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疫情防控 四川在行动”征文】刘琼 ‖ 宝贝,妈妈很快就回家了
|
刘 琼
“别人秀恩爱,而我在秀你俩,因为你俩是我的挚爱”。这是徐晓凤2月14日情人节,发在微信朋友圈里的一段文字。文字下面是她儿子写的几张字、她和老公的聊天视频截图。
徐晓凤,90后,是父母的独生女儿,2009年毕业于某护校,分配到重庆某医院,在重症监护室工作4年多,有着丰富的重症监护经验。
2020年春节,武汉突发疫情,作为90后的晓凤和她的同事们,做好了随时去武汉前线援助的准备。万万没想到,晓凤所在的医院被重庆市列为新冠肺炎救治中心。2月6日,重庆所辖区域的所有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都安排到这里救治。面对突如其来的众多传染病人,医院决定把晓凤所在的重症监护室全体医护人员,调到新冠病房去支援。
由于事发突然又紧急,晓凤回家匆匆收拾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和已过半百的父母还有老公简单交代几句,亲了亲5岁的儿子就走了。父母眼里含着泪花,老公心情沉重,只有那可爱的儿子,像往常一样对临出门的妈妈说:“妈妈去上班,两天很快就会过去,宝宝在家里乖,不让外公外婆生气。”这是晓凤每次离家去上班时,对儿子的嘱咐。现在,儿子也学着对晓凤说。
晓凤不敢与父母还有老公对视,也不敢和他们多说,拉着行李箱,微笑着和他们挥挥手告别。看看照片上出征的她,像是去旅行嘛,微笑着,没有一点畏惧。她是为了让父母不要担心,让老公紧绷的神经放松。
晓凤和她的同事,从2月6日晚上6点正式进入新冠疫情工作。在重庆新冠病毒肺炎疾控中心里,病情轻的患者,一个护师照顾五六个,晓凤在重症监护室,一对一监护重症患者。一开始由于工作环境不熟悉,管理人员和管理程序的改变,有些不适。但医务工作者很快克服了重重困难,进入紧张的工作状态。晓凤的病人病情很严重,呼吸困难,全身插着管,一直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生活不能自理。重症监护室只有医务人员进入,患者每天很多次的体征检查,输液、给药,排便、清洁,都是监护人员负责。没有护工、家属的帮助,身体柔弱的女孩子,又穿着笨重的防护服,做这些事十分辛苦。
晓凤零距离跟极具传染性的传染病毒患者接触,开始还是有点怕,但一进入工作岗位,看着病人,只有一个劲儿地往前冲。医院对病人中西医结合治疗,当一滴滴药液进入病人体内,她就想让病人的病情一点点地退去,盼着病人的体征一天天地好转。当一有新冠病人治愈出院,他们所有的医务工作者都欢呼雀跃,每个人比获了大奖还兴奋,说明大家的心血没有白费,满满的自豪感。
由于他们工作的特殊性,所有新冠肺炎的医务工作者都不能回家。他们安排在一个酒店里吃住,上班的医院和住宿地相距3公里多,上下班有专车接送。医院和酒店给他们安排了一日三餐,还有一些水果,保证了他们非常充足的营养和体能。他们工作中穿着笨重的防护服,下班时必须很严格的消毒处理,生怕自己哪一点的疏忽大意,给别人带来伤害。
病人也知道这个病的厉害,开始心中有些恐惧,加上病人和家属隔离,更加没有安全感,整天烦躁焦急。医生和护士很重视病人的心理疏导,多次和病人谈心,给予他们极大的宽慰和鼓励,让病人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实,积极配合治疗。
开始一段时间,重庆定点医院的新冠肺炎病人快速增加,医务人员又不饱和,他们白天都要上班,一班工作6小时,有时晚上还上夜班。家里人算着时间跟她微信联系,儿子总是问:“妈妈,你原来上班两天就回家,这次上班好久了,怎么还不回家?”
晓凤开始几天回答儿子:“宝贝,妈妈上班还没有两天哦。”没有时间观念的儿子开始哄住了,后来几个大人都无法哄住了。父母每天都在微信上嘱咐女儿,晓凤最怕跟父母聊天,每次都只匆匆说几句,怕父母为自己焦急、担心,她也很担心家人的安危。疫情开始一段时间,她再三叮嘱家人不要出门,要注意防护。还好,这段时间里,父母和老公都没有上班,在家陪着儿子,做游戏,教儿子一些知识,这让晓凤很安心工作。
儿子不信妈妈走了这么久还没到两天,缠着外公外婆问妈妈哪天走的。两个老人无奈,就指着日历说:妈妈2月6日去上班的。两个老人在手机上一天一天教小外孙认日历,和小外孙每天掰着手指算日子。2月15日早上8点,晓凤刚下班,儿子就用视频跟晓凤聊天。“妈妈,我知道你已经上班8天了,怎么还不回家?”
晓凤说:“宝贝,没有那么快吧?”
儿子说:“我已经跟着外公外婆和爸爸学会看日历了,我跟外公外婆数了好多次,8天了。”
过后,儿子每天都撒娇问:“妈妈,你到底多久回来?”
晓凤回答儿子:“宝贝,等病人好了,妈妈就回家陪宝贝玩。”
3月5日,儿子跟晓凤微信:“妈妈,我已经数到28天了。你还有多久回家?”
看着病人一天天减少,晓凤笑着对儿子说:“宝贝,快了,妈妈很快就要回家了。”
截至3月15日,晓凤所在的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新冠肺炎病人清零,晓凤才撤离出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