这群15岁孩子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的时候,一只大手在人群中举起来,另一位演讲者走向台前,他说:“很抱歉,校长,让我告诉你为什么这些话是错误的”,他的话着实太过宝贵和提醒,我把它摘录了下来:
有的人21岁毕业,27岁才找到工作;
有的人25岁毕业,但马上就找到了工作;
有的人虽没上过大学,但18岁就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
有的人一生顺风顺水,赚了很多钱,但他却过得并不开心;
有的人选择空档期,去寻找自我;
有的人16岁就清楚自己要什么,但26岁改变了想法;
有的人有了孩子,却还是独身;
有的人结婚了,但8-10年之后才生孩子;
有的人身处一段感情,爱的却是别人;
有的人明明彼此相爱,却没有在一起;
所以,人生中的每一件事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时间,
你身边的朋友也许遥遥领先你,有些也许落后你,
但凡事都有它自己的节奏,
他们有他们的,你有你自己的,
耐心一点。
25岁以后拿到文凭,依然值得骄傲;
30岁没结婚,但过得快乐也是一种成功;
35岁之后成家,也是完全可以的;
40岁以后再买房,也没有什么丢脸的;
记住,
不要让任何人打乱你的人生“时间表”!
你们依然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充满意义的人生,
学会用这些影响去点亮他人的生活,
这,才是真正的成功!
第二位演讲者的话音刚落,赢得了全场的欢呼和喝彩,和第一位演讲者“判定死刑式”的演讲不同,第二位演讲者的话语燃起每个人的希望。
我不太喜欢有些定性的老话“3岁看大,7岁看老”、“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很多事情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改变的,即使没有条件,我们依然可以创造条件。如果觉得自己没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工作后边做边学也不晚;如果觉得受“小宇宙观”的影响很深,自己很难控制情绪,那就努力去学习提升情绪控制;如果儿时还有什么理想没实现,即使50岁再做依然不迟;如果不满当下的状态,那就鼓起勇气一点点去改变……
最重要的是,在有限的生命里,要活在当下,用心的度过有意义的每一分每一秒!记住,在你从“小宇宙”大踏步迈向“大宇宙”的时候,要珍惜当下,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