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学复苏(7)

圣学复苏 2012-05-31 22:25

第七讲 理性的尊贵

无需费力去解释理性的尊贵,因为知识的尊贵源自理性;理性是知识的源头,也是它的起点和基础;知识来自理性,犹如果实来自树木。

对于“理性”的定义和实质,人们分歧很多,莫衷一是。究其原因,许多人疏忽了“理性”一词其实有多种含义。勿庸讳言,“理性”一词同时含有下列四种意义:

(一)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属性。惟此,人有潜力接受种种思维知识,构思无数的思想性作品。这正是哈里斯·本·艾赛德所选取的定义,他对理性下定义说:它是一种可以借此获得种种思维知识的内在天性,犹如投入心灵的一束光,用以了解各种事物。

(二)儿童所具有的有关“可能”与“不可能”的知识。如知道二大于一;一个人同时不可能在两地,等等。

(三)根据生活经验获取的知识。阅历广泛的人称之为“生活的智者”;而不具这一属性者,称之为“浅薄之士”。

(四)那一内在的天赋力量甚至可知道万事的必然结局,故能遏制诱人欲望,并制服它。当一个人具备了这一力量时,称为“智者”,因为他根据事物的结局决定自己的取舍,而不是凭眼前的欲望。这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之一。

这些理性定义中,前两者基于天性,而后两者则是后天形成的。

人们对理性的差别看法不一。可以肯定的是除了上述第二个问题(什么可能与什么不可能)外,其余三个问题中理性的表现是不同的。第四个问题(遏制欲望)中人们的异同不言而喻;而且同一个人的各种状况也有区别。这种区别或由于欲望的区别,或由于对那一欲望的认知不同。至于第三个问题(经验知识),人们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人们的区别体现为正确见解之多寡,理解程度之快慢,其原因或由于天赋不同,或由于实践不同。

如果有人问:那么,一些人为何还要批判“理性”和“所理解者”呢?我们认为其原因是:人们把“理性”和“所理解者”转化为有关“必然”、“矛盾”等命题的争论与诡辩,成为“造作的语言”,久而久之,无法认清自己命名方面的错误,因为一种术语经长期口头运用,已深入人心,无法轻易抹去。因此,一些人就批评“理性”和“所理解者”,实指那些诡辩的内容。至于认知安拉、认知众使者的洞见与睿智,怎能批评呢?!这些误区大部分产生于由字面分析实质,故陷人人们误用术语的同一弊端之中。安拉至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