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飘进唐诗里的大雪,让你在寒冬做最温暖的人
大雪,是立冬后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所谓“大雪”,从字面上也很好理解:继“小雪”节气之后,天气更加寒冷,雪也越来越大、越积越多。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对雪景情有独钟,在大雪飘落里、在雪后初晴中,都留下了经久不衰的咏叹。在《给孩子的节气古诗词》(化学工业出版社)一书中,作家杨金志精选三百余首诗词,让其与二十四节气一一契合,并对每首诗词都进行了别开生面的解读。比如大雪时节,洁白淡雅的雪就有着很强的文学意韵。现在不妨一起感受雪日里的诗情画意。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董大:董庭兰,当时有名的音乐家;曛(xūn):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这首诗作于唐天宝六年。后来的著名边塞诗人高适,当时还没出人头地,要钱没钱,要地位没地位,要名气也没名气。为了生计与功名,虽是大雪天,也要四处奔走。董大本是皇帝宠臣房琯的门客,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不过,因为牵连一桩官司,房琯和董大都失势离京。那年冬天,在河南雎阳,小客店的昏黄油灯下,高适和董大相遇,共饮两杯乡村浊酒。高适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董大你名满天下,一定会走出这人生的低谷!”董大读了高适的诗,也由衷地说:“高适你才高八斗,不是一个俗人,一定会大有前途!”此次萍水相逢,马上就要各奔东西。虽是大雪纷飞、黄云蔽日,但有了这两句互相鼓励的话,有了这两杯下肚的土酒,两人的心中都是暖暖的。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万径:指千万条路;蓑(suō)笠(lì):蓑衣和斗笠。
在这里,柳宗元钓的不是鱼,是寂寞。他要的就是这种孤独、孤傲的感觉。鸟儿在天空飞过,没有留下痕迹;人们在路上走过,大雪掩盖了足迹。一个孤寂的冬天,独自一人去江上钓鱼。雪下得正紧,小船、蓑衣、斗笠全都白了。柳宗元在南方的永州、柳州待过,这就是南方的冬天:江水没有结冰,寒冷却是刺骨的。冬天的江水,就像一块缓缓流淌的青玉,你几乎看不到水的波纹。但是它确实在流动。雪花飘落在水中,慢慢溶解,无形无影;飘落在船帮和船板上,慢慢显出六角形的棱角,变成露珠一样清莹的小水珠。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逢:遇上;宿:投宿,借宿;芙蓉山:位于今湖南境内;日暮:傍晚的时候;苍山:青山。
北风萧萧,白雪飘飘,天地间只有一个人在行走。一路上白雪皑皑,深一脚浅一脚,不知不觉走了小半天。太阳挂西山,青山转苍茫。大雪时节,芙蓉山上无芙蓉。渐渐地,看见了老朋友家的屋顶,远远传来犬吠。 “吱呀”一声,推开柴门。“哎哟,你来啦!快进来烤烤火,酒都备好了!”老朋友笑眯眯地迎上来。跟着主人的节奏,大黄犬的态度变得异常友善,欢乐地摇着尾巴。慢慢地斟酌,悠悠地喝酒。窗外雪花簌簌地飘落。喝到半醉半醒,聊到天地玄黄。不知不觉,天微微亮。
◆《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刘十九:白居易的朋友;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醅(pēi):酿造;雪:下雪,这里作动词用;无: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吗”。
大雪时令的一天,看看天晚,又要下雪的样子。白居易写了一张便条,差小书童送到刘府去。小童轻车熟路跑到刘府。刘十九接过条子,拆开一看,捻须颔首。不一会儿,老刘登门,比预计的时间还早。白居易说:“今年刚酿的新酒,还飘着沫沫哩,一起喝两杯。”说话间,妻儿童仆们已经忙了起来,切姜丝、温酒。红泥小火炉,木炭烧得很旺,冬天必须吃铜涮锅。在这寒冷的冬夜,在这大雪纷纷扬扬降落的冬夜,有什么比一二个知己围炉夜话、举杯小酌更惬意呢?
◆《雪》
唐/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大雪纷飞,富贵人家的公子小姐、衣食无忧的文人墨客,他们一般只看到雪花六出、碎玉琼花,正好诗兴大发、围炉夜话。一般的平头老百姓,心理却很微妙:瑞雪兆丰年,固然不错,明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但是,这雪要是下过了头,眼前的寒冬怎么熬?还真是费思量!“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长安是一座大城,什么样的城市是有温度的城市?一个基本的标准是:人们有房子住、有饱饭吃、有衣服穿、有炭火烤。纷纷扬扬的大雪呀,请你适可而止。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武判官:姓武的一位判官;珠帘:用珍珠装饰的帘子;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狐裘(qiú):狐皮袍子;锦衾(qīn):锦缎做的被子;角弓:两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都(dū)护:镇守边镇的长官。
轮台在今新疆乌鲁木齐附近,位于天山北麓,唐朝时此地属于北庭都护府。“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当时,岑参来到此地担任节度使的判官。他接替的前任,就是这首诗的赠别对象武判官。岑判官刚到西域,看到的一切都是新鲜的。最令他惊诧的是,这里农历八月就开始下雪;到了仲冬时节,雪已经下了好几个月,已经是“雪满天山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风不是真的春风,是卷着暴雪的“白毛风”;梨花也不是真的梨花,是树木上层层堆积的白雪。“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武判官你一路走好;到了长安城,给俺家人带个平安!
◆《和张仆射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仆射(yè):古代官职名;将(jiāng):率领。
跟岑参一样,卢纶也是边塞诗人,也曾在军中当过“判官”。这一首《塞下曲》,讲的是隆冬时节的边塞。整首诗看上去很有韧劲、有嚼头,就像一位武艺高强的军士弯大弓、搭长箭,引而不发,浑身肌肉饱满而紧绷。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我们的骑兵先锋直捣敌军老巢,杀得他们丢盔弃甲;敌军统帅慌忙翻身上马,抱着马脖子鼠窜。“追!”骑兵队伍紧追不舍,大刀雪亮,羽箭“嗖嗖”地往前飞。马踏飞雪,雪泥满身,浑然不觉——追着追着,怎么突然有一种围猎打兔子的感觉呢?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祁连山的雪山融水,滋养了几块绿洲,形成若干相对孤立的军事要塞。它们沿着山脚呈一线排开,一直延伸到玉门关。这一条细长的地带,叫“河西走廊”,战略位置相当紧要。玉门关再向西,就进入广大的西域,那里有楼兰古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很多人读到这一句,以为是仗打多了、军功卓著,上级就奖赏“黄金甲”穿。其实,这句的意思是战士们整天摸爬滚打,身上的铠甲都磨出洞来啦!
◆《陇西行》
唐/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陇西行:乐府古题;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
《陇西行》里提到的“陇西”“酒泉”,都在河西走廊沿线。戍守边疆,没有田园牧歌式的浪漫,只有十万火急的紧张态势。此时,“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这么大的雪,狼烟都没法点燃。怎么办?都护大人起草了一份“鸡毛信”,必须送到数百里外的援军统帅手上。全部的希望,都在这快马通信兵的身上。“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哒哒马蹄声,自带节奏感,这通信兵一看就是忙而不乱、训练有素。援军统帅接信后,抬眼看看天,大雪纷纷扬扬,天地一片混沌。救不救?不要说下雪,下刀子也得救!备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