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如厕历史与文化

先秦史暨毛氏文化

观中外时事写吉光片羽窥见

研古今历史发一鳞半爪见解

中国的如厕历史与文化
文/毛天哲

序    言

厕所乃是人生必做之事,而且是常做之事,所以就免不了对厕所另眼看待。这样说来,如果在厕所上不动动笔墨,真令人过意不去。

但是自古以来,厕所在国人眼里好像就应该是个污秽不堪的地方,很少有人提及。就如现在的电影导演和剧本作家,尽可以把"男女授受不亲"的老祖宗大胆地拉到床上来"戏弄"来"戏弄"去,但古代中国人的厕所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的。

无它,讳饰而已。

其实,中国文化的历史典籍中,有关厕所的"笔墨"还是不少的。宋人欧阳修称自己读书构思,是在“三上”:“枕上、马上、厕上”才有所悟。想来醉翁先生不少锦词丽句,名文佳篇都是诞生于“厕上”。

欧阳修 枕上厕上马上

大家都知道“洛阳纸贵”的典故,但对左思穷十年之功写出《三都赋》的状况我想未必一定清楚。据《晋书·左思传》称:“(左思)构思十年,门庭藩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这里提到的“藩溷”就是厕所。左思在写《三都赋》时,门、庭及厕所等地方都放上纸笔,一有所得便写下来。可见厕所和文化人是挺有缘分的。

有个大学教授说大凡书可分为两类:桌上读的和厕上读的。他还说能够被带进厕所读的,一定是好书,最少是受读者欢迎的书。看来作家不要牛皮哄哄的,要看一看读者是否赐你挟书如厕的礼遇。这话听起来还是挺有道理的。

近日比较注意古人对厕所的描述,发现古人并不忌讳谈论厕所的事儿。在早期的佛教诸律中,就记载了释迦牟尼指导众比丘使用厕筹的事情。厕筹又称厕简,简单的说,就是大便后用来拭秽的木条或竹条。这种厕筹上个世纪还在中国和日本的部分地区使用。

如毗尼母经卷第六:尔时世尊在王舍城,有一比丘,婆罗门种姓。净多污,上厕时以筹草刮下道,刮不已便伤破之,破已颜色不悦。诸比丘问言:"汝何以颜色憔悴为何患苦"?即答言:"我上厕时恶此不净,用筹重刮即自伤体,是故不乐"。

针对这种情况,释迦牟尼佛说:"起止已竟,用筹净刮令净。若无筹不得壁上拭令净,不得厕板梁栿上拭令净,不得用石,不得用青草,土块软木皮软叶奇木皆不得用;所应用者,木竹苇作筹。度量法,极长者一磔,短者四指。已用者不得振令污净者,不得着净筹中。是名上厕用厕筹法。"

中国古代“厕”字是由厕所的样式造的象形

看了这些资料,不禁有些哑然。诚如释迦牟尼者也对弟子如厕后如何拭秽如此谆谆善导,我等何必冒充风雅,讳言“如厕”这档人人必做事呢。

何况我们的古代思想家老子更有惊人之语。老子曾言:道乃“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弟子问:在哪呢?老子答曰:“道在便溺之处”。这“便溺之处”,其实就是厕所!

既然伟大的老子指明“道在便溺之处”,那么考究一下厕所文化,理所当然,事所必至,试做“厕所”文化考。

厕所的起源

厕所的起源,按理是不需要考据的,我想这人类从动物中一分离出来,便开始择地而“出口”,这所择的一块地,便叫做厕所,应该是无可非议的。

感谢我们的考古学家,中国厕所的起源还是被他们找到了。最早是在5000年前在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的遗址里发现的。考古发现当时的厕所只是一个土坑。可见,我们的“厕所文明”已经有5000年左右的历史了。

5000年前的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遗址

从西周到春秋,厕所多与猪圈并排,而且一旦“某个坑”被“放弃”,就会让一个奴隶去填坑。于是厕所是“脏”的这个观点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史载在殷商时期,西周之前,汉民族就有“尚洁”之风,当时这股风气深入到社会生活之中,谁不重视卫生都是要受到嘲笑和讽刺的。

即使是在战争频仍的春秋战国年代,身处围成铁桶一般的孤城的守城军民也不忘记厕所卫生。据《墨子》载,在城头上要“五十步一厕”,周遭以垣墙围之,“垣高八尺”,守城军民不分男女都必须到公厕便溺。城下则“三十步为之圜,高丈,为民溷,垣高十二尺以上”。

到了三国的诸葛亮时,更是“所至营垒并灶圊溷藩篱障寨,皆应绳墨”。这些大概是现代公厕的雏形。

中国的旧俗中还有一整套对厕所的卫生管理方法。据载早在汉代,中国就有了公共厕所,那时叫作“都厕”,到了唐代后,就更多见了。当年的马可.波罗曾对中国的卫生设施叹为观止。在宋代,奢华的杭州城里就出现了专业的清除粪便人员,他们沿街过市,专门上门收粪。

敦煌壁画中关于蹲厕的描绘

在官制上,唐代有了专司厕所的宫廷官员“右校署令和丞”等。明朝皇宫中专门负责后勤的机构,名叫"四司"。

据《明史》志第五十职官三记载:"惜薪司掌所用薪炭之事;钟鼓司掌管出朝钟鼓,及内乐、传奇、过锦、打稻诸杂戏;宝钞司掌造粗细草纸;混堂司掌沐浴之事"。其中宝钞司就是管手纸的部门了。这些记载,都表明中国曾有过辉煌的“厕所文明”。

就“便溺之处”而言,神州华夏的厕所,远比西方国家的卫生间包含的历史和文化的内涵要深刻得多!只是到了近代,中国的厕所文明才远远地落在了欧洲的后面,这个和当时清代帝国的衰败是一致的。

名称的演变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许多人总爱拿“经、史、子、集”说事。其实大可不必,只要把厕所的别称一一道出,足令老外们高山仰止了!厕所被认为是不雅之地,上厕所被认为是不雅之事,于是这地和事就有了讳饰。厕所,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称谓。

前面已经提到过“藩溷”,这个是厕所非常文言的说辞。古人也不是常用,现代的人对此更是很陌生的了。

“厕”大概是古人通俗的用法,因为古人称上厕所为“如厕”。这在《史记》就直言不讳的写着的。刘邦去厕所,(当然是借口,本意是借此机会如何逃离鸿门宴)司马迁记道:“沛公起如厕”(见《史记》)。

而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则改用了另外一个说法。孙权去那个地方,他记道:“权起更衣”(见《资治通鉴》)。其实就是上厕所,但文人不喜欢直接说道,就用了“更衣”来讳饰。若有外国人读到这类地方,还是挺为难他们的。一般人总会不假思索地译成“换衣服”呢。

厕所猪圈相连

事实是宋司马光以后,这不雅给以越来越多的雅称。明朝便有“出恭”一说,字面上看,这“出恭”是“恭恭敬敬地走出来”的意思,仅就这字面看,和那“不雅”之实岂止“风马牛不相及”,简直是“反其意而用之”了。一个不雅,一个雅极,“出恭”,彬彬有礼的绅士风度,这又是一个能吓唬一些三脚猫的外国汉学家的例子。

这些都是文化人的说辞,普罗百姓才不管这套,直接就把它叫做茅坑或茅厕的。城里人稍稍文雅,多叫它厕所或卫生间,也有叫洗手间的。

我有个朋友的家乡人喜欢把厕所称为“茅楼”。他向我吹嘘他家乡所在镇的繁荣,说他们镇上有“七十一条街,七十二座楼”,我茫然间有点羡慕他家乡的繁华。他的老乡却亮出了老底,说“其实一条街,其实二座楼。”他接着说,这二座楼,一座是男茅楼,一座是女茅楼。令我笑倒。

我记得读小学时候,我们把厕所称为“伦敦”,也就是“轮流蹲”的意思,指代厕所也是挺形象的。在中学,同学则把厕所称为“黄金书屋”。“黄金书屋”者,“黄金输屋”也。另外还有一些称谓,比如一号;大号、小号,WC等等。

只要你能想象,就能找出不少的名词来代替厕所的称谓。有些旅游景点把厕所称为“唱歌的地方”,不知道有什么渊源?还有的女生们称呼厕所的说辞更是令人不解,她们总会悄悄的相互问道:“可爱的地方去不去?”

厕所的代称多,上厕所这一行为的别称也不少。上厕所,小孩儿愿意叫“大便”、“小便”、“拉屎”、“撒尿”。过去有人叫“上一号”、“上大号或上小号”。文雅一点的大人称为“方便一下”或“洗洗手”。

旧时的称谓中,“如厕”现在是没有人叫了,也有少量叫“出恭”的。旧时的称谓中流传下来的用得比较广泛的大概就是这个“解手”了,大小便叫做“解手”,在历史上是有据可考的。

明朝朱棣皇帝即位后,实行移民垦田来发展农业。朝廷下令山西农民迁往河北、山东等地。为了防止农民在途中逃走,官兵们把他们反绑起来,用长绳串在一起。路上有人需大小便,就得喊官兵把捆着的双手解开,使之能“方便”,因此,“解手”一词就有了大小便的意思。

马桶的发明

中国有这样一个有趣的谜语:小胖子戴个扁帽子,你想揭他的盖子,他就脱你的裤子。这便是过去家家户户如厕使用的马桶。《辞源》中对其解释为“木制的马桶”。中国古代民间使用的马桶是一种带盖的圆形木桶,用桐油或上好的防水朱漆加以涂抹。

大家不要以为“马桶”这个词是个舶来品,实际上马桶是地地道道,本乡本土的中国制造。要说马桶的历史,这得从汉朝说起。《西京杂记》上说,汉朝宫廷用玉制成“虎子”,由皇帝的侍从人员拿着,以备皇上随时方便。这种“虎子”,就是后人称作便器、便壶的专门用具,这也是马桶的前身。

马桶

据说这种“虎子”是受高祖刘邦以儒生之冠当溺器而受到启发才发明出来的。关于“虎子”的发明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据说也与皇帝有关。

相传西汉时“飞将军”李广射死卧虎,让人铸成虎形的铜质溺具,把小便解在里面,表示对猛虎的蔑视,这就是“虎子“得名的由来。可是到了唐朝皇帝坐龙庭时,只因他们家先人中有叫“李虎”的,便将这大不敬的名词改为“兽子”或“马子”,再往后俗称“马桶”和“尿盆”。

关于马桶还有一个笑话。宋太祖赵匡胤平定四川,将后蜀皇宫里的器物全运回汴京,发现其中有一个镶满玛瑙翡翠的盆子,欢喜得不得了,差点儿用来盛酒喝。稍后把蜀主盂昶的宠妃花蕊夫人召来献身,花蕊夫人一见这玩意儿被大宋天子供在几案上,忙说这是我老公的尿盆啊!惊得赵匡胤怪叫:“使用这种尿盆,哪有不亡国的道理?”马上将这宝贝击碎。

西汉褐漆虎子

到了清朝,宫廷马桶的制做更加讲究,多用银或锡制成,四面是木架坐凳式,桶内盛有香碳灰.以便掩盖“天子”的排泄物,其豪侈虽不及孟昶,但舒适和卫生水平则提高多了。

袁大总统也对中国传统式的马桶偏爱有加,其任时所住的居仁堂内安装有抽水马桶.可是他嫌“那个味儿不好”,坚持使用定做的木制马桶。

中国式马桶虽然经历了千余年的使用和演变,其外形却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基本上还是保持着盆形和桶形的外观,也许是考虑使用上的方便罢。这种单一式的马桶使用时间之久也创下了记录,以至现如今在江淮一带、苏沪杭地区仍有使用,数目应以百万计。

在中国南方农村,每户人家都必备两件东西,一是水桶,二是马桶。水桶没有歧义,为什么叫马桶不得而知。我曾引经数典地考证过,没有找到答案,用心想想,可能是“方便”的姿势和骑马的姿势相似而得名吧。

马桶,说起来是个移动厕所,只供家人用,用起来方便,也比较卫生。家里的水桶坏了,可以找邻居借,可马桶没人肯出借。走亲访友,来了情况,的确很难为情。而且马桶一般供家里的小孩和女眷们使用,外厕自然是男人们的去处了。这一里一外、一近一远也足能体现人们对妇女儿童的人文关怀了。

最早的带阀门的水冲马桶据说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1533—1603)的廷臣约翰·哈林顿爵士为她设计的。但是这种方便的设施并没有很快的普及开来。法国国王路易十四(1638—1715)曾在凡尔赛宫中装了一个这样的“英国式”便器。

在很长的时间中抽水马桶是一种奢侈品,而没有抽水马桶,厕所就很难完全进入房屋内部。美国和加拿大早期住宅的厕所,或独立在户外,像个警亭,或靠在房屋后墙上,厕所进屋是厕所史上的一件大事。

英国贵族约翰·哈灵顿发明抽水马桶。这项发明,被一些西方学者列为以往一千年中最重要的几十项发明之一。然而,如果让中国学者来开列同一时期的重要发明,即使列到100项,也绝不会将抽水马桶算一项。

其实在我看来中国式马桶就是座移动的厕所,这项发明真可以算得上是人类生活文明中的经典之作,不亚于电灯的发明。外国的抽水马桶只是在中国人的发明之上作了些改进而已。

中国式马桶的发明解决了国人的"内急"问题,使得人们不至于出现在寒冬腊月天在室外如厕挨冻的情形。我翻阅古籍,发现处理"内急"最有手腕的还要数《金瓶梅》一书中大家熟悉的那对儿狗男女。

在一个北风呼号的冬夜,西门庆赤身睡在刚过门的潘金莲的怀里。五更天西门庆起夜,欲小解"内急",潘金莲于心不忍,生怕"天"一般的"大大"着凉。她的办法是不让西门庆下床,而是要拿西门庆的"内急"当茶饮!西门庆则顺水推舟,居然也就真的懒于床上,对着潘金莲的嘴巴行小解之便了...

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作何感想?但是有个读书人恰恰在段文字间精彩地"批注"了一番,大意是:潘金莲"一口一口地饮"还可以理解,难为的倒是,西门庆竟还可以"一口一口地尿"呢!这一口一口地"尿",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啊!

女人的心思真TMD匪夷所思!我现在才明白点港台人称呼女人为“马子”以及我们国人齐呼“淫贱”的女人为“公共厕所”的典故了,大约都是来源于此吧?!

“倒老爷”及“粪大王”

既然发明了伟大的中国式马桶,就产生了一个如何解决马桶内物事的问题。无非是一个“倒马桶”和“刷洗马桶”的事情。

在江南的小镇里,一般居民都是自己找个野外的大粪缸,往里一倒,将马桶在河道或者水塘里刷洗刷洗就完事了。

但在中小城市就没有这么简单了,手里拎着个马桶,跑老远的路找个公厕将它倒掉,恐怕搁到谁身上都不是件风雅的事情。

既然有人用马桶,就得有人收拾秽物,于是便诞生了一伙粪头军,粪头军产生的年代已不可考。但据典籍记载,唐宋时期,就出现了专门经营“粪业”的人,以替家清扫厕所为主,操持粪业的人,往往大发其财。

“倒老爷”及“粪大王”

宋都东京城内就已经有专门的清洁工人了。《梦梁录》巷十三:“杭城户口繁夥,街巷小民之家,多无坑厕,只用马桶,每日自有出粪人去,谓之‘倾脚头’,各有主顾,不敢侵夺,粪主必与之争,甚者经府大讼,胜而后已。”

《杭州坊巷录》中的马子弄实为马子铺集市,通俗点的说法就是马桶集市。民国时期,断河头为粪船麋集之地,当时杭城有三家“金汁行”(粪行),垄断粪汁,断河头亦有一家。

人粪的肥力较畜粪为优,人少田多,人粪的数量只嫌不够,所以历史上的农民都有进城收购人粪的传统,这恰好也解决了城里居民处理粪便困难的问题。城市粪肥的还乡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最成功的事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机质的良性循环,合乎生态农业和环保的要求。

早在南宋的《梦粱录·河舟》里就记载着临安(杭州)水路运输繁忙的景象,其中提到:“大小船只,往来河中,搬运斋粮柴薪,更有载垃圾粪土之船,成群搬运而去。”

又,南宋程泌《洛水集·富阳劝农》也记载:“每见衢(州)婺(金华)之人,收蓄粪壤,家家山积,市井之间,扫拾无遗。故土膏肥美,稻根耐旱,米粒精美。”

明末的《沈氏农书》是地主经营农业的经验之谈,书里提到正月份的农事安排项目之一便是去苏州、杭州买粪。“运田地法”里又提到“四月十月农忙之时,粪多价贱,当并工多买。其人粪必往杭州。……小满边蚕事忙迫之日,只在近镇买坐坑粪,上午去买,下午即浇更好。”说明人粪的利用不是过剩,而是供不应求。肥料不足也是传统农业单产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农家的作物品种一般以不耐肥的为多。

粪便处理是个系统问题

粪夫的正名叫“清洁夫”,绰号叫“倒老爷”。他们大多原来的农民,因为农村经济破产,或为灾荒所迫,跑到城市里来做这个行当。当年上海粪夫有4000人左右。他们按照出身的地区,分成几帮:苏北帮人数最多,占十分之七,又分高(邮)宝(应)帮、扬(州)泰(兴)帮、通(州)海(门)帮和盐(城)阜(宁)帮等;苏州帮约占十分之二;江南帮主要是常州、江阴一带的农民,约占十分之一。

19世纪上海刚刚开埠时,市面还没有繁荣起来,人口少,土地多,所以粪便出路并不成问题。浦东、吴淞一带近郊的农民用小船把粪便运回去肥田。到了20世纪30年代,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当局均感到了粪便问题的严重性,于是置办粪车,出钱雇工来做清粪工作。接着,南市、虹口等地区也照样实行了。

有些商人见到有利可图,就定制粪车,出租给粪夫去倒粪,由此出现了一批粪车主,他们争着抢地盘,竞争剧烈。也有的粪夫私自将粪卖给农民。租界当局和国民党市政府卫生局为了便于管理,用承包的办法来清运粪便。有的粪车主就走门路,向租界当局和国民党市政府卫生局分别承包粪便的收集、粪码头的设施、粪便的买卖,从而发了大财,成为“粪大王”。

其中,历史最久、势力最大的“粪大王”要算马鸿记,他是法租界最早的承包人。他手下的粪车最多时有600辆。后来在虹口、闸北、法华镇地区产生另一个“粪大王”,名叫王荣康,拥有500多辆粪车。“粪大王”的财源主要靠出租粪车和出租粪码头。当年上海有粪车1900辆,马、王两家就占了一半左右。

粪码头出租给包粪人使用。当年上海有粪码头22个,有10个在苏州河沿岸,其余分布在曹家渡、南市、打浦桥、石灰港、十六铺等地。粪码头的建筑很简单,水门汀的石驳岸,靠河边有一个洞,下置一铁管,弯向水面上,粪船靠岸边来“接货”。每天早晨,一辆辆粪车分别到各粪码头去“卸货”。粪码头上粪水横流,臭气熏天,四周居民深受其害。

粪夫全靠住户的倒马桶费来维持生活。倒马桶是一种累活、脏活,一辆粪车满载有400斤重,各人争得的地段有大有小,所倒的马桶有多有少,其收入也就有多有少。

粪夫倒马桶的地段分得很清楚,每条马路每条弄堂都有固定的粪夫管,不容他人染指。如果“同行”要想多倒一家的马桶,相互间就会打得头破血流。

地方上的地痞、流氓、恶霸看到这个三百六十行外的行业大有油水,于是施展“地头蛇”的威势,分别控制每个地段,粪夫必须向他“孝敬”。如果不识相,他就打翻粪车,把粪夫的头揿在粪便里。粪夫们没有办法,只好向他们的“老头子”去“登记”、“完捐”,请求“保护”。

粪夫每日在天蒙蒙亮就拖着粪车挨家逐户去倒马桶,当各业职工上工的时候,粪夫们已经回家又人梦乡了。粪夫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大都没有文化,有了钱就泡茶馆、酗酒、赌博,没有正当的休闲,一年到头生活在没有阳光的角落里。

新中国成立后,粪夫正式成为自食其力的工人阶级,并入环卫部门,改称为“清洁工”,成了美化城市的绿色使者,同时也造就出了时传祥这样的全国劳动模范。


公厕和私人秽所

抽水马桶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西方在此以前,不说抽水马桶,就是简单的公共厕所也少有。据说18世纪前的巴黎,因为没有公厕,人们在街上可以随地小便,街上的行人,没准冷不防被楼上的主妇向街上倾倒粪便,浇了一身。

亚洲的印度至今还以随地“方便”为平常,公厕极少,火车站因随地大小便频繁,充滿臭气,是外来旅客候车时最难忍的时候。

为什么公厕在工业革命前的欧洲那么少?现代如印度仍然很少公厕?主要的原因是人粪尿被视为污秽讨厌,没有利用价值有很大的关系。全世界视粪尿为有用、并专门加以收集、保存、加工,用作肥料的,恐怕只有中国,所以论厕所和公厕,当以中国的历史最悠久,也最发达。

中国人过去是很注意不随地小便,公共厕所也很多。但这些都俱往矣,中国从19世纪国势衰落以后,民不聊生,国民的公共卫生习惯和公厕卫生也随着走向滑坡倒退。

中国古代的道路每隔一定距离,必有公厕,称“官厕”,后来由城市商人建造的称“商厕”。官厕和商厕都是公用的厕所。

古代的厕所因没有冲洗条件,保持卫生的办法是在前人使用后,复上一层土,然后再使用,既可以掩埋臭气,又可以防止虫蝇类聚集。民间的厕所叫“茅房”,大多公私两用,通常茅房的墙壁上方必空出一大段,以利空氣流通,排除臭气。不论官厕、商厕和茅房,定期出清,便是良好的粪肥。

粪的繁体字“糞”,俗称“米田共”,上面的“米”原作“矢”,即口语的大便,中间的“田”原本是畚箕的象形,下边的“共”原本是双手,意指手持畚箕把矢扫进箕內,然后倒掉。倒在田里便称为“粪田”,也即后来的施肥。

肥的本义按《说文》的解释是“多肉也。”,粪田使土壤肥力提高了,肥力是抽象的概念,于是用多肉之肥给予形容,然后才有了施肥这个名词。人粪施到田里,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乃是氮磷钾俱全的良好有机肥料,所以“粪壤”也是土壤肥美的称谓。如不还给农田,随便倾倒,反而成了环境的污染物。

《李卫公兵法》中详细介绍了唐代军队扎营的全过程,其中涉及到厕所的建造。有意思的是兵法中对于军营卫生也非常重视,每个营区要挖一个公共厕所,不厌其烦的强调厕所挖的位置非常重要,要离水源和贮藏粮食的地方远远的,要离营房有一定的距离,但不能太远,以免上厕所的官兵不能及时归队,当然也不能太近。诸葛亮也提及“所至营垒并灶圊溷藩篱障寨,皆应绳墨”。可见,中国古代对公众聚集之地营造公厕的重要性非常的重视。

在中国的古代,虽然也重视公厕的建造,但当时人口稀少,商业活动也不是很多,公厕建造也不是很多的,大多数还是在私人秽所中解决的。汉、唐时期,大街就很少有公厕。

西晋超级富翁石崇家的厕所

据冯梦龙《笑史》中说,唐代一位丞相骑马走在路上,突然感到内急,他急忙就近跑到著名艺人穆刁俊家。刚要钻进厕所,迎面撞见主人,只好道歉。主人随机应变说:“您以后内急再请光临”。

古代农家的茅房称“溷”,圂是猪厩,人的茅坑筑在猪厩上面,人猪粪同供肥料,故名溷,溷和混同音同义。溷也通厕。官僚大户人家则雅称“溷轩”,轩是侧房,有些豪宅的溷轩竟也大如正室。

据《世说新语》记载,王敦与武帝司马炎之女舞阳公主成亲,一日去厕所,见厕内有一装饰华丽的漆箱,打开一看,里面装有干枣。王敦不由感叹:到底是帝王之家,连解手都有果子吃。于是,他将箱中的枣子一扫而光。未曾想,此事却让手下婢女讥笑一番。原来魏晋时期的富贵人家,不仅厕所十分豪奢,而且上厕所也十分讲究。厕内所置干枣,不是食用,而是用来塞鼻,防止异味。王敦不明此理,结果丢了身份,遭人耻笑。

西晋时期,贪官石崇生活奢糜。有一次,大臣刘实到他家拜访。期间,刘实上厕所,见室内“有绛纱大床,茵蓐甚丽,两婢持香囊”,吓了一跳,以为误入石崇内室,急欲退出。谁知石崇答道,此乃厕所耳!刘实叹曰:穷人家哪有如此厕所!其实刘实哪里知道,石崇本人上厕所排场更大,“常有十余婢侍列,皆丽服藻饰,置甲煎粉、沈香之属,无不毕备。又与新衣着令出,客多羞不能如厕。”(《世说新语·汰侈第三十)。

石崇家的厕所就是现在也可以申请登入吉尼斯纪录,没有人能再打破它。或者也可评为五星级厕所?不过,这只是上层阶级的奢华厕所的情况,没有代表性。但可以说明,只要条件许可,中国人对厕所卫生的要求也是很讲究的。

最古老茅厕 700年前厕所粪便还在

明末清初又一个叫做穆太公的人。有一天进城,发现城里的道路两旁有“粪坑”,且是收费的。老先生进去痛快了一把之后,并没有一走了之,他立在这简易厕所外面呆了半天,发现来解手的人不少。于是,他凭借自己特有的商业敏感度,确立了自己后半生的饭碗——“倒强似作别样生意!”

回到家之后,穆老先生请工匠“把门前三间屋掘成三个大坑,每一个坑都砌起小墙隔断,墙上又粉起来,忙到城中亲戚人家,讨了无数诗画斗方贴在这粪屋壁上”,并请一个读书人给厕所题写了个别致的名字:“齿爵堂”。为了吸引客流,又求教书先生写了百十张“报条”四方张贴,上面写着:“穆家喷香新坑,远近君子下顾,本宅愿贴草纸”

这一手很是有吸引力,农家人用惯了稻草瓦片,如今有现成的草纸用,加上厕所环境实在优雅,“壁上花花绿绿,最惹人看,登一次新坑,就如看一次景致”,吸引得女子也来上粪坑,穆太公便又盖起了一间女厕所。

值得说明的,穆太公的厕所是免费的。那他老人家费这么大劲儿,如何体现经济利益呢?原来,早在城里上厕所的时候,他便已经领悟到,在乡下,厕所收费是行不通的。但是,粪便是可以出售的。他便把粪便收集起来,卖到种田的庄户人家,或者以人家的柴米油来置换。一劳永逸,久而久之,便获得了不小的收益。真的是“强似作别样生意!”(据明末清初无名氏《掘新坑悭鬼成财主》)

类似公厕收费的记载还有很多,《清类钞》中说:某书生考试不中,为了谋生自己建了一座收费公厕。他在厕所上贴了一副对联:“但愿你来我往,最恨屎少屁多”。门上一扁额,大概是收费厕所的标志吧?!

但当时收费公厕并不能为人们所接受,人们还是随地便溺,或便于马桶之中,倾倒于街旁,满街狼籍臭气逼人。相比之下,穆太公的免费公厕既不失生财有道,也能为人们所接受,值得现在的城市管理者借鉴和思考。

“干屎橛”·“厕筹”·手纸

庄子说“道在屎溺”,云门说佛是“干屎橛”,皆语妙天下,但是世人能顿悟者少之又少。

《庄子》书中提到,东郭子问庄爷:道在哪里。庄爷答曰:在天上、在地下、在日月星辰,最后被问得不耐烦了,曰:道在屎溺。庄爷意为,并没有一个超越性的道在,道在万物之中。

《景德传灯录·临济义玄禅师》载,临济上堂云:"赤肉团上有一位无位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前出入,未证据者看看。”时有僧出问:“如何是无位真人?”,玄便打,道:“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

又,《五灯会元》:僧问云门文偃:“如何是佛?”,文偃答:“干屎橛”;又如:僧问归省:“如何是清净法身?”答:“厕坑头筹子”。

印度的厕所

禅宗是佛教的一大宗派,鼻祖就是灵山会上“拈花微笑”,得如来“正法眼藏”的迦叶尊者。禅宗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见性成佛、直指人心”。因而,禅宗的教育形式便不拘一格,颇具特色。如“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禅宗认为“言语道断,心思路绝”,真正的佛法是“不可说”的。所谓“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只能靠自己去修、去证。否则,以为什么什么就是“法”,就著相了,是心外求法、身外求法,属于南辕北辙。

然而现实中,偏偏有那么一班人,把希望全放在老师身上了,以为老师有“法”,天天缠着问个没完。所以,大禅师们只好随机应变,用种种五花八门的说教,帮助弟子们打消不正确的想法和念头。

因此,便留下许多为后人津津乐道的禅门公案(典故)。其中,最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一个,就是“佛是干屎橛”。其中的干屎橛、厕头筹子(厕筹),均为古代印度、中国及日本民间便后拭秽之物。

用厕筹之法疑随佛教而传入中国。在早期的佛教诸律中,如毗尼母经卷第六就记载了释迦牟尼指导众比丘使用厕筹的事情,在前面已经提到过了。释迦牟尼佛生活于公元前六、七世纪,这些戒律则成文于他逝世之后的一百多年,所以从目前的文献资料看,印度使用厕筹的历史要比中国早得多。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最初传入的只是一些"经",而对信众的日常起居做出明确要求的"律"则是从三国开始,而中国人使用厕筹的最早纪录也自三国始,所以厕筹由印度传入说目前还是站得住脚的。但是不排除中国人在此之前就使用厕筹,只是目前没有证据而已。

近来日本考古发现了许多古代厕所,1992年在奈良县高殿町发掘藤原京遗址过程中,发现了被称为"日本最古老的厕所"遗迹,厕所遗迹出在7世纪末的藤原京右京七条一坊建筑遗址的外侧,"厕坑中出土筹木150余根"。

类似的厕筹还在福冈市发掘的大约公元720~730年间的鸿胪馆厕所遗址中发现。时间在11-12世纪的岩手县平泉町的柳之御所遗址也出土了大量厕筹,其规格"平均长24、宽0.5-0.8、厚0.5厘米"。

唐宋间,中日交往密切,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对日本影响很深,因此日本的这些考古发现对推论唐宋时期中国人的拭秽工具很有参考价值。

除了考古实物佐证外,唐宋间使用厕筹的记载也多见于史籍,宋马令《南唐书.浮屠传》:"后主与周后顶僧伽帽,披袈裟,课诵佛经,跪拜顿颡,至为瘤赘。亲削僧徒厕简,试之以颊,少有芒剌,则再加修治。"《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七记载,韩滉任镇海节度使,运送大量物资至关中,其中就有厕筹:"则资装器用已充舟中矣,下至厕筹,滉皆手笔记列,无不周备。"

唐代高僧道宣所述《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上厕法第十四记载了僧人的日常规范,其中上厕法要求僧人"常具厕筹,不得失阙",并明文规定:"不得用文字故纸"。这个记载证明了唐朝时代的僧人用厕筹拭秽,同时很有意思的是禁止用"文字故纸"拭秽。

既然禁止,那么现实生活中一定有人这样做,不然何来禁止呢?由此可见,唐宋时期,人们便后拭秽之物普遍使用厕筹,但也有少量使用粗纸的。

纸张在古代的中国还是非常珍贵的东西,敬惜字纸在中国有很久的传统。民间传说用印了字的纸拭秽要遭到报应。拭秽用纸和文字用纸严格分开,官方甚至明文禁止在可能用来拭秽的纸上印字。"

1873年3月14日《申报》刊载消息说,一女子用字纸拭秽,扔入便桶,遭雷击跪倒。同年12月3日两江总督李宗羲通令各纸坊铺:不准于草纸等项纸边加盖字号戳记,更不许将废书旧账改造还魂纸,以免秽亵"。

阿尔及利亚提姆加德的一处古罗马公共厕所

有文字可考的拭秽使用手纸的最早记载见于元朝,大概是因为元朝统治者文化落后,没有汉民族"敬惜字纸"的意识。据《元史》列传第三后妃二记载,"裕宗徽仁裕圣皇后"伯蓝也怯赤当太子妃的时候对婆婆"昭睿顺圣皇后"非常孝顺,她要在婆婆拭秽之前用自己的脸试试手纸的柔软度:"后性孝谨,善事中宫,世祖每称之为贤德媳妇。侍昭睿顺圣皇后,不离左右,至溷厕所用纸,亦以面擦,令柔软以进。"

元明清之际人们开始用手纸拭秽,这种纸大多是没有字的"粗"纸。明清之际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杀青第十三记载:"凡纸质用楮树(一名榖树)皮与桑穰、芙蓉膜等诸物者为皮纸。用竹麻者为竹纸。精者极其洁白,供书文、印文、柬、启用。粗者为火纸、包裹纸"。又记载:"此纸(火纸)十七供冥烧,十三供日用"。

由此可知,纸因其原料不同而分为"皮纸"和"竹纸",但无论何种纸都有"精"、"粗"之分,其中精者用来写字,粗者百分之七十用来做焚烧祭鬼神,百分之三十为日用品。可见当时用手纸拭秽已经是很普遍了。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有段刘姥姥拉肚子的文字:刘姥姥觉得腹内一阵乱响,忙的拉着一个小丫头,要了两张纸就解衣。众人又是笑,又忙喝他"这里使不得!"忙命一个婆子带了东北上去了。这段描写说明,在曹雪芹生活时期,无论是大观园还是乡下的人物,都已经使用手纸拭秽了。


历史有时候是臭气熏天的

有个叫理查德·扎克斯的老美,运用他丰富的语言知识,阅读了大量西方古代典籍和史料,用了一个二溜子吃完晚饭后趿着趿拉板、撮着牙花子到胡同口和大家胡侃名人隐私的口吻,写下了一本实在好玩的书——《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

这本书对于你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说,它可能是一个惊人的补充。你将看到关于艺术、犯罪、医学、宗教、政治、商业以及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全新故事。而这些有趣的故事在那些单词乏味的教科书里是找不到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扎克斯用粗俗构建了另外一个历史。用粗俗来对抗严肃,用粗俗来反正谎言,不一定很正确,却绝对有力量。

他用了另外一个独特的视点来观察历史,借用他的历史方法论来考察一下厕所文化,我们会发现历史有时候真的是臭气熏天的。

罗马 厕所

据《左传成公十年》记载晋侯“将食,张(肚胀),如厕,陷而卒”。说的是公元前581年的一天中午,晋景公姬獳品尝新麦之后觉得腹胀,便去厕所屙屎,不慎跌进粪坑而死。姬獳很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殉难于厕所的君主,由此暴露出先秦时宫厕的简陋。

这沉痛的代价使得后世对屙屎这样的事情多了几分谨慎。无独有偶,1183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欧法特召开会议,与会的公侯武士太多,地板破裂,下面是粪池,多位爵爷掉了下去,皇帝本人几乎淹死。

查阅历史,死于厕所的君主们还是挺多的,看看以下的一些相关记录:

217年4月,罗马皇帝卡拉卡拉率军征讨帕尔特人(居住在古波斯北部的游牧民族)。8日,他在行军途中下马解手。禁卫军长官指使一名手下,从背后用匕首将他刺死。

1562年11月17日,纳瓦尔(中世纪欧洲国家,位于现法国西部和西班牙东部)的国王安托万-波旁率军围攻鲁昂城。那天,他躲在工事后面小解,敌人用短筒火枪将他击毙。

1589年8月1日早上,法国国王亨利三世正在大解。一个多明我派教士求见,呈上一纸所谓的“重要情报”。坐在便椅上的亨利三世接过密信读了起来,教士趁机拔刀,刺入他的小腹。亨利三世伤重而亡。

1760年10月25日,长期便秘的英国与爱尔兰国王乔治二世在方便时用力过猛,心脏病发作而死。

1796年11月17日,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国务会议开到一半时出去解手,在厕所突发脑出血而昏迷,37个小时后驾崩。

若事关死亡,相信有的君王会选择壮怀激烈的马上,有的会选择风流或安宁的床上。至于不甚荣耀的厕上,那是命,君王们只能祈求这种小概率事件莫要发生在自己身上。

《史记.酷吏列传.郅都传》曾记载:(郅都)尝从入上林,如厕,野彘卒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去。

这个故事是说,有一天皇帝的妃子贾姬游玩上林苑,内急如厕,野猪窜入厕所,皇帝欲自己拿个兵器去救贾姬,被臣下拦阻,说:“死个妃子又会有妃子进贡,天下还少象贾姬这样的美女吗?”劝说皇帝不要自轻生命去救人。简直是拿女人的生命不当一回事情,我直怀疑这则记录的合理性。皇帝不自己去救,难道没有身边的随从出去救吗?

罗马奥斯提亚古城遗址上的公共厕所

以今人的想象,皇宫上林苑里的厕所是不会有野猪侵入的,这个故事似乎有些不合情理。《史记》记载并没有违反真实。因为在古代,猪在厕所出入其实是常见的事情。这则记录表明了古代妇女地位的卑微,还是有历史参考价值的

汉高祖刘邦位列“中国流氓史”头把交椅,他的做法实在可以配得上他的身份。他在群臣面前内急,为了节约时间开会,同时也为了不至于掉进厕所中,竟让一个文官把帽子递给他,他背过身去,把帽子倒过来,一会儿,半帽子热气腾腾的尿呈现在众人面前了。

这个流氓皇帝的后代汉武帝刘彻,更是别出心裁,在解大便时接见高级官员,这是《汉书?汲黯传》里透露出来的:“大将军(卫)青侍中,上踞厕视之。”史官并没有记录下卫青的情绪。但可以肯定的是,卫青在汉武帝的眼中是一等一的重臣,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才获得了在皇帝大便时被接见的机会

在中国,可别小瞧端马桶,上厕所这类事。端马桶楞端出了仕途,上厕所竟然悟出了为官之道。《新唐书.宋之问传》记载,唐朝张易之出身寒族,只是凭着年少貌美,伶牙利齿,擅长音律,深得女皇武则天的宠爱,终日与其淫乱。为此,宋之问、阎朝隐等小人便竭力巴结张易之,不仅为其撰诗写文,甚至为张易之端便器,以献媚邀宠,结果是加官进爵。

战国时期的李斯,一日,他去上厕所,不过,当时他可不是坐马桶,只是蹲粪坑。此坑又深又大,坑上架一块木板,李斯就蹲着大便。每每大便落坑,声响很大,把坑中偷粪吃的老鼠,吓得惊慌逃散。李斯见罢,十分可怜坑里又小又瘦的粪鼠。过后,李斯偶观米仓中偷米的老鼠,又肥又大,看见人来,不但不避,反而瞪大双眼,十分神气。李斯非常奇怪,静心细想,终于悟出其中道理。坑里的粪鼠是无“借籍”,而米仓中的仓鼠是有“借籍”。

何谓“借籍”,说白了,就是有后台。李斯长叹:“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类,在所自处耳!”既然悟道,他便决意退学,跟荀子拜拜。荀子奇怪,书念的好好的,干吗要走?李斯说,自己要周游诸侯,求功名富贵。荀子劝说,你学问还没有成就,怎么能闯社会?李斯答道,人穷到饭都没得吃,还讲什么学问道德?没有肚皮,哪来的脸皮,死活要下海。荀子一听,火了。这学生,实在操蛋,滚!别瞅李斯做学问半途而废,不过,还真傍上了秦始皇,当了大官。(《史记李斯传》)。

汉高祖刘邦之妻。吕雉为人有谋略而性残忍,在刘邦翦除异姓诸侯王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吕后生汉惠帝刘盈及鲁元公主。刘邦嫌刘盈柔弱,生前曾打算另立宠姬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为太子。由于大臣反对,吕后又多方设法为刘盈辅翼,废立太子之事未成。

刘邦死后,吕雉以惠帝年少,恐功臣不服,密谋尽诛诸将;后畏惧诸将拥有兵力,不敢下手。她毒死赵王如意,砍断戚夫人手足,挖眼熏耳,用药使之变哑,置于厕中,名曰“人彘”。

衣食住行,看似生活琐事,但往往这些小事,却能给人以最直接、最深刻的启示。生活其实就是文化的一面镜子,任何时代的社会制度、道德传统、价值观念、政治文化都可以从人们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中折射出来。

区区厕所,也竟能折射出如此深刻的历史,实在叫人啼笑皆非。看来理查德·扎克斯的论断——历史有时候真的是臭气熏天的,还是挺有道理的

毛家小子天哲写于浙江金华

2005年1月29日拟稿


后记:本文写于2005年,原题名《厕所文化考》,发表于网络。后被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旅游规划与设计》杂志(ISBN:978-7-112-18837-6)18期刊用,改篇名为《中国的如厕历史与文化》,出版时间:2015年12月。故文章篇名今从之,以便一致。

来源:騰訊空間 作者:毛天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