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学军中学校长陈萍的办公桌上,有一块“承诺牌”,写的是“聚天下英才以教之”。陈萍希望,学军中学可以培养出“有德、有识、有才”的领军人。“我们努力让学生们拥有应对未来的设计力。有了对未来的规划和设计,才会明白当下的很多选择该怎么做,才会明白努力的方向和意义在哪里。”
1
时代在发生改变,缺乏学习目标是许多孩子面临的主要问题。在陈萍看来,优质教育的深耕者,必须能回答“为什么而学习”的问题。这既要有骨子里一脉相承的东西,也要有与时俱进的说服力。“学习的态度取决于目的驱动。我们用高中3年时间,在目的驱动上做了大量工作,推动课程选择、教学改革、生涯规划,在潜移默化中告诉学生可以做什么,可以做成什么。不是决定一种职业取向,而是引领他们可以看到一个更好的自己。无论未来遇到什么,都可以从容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坚强自我、超越自我。”陈萍说。为此,学军中学构建起“三课”课程框架。所谓“三课”,即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每种课的教学侧重点不一样,但目标都是发掘孩子们学习的内生力。必修课需有益、有趣、有料。教材里原理性的东西,一定要通过现实生活来演变、丰富和提升。选修课要拓展、延伸、深化。针对一些课程教材内容少、框架散的情况,利用选修课做必修课的二次开发,让有需要的学生“吃饱”。活动课重在激发兴趣,模拟联合国和模拟政协、孔明锁大赛、生物科技节、时装设计周……每一个活动都讲究“闭环思维”,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研。
2
摘掉近视镜,戴上望远镜
陈萍认为,一个学生想成为优秀人才,成为社会领军人,必须有健康的身心体魄和深远的视野格局,而这需要在不断“去功利化”的过程中淬炼应变力和选择力。
“我们提出‘摘掉近视镜,戴上望远镜’与‘竭尽所能,为了无限可能’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态度,引导家长端正对孩子的培养预期,正确处理‘近’与‘远’的关系。孩子最重要的不是成绩的高分,而是能力的高强和品德的高贵。”陈萍认为,学校要帮助孩子们摘掉看得见的“近视镜”——增强体质、降低近视率,也要摘除看不见的“近视镜”,即只讲学习成绩不讲精神成长的功利思想。
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学习尖子生扎堆的学校,学军中学为学生提供了宽松包容的成长环境和充分的人文关怀,甚至允许孩子们进行一定程度的“试错”。推行晚自修弹性制、课堂弹性制,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不同难度的作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提出不同的考试形式,可以跨年级参加考试甚至申请免试。学校用完善的机制来保障这种弹性制的科学运行,也鼓励学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组织主题班会、思想沙龙,我们总是围绕有关习惯养成、兴趣激发和时间统筹方面的内容展开,进行案例剖析、自我总结,与他人分享交流。说实话,这些事情占据了我们学生大量的时间精力,但我相信,磨刀不误砍柴工。”陈萍说。
3
知识不是停留在某一课或某一方面。陈萍说,优秀,就是今天比昨天更好。优秀,是每个孩子都“才华横溢”,兴趣爱好不用高深却能融入生活,陪伴你渡过每个难关。优秀,是不断提升生命的质量。创新能力是未来教育的竞争力。学军中学让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拥有足够的发展空间,组织教师为他们开辟创客空间、智创空间,引领学生提早接触科研和创新内涵,努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
曾有学生对校服不满意,陈萍就鼓励他们为此做一个课题,去调查杭州甚至外国学校的校服,看看是什么料子、款式以及蕴涵的文化等,最后还发起了校服设计与展示大赛;还有一次,有学生做了关于西湖水的研究性学习,最后把西湖水精心包装起来,做成一个水晶礼物送给客人。2014年高中课程改革、高考改革以后,曾有一股“小思潮”,一些学生为了考高分而避难求易,难考的科目纷纷遇冷。可在学军中学,这几年选择物理、化学等“难考”科目的理科生,还是占到了80%以上。“有一位学生跟他的父母说,我之所以选择物理,是因为我必须选择物理。如果我都不学物理了,以后还有谁来学物理?这样的学生让我感动和佩服。”陈萍说,有句网络流行语,说中国总是被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如果有更多的年轻人敢于做勇敢者,因为责任和担当而主动选择走更难的路,这就是教育的成功。
来源:《半月谈》2020年第14期 原标题:《陈萍:让学生拥有面向未来的设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