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太子说老四手段不光明,康熙为何说天津的沙琪玛好吃?
可以这么说,《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深思,又那么耐人寻味,细细的思考,才能发现这里面的道道,高,实在是高啊!
题目问的这个问题,是出在《雍正王朝》电视剧第二集,杨角风先给大家讲一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在康熙四十七年的时候,江南受灾,灾民遍地,作为康熙大帝自然忧心忡忡,需要派一名得力人员前往救灾。
对于灾民受苦受难的事情,其实每个皇子都不希望发生的,谁都希望国家能稳定,人民能安康,但是主要的问题就是安定这些人的时候,最好不要伤害到我自身的利益,如果影响到了自身的利益,那么赈灾的迫切性和主动性就没有那么强了,甚至还会阻止赈灾的进行。
显然,在这个问题上,皇帝、太子、四阿哥和十四阿哥是一伙治理派。八爷九爷十爷,还有什么大阿哥啥的是看热闹派。
可是赈灾是需要银两的,皇帝一问户部,蒙了,原来账户余额不足五十万两,还有好多钱款追不回来,而受灾的省份附近又无粮食可调,这个差事十分棘手。
于是皇帝把目光看向了身边的太子,在皇帝殷切的注视下,太子马上说皇帝英武,肯定有办法赈灾的,可是皇帝不吃那一套,仍然问他有何主张?
这下太子有点慌,还好四阿哥胤禛及时请命给太子解了围,太子一看,马上顺坡下驴,同时举荐四阿哥前往赈灾筹款。
按理说四阿哥和十三阿哥都是太子一伙的,是替太子解忧,这件事做好了,就是太子的功劳,当然,对于太子来说,他也是希望能做好这件事!
那么为什么后来太子又说老四手段不光明呢?
四阿哥一到扬州,就发现了很多问题,第一次筹得捐款,都不够摆一场酒席的,再加上这些官员对四阿哥无礼,这让四阿哥非常恼火。
于是他做了这么几件事:
第一件事是取掉了知府的顶戴,借给田文静,田文静也确实雷厉风行,把忽悠老百姓的官员大力整治,多开粥场,要求筷子插进去不倒为标准。
第二件事,则是让外地的灾民进入,但是粮食不够怎么办?这也好办,提前给一些大富商和官员扣帽子,弄个乐善好施的灯笼挂在门口,不允许摘下来。大门一开,灾民都涌进这些人家了。
第三件事,则是逼着官员盐商们捐款,通过一封信要挟,最终拿下二百万两的银子。
而正是这几件事,触犯到了一些人的利益,于是举报信就这样到达了京城皇帝手里。
那么断案的时候到了,朝廷大员佟国维和张廷玉也是发表了意见,总体思想是支持四阿哥和十三阿哥。皇帝又看向了太子,太子说说什么意见?
这还用想吗?肯定得支持四阿哥啊,不然他们是去干啥去了?旅游吗?只不过让这些贪官把吃到嘴里的肉吐出来一些而已,即使手段有点另类,但是大局和立场完全正确!
“儿臣以为,四弟的才具是有的,办事也肯尽心尽力,这次筹到了款,也购到了粮,也算是解了朝廷的一次燃眉之急,功不可没。”
太子如果把话说到这里打住,皇帝也自然明白,毕竟太子的每一次发言都决定了太子以后能不能顺利接位的大事,如果太子这点觉悟都没有,也就难以继承大统!
可偏偏这个太子不知道脑子是不是搭错了弦,紧接着就是一个“但是”!
“皇阿玛经常开导儿臣们,要以德为本,以仁导行,激烈激诈的手段,并非立身之本,治国之道,要说在这方面,四弟是欠缺了点。”
但凡大人物说话,只要出现“但是”两个字,那么前面他说的就不用记了,这后面的话才是他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从太子自身的角度考虑他这样说是有私心的,毕竟自己是太子,四阿哥不可以成为完美的人,可是又没有什么可说的,于是搬出了“德”和“仁”说事。
可是太子站错了立场,他所谓的“德”和“仁”是指那些贪官污吏,要求四阿哥对那些官员“德”和“仁”,而皇帝想听的“德”和“仁”是百姓。从百姓的角度考虑,四阿哥这样做,反而是大“德”大“仁”的表现!
皇帝不傻,太子的话,他并不满意,而且当时还有几名大臣在场,镜头中每位大臣的神情也非常值得推敲。
可是皇帝毕竟是皇帝,眼看气氛变得尴尬,而他心里又已经有了底,于是岔开话题,提到了沙琪玛:
“啊,天津桂顺斋啊,进上来的沙琪玛,用的是真狗奶子加蜂蜜,御膳房的做法不一样,李德全,给大人们各上一份尝尝。”
可见皇帝还是非常给太子留情面的,毕竟不能在大臣面前点破。
其实皇帝做到这里还没有完的。
后面的一个剧情是四阿哥的儿子生病了,太医过来,四福晋问是不是太子派来的,来人说太子不见人,是皇帝派来的太医。
一直到孩子生病好了,太子也没有去看过,而八爷九爷十爷十四爷都过去看了,并且守了一夜!
皇帝问起这件事时,太子哑口无言,康熙皇帝也无奈的说:
“你这当兄长的,该多关心着点才是啊!”
言语中,满满的无奈啊……
说到底,这整件事就是为太子被废做铺垫的,足可见康熙大帝的心思缜密、运筹帷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