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吴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苗新民

访

吴式太极拳

第五代传人

苗新民

🔹 本刊记者 韩艳

翡翠佛,这里买省一半!

广告

有人曾说过:“真正的中国武术,不是电影中华丽的拳脚,更不是竹林中飞舞的剑仙,而是清晨老人们打的太极拳——行如流水,意似闲云。”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万人的太极拳表演让世界领略到了行云流水、天人合一的太极神韵,巧妙地用太极传达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处事松静自然的世界观。可以说,“太极”已经成为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成为了传播中国武术文化的一个符号。

太极这一概念影响了儒学、道教等中华文化流派。同时,中国的武术、中国的武者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国的文化,传承着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展开剩余92%

🔹 苗新民先生与马有清宗师

入手于心 一生相随

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等五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苗新民先生习练太极已经近60年,苗先生太极拳师父是马有清先生。马有清先生是杨禹廷宗师和吴图南先生的爱徒。1961年,苗新民先生18岁,在中山公园跟随杨禹廷宗师学习吴式太极拳,后来杨禹廷宗师安排苗新民先生拜马有清先生为师父,系统学习和继承了吴式太极拳的精神。

吴式太极拳自诞生以来,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点成为太极拳五大流派之一。据太极拳手、《太极拳往事》一书的作者季培刚介绍,清咸丰、同治年间,太极宗师杨禄禅客居北京城,“充旗营教师时,得其传者盖三人,万春、凌山、全佑是也。一劲刚、一善发人、一善柔化。或谓三人各得先生之一体,有筋骨皮之分”。此三人之中,惟全佑后继有人,并将杨露禅宗师的太极精髓融合贯通于拳架和推手之中,形成了他独到的风格。

吴全佑,字公甫,号保亭,满族正白旗人,是吴式太极拳的祖师爷。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生于顺天府大兴县,卒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其人外表斯文,外柔内刚,为人慷慨,学拳笃实,事师最孝。

吴全佑的主要弟子有王茂斋、郭松亭、夏公甫、齐格忱、刘思绶、刘彩臣、常远亭、英杰臣等八人,以大弟子王茂斋为著。吴全佑有一子,名爱绅,叫吴鉴泉。吴鉴泉在师兄弟中排行第九。民国中期以后,吴全佑的两大传人王茂斋与吴鉴泉分别在北平和上海授艺,一北一南,人称“南吴北王”。吴式太极拳门人中流传着一本《同门录》,第一页便是王茂斋先生的英照,第二页是吴鉴泉宗师的英照,以后是二位先生的弟子及子侄们的照片。王茂斋先生对吴式太极拳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而杨禹廷先生正是王茂斋先生的亲传弟子。

🔹 苗新民先生(后排左)马有清宗师(后排中)王瑞彭先生(后排右)与吴图南宗师与他爱人刘桂贞合影

杨禹廷老先生,名瑞霖(1887-1982),祖籍北京,是太极拳的一代宗师。他于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开始习武,先后从周相臣、赵月山、田风云、高克兴习练十路及十二路弹腿、八卦掌、长拳、黑虎拳、形意拳、太极拳等拳术及摔跤。后从高子铭又习八卦掌和太极拳。1916-1941年跟从王茂斋练习吴式太极拳。20岁始,在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及志华寺设场授拳。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教拳还他曾倡议成立了北京市武术界联谊会,并于1962年到阿富汗驻华使馆教太极拳。编有《太极拳讲义》《太极拳简易八大式》《太极拳动作解说》等,1983年经弟子马有清修订成《太极拳规范》一书。曾任中国武术协会委员,第一届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委员兼太极拳研究组成员,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副主席,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

马有清先生是杨禹廷宗师得意弟子,系统继承了吴式太极拳的精髓。吴图南先生是太极宗师杨少侯先生的高徒,系统继承了杨家密不外传的太极功等功法,功高寿长,是吴杨两家太极功夫的集大成者。

吴图南先生一生仅有两位弟子,一位便是马有清先生,马有清先生是经原建工部副部长陈云涛推荐拜入吴图南先生门下的;另一位弟子是沈保和,新加坡原总理李光耀的保镖,现为新加坡武术总会会长。因当时吴图南先生已经一百多岁,沈保和的太极功夫是由马有清宗师代师传艺。因此马有清先生全面继承了吴杨两家的功夫,因马有清先生家族在香港,是做珠宝生意的,所以马有清先生后期主要在香港传播太极拳,他的学生包括当时香港总督等人。

苗新民先生和马有清先生师徒感情很深,文革期间一起共患难,所以苗新民先生全面继承了马有清宗师的武学,加之苗新民先生平时又经常得到诸位宗师的亲自指点,功夫继承非常全面。

艺精需功勤

说起恩师马有清先生,苗新民口中全是赞誉“技艺精湛”“炉火纯青”“为世人所赞叹”“为后人所敬仰”,苗新民先生至今牢记着师傅的教诲:艺精必须功勤。

60多年来,每天练习太极拳对苗新民来说,像呼吸一样自然。如今,杨禹廷宗师将前辈的武术瑰宝无私地传给后人,通过不断地总结和升华,率先把太极拳推上科学化和规范化的道路,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据苗新民先生介绍,太极拳都讲主宰于腰,有些拳家甚至提出“每动先动腰”,吴图南先生和杨禹廷先生明确提出由肢体末端带动肢体动作,在杨禹廷太极拳中每动都明确提出领动部位,细化到每个手指。松、柔、圆、缓、匀,是训练手段的特点,为的是追求其相对应的另一个极点:紧、动、刚、变、疾,这样才能在实战中能松能紧、能静能动、能柔能刚、能匀能变、能缓能疾,所谓阴阳相济也。这些阴阳要素变换自如、得心应手了,即可实现在实战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以柔克刚,以慢打快的太极在实战中还是很有作用的。

在谈及练习太极拳有没有诀窍时的话题时,苗新民老师笑着说,“业精于勤算不算?”据他介绍,练习太极拳首先要思想要高度集中,不能有杂念。但是人的思维是复杂的,要使中枢神经系统高度集中,处于单一的兴奋状态,实在不易。那么,怎样才能使思想集中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使自己的动作做得尽量正确上。换句话说,就是动中求静,这样比较容易见效。

简短的几句话,苗新民道出了练习吴式太极拳入门方法,及由浅入深的不同境界。太极拳是内家拳,即它注重的是内在修炼,古人讲:“养生莫善于养心”,太极拳将思想、精神和心理状态的调整作为修炼的基础,非常强调心的修炼。苗新民举例说,五脏六腑属于内,筋骨属于内,而肌肉属于外,相对来说,太极拳更注重脏腑功能和筋骨质量的训练,并没有刻意去训练肌肉。按中医的说法,内是本,外是表。如果五脏六腑的功能强盛,筋长骨坚,那么就能固本培元,气血旺盛,人的生命力就强大,肌肉也自然会有弹性、有力量。此外,太极拳之心的修炼,不是无端的苦思冥想,其方法是“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即采用“象思维”的方法来进行。简单地说,就是借助“象”来达到一种诗意盎然的境界,从而中止逻辑思维,排除杂念,达到“身心合一”的养生效果。

苗新民先生门生姓名(按笔画排序):

于波、马尊涛、马焱、王卫东、王中平、王春生、李岳、王桂莲(女)、王健荣、尹宁宁(女)、左滢、卢尚明、达朝晖、吕俊浩、刘俊生、刘雷、刘增福、许庆春、杜宪亭、杜尊勇、李亚民(女)、李建华、李楠(女)、李碧君(女)、邹文丰、张芹(女)、张凯、张春涛、张朝阳、张朝亮、陈玮强、林罡、金淑英(女)、单明军、赵燕峰、倪运久、贾淑敏(女)、奚广友、黄勇、黄昊文、康武、董金龙、韩学增、韩晓东

谈到人们对太极拳“以柔克刚”“举重若轻”的印象时,苗新民告诉记者,太极拳中的“轻”,不能因单纯用力来解释。轻是相对于重而言的。《太极经》中说:“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虚”,轻就是不能用“爆发力”,其次是避免双重。轻也可作“柔”的解释,“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轻也不是松懈,松懈和爆发力均为太极拳大忌。轻是有力不用,所以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为太极劲。太极拳的松要像花一样,有一股从内而外的开的力量。太极拳的动作,手、眼、身法、步法,都介于有力无力之间,呈现将展未展之势,虚实宜分清楚,才能构成“太极劲”,懂得这个劲,则是练太极拳高级阶段,只有在长期锻炼中,默识揣摩,才能从心所欲。

此外,练太极拳要慢,但不是停顿。慢是相对快而言,慢的原则是要求“贯串”,不能有断迹。《太极经》中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所以练太极拳时,动作前后要衔接,所谓“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使全套动作连绵不断,节节贯串,但动作之间不能有意拖延。一般来说,一套拳应控制在25-50分钟之间为适宜。锻炼有素的人,每次打完整套拳的时间,基本相同,这就是功夫深的具体表现。

在交谈中,苗新民多次强调,练习太极拳最重要的就是“认真”。他进一步解释,练太极拳需要切切实实地下功夫,不可草率,无论哪个招式,都要做到准确。虚实要分清楚,动作避免欠缺,立身须中正安舒,“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切的意义是,练拳时不研究,练后要回忆,哪个拳式练错了,今后再练时要更正。这就是切、磋、琢、磨的工夫,如此下工夫则进步较快。

坚持也是非常重要的,苗新民认为想要真正练好太极拳,需要持之以恒,严寒或酷暑都不能间断;其次是定量,根据各人体质和时间,制订相应的时间和运动量。时间和运动量均需逐步加强,水平才能逐渐提高。静、轻、慢、切、恒五个方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在练太极拳时,只能并存,不能偏废。

“十年太极不出门”,看似简单的太极拳,其实想要练好很难,正如吴图南老先生所说:“没有万夫莫当的勇气,没有脱胎换骨的精神就练不成太极拳。”

🔹 奇云和尚练功照

行云流水需要知行合一

苗新民先生是大悲拳俗家弟子第二代传人。说起奇云大师,据苗新民先生介绍,在民国时期奇云和尚已经名满天下,有“南海灯,北奇云”之说,他传承的大悲拳至今仍在武术界谜一样的存在。

1963年,杨禹廷宗师让弟子马有清、李秉慈先生传授苗新民,孙尚儒,段毅培三人佛门密宗大悲陀罗尼拳(简称大悲拳)。其间,奇云大师到杨禹廷先生处传授马有清,李秉慈二人大悲拳时,曾亲自指点和传授三人大悲拳,秉由李秉慈先生代师传授少林兵器四门刀、夜叉棍和降魔剑。

后来,苗新民先生与孙尚儒二人拜在马有清先生门下,段毅培则跟随李秉慈先生学艺。苗新民先生长期跟随马有清先生,不但继承了吴氏太极拳及兵器,还跟马有清老师学习了太极门秘传的太极功,太极快架(又叫小架,用架)。除此外,马有清宗师还把形意拳全部传授给了苗新民先生,此拳是马有清师从著名的形意八卦拳家骆兴武先生所学的。

自1981年起,苗新民先生又跟随形意拳宗师王继武先生的高徒张宝扬先生,及形意拳大师张祥斋的弟子潘志源先生学习形意拳,后又长期跟张宝扬先生学习形意拳及内功。

苗新民先生作为吴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大悲拳俗家弟子第二代传人,形意拳第九代传人,当记者问起这三种拳法哪一种更高深、更加难练习时,苗新民说:“这三种拳法是殊途同归的,达到顶峰后是一样的。但是一定要得到真传。”精习太极拳,得到真正太极拳传人的指教,每一招势都按规范演练,研究来龙去脉,找出正确的感觉,太极拳方可以日臻化境。

吴式太极拳的对内修炼是“丝丝入扣,循规蹈矩,表里精粗,阴经启动,揉截措”,这是吴氏太极拳的精髓所在。吴式太极拳修炼时需要每一个姿势务求端正,最忌偏斜。重心必须稳定,开合必须讲究虚实对称。自然,切忌牵强。要求“神清气和、体静身柔”。练拳时必须排除一切干扰,动作要柔和、舒展,呼吸要平稳、深长。“气沉丹田”。如果在练拳中达不到安静的要求,也就无法做到“气沉丹田”。练太极拳必须遵守“轻灵”法则。

🔹 苗新民先生与张宝扬先生(前排右)、何守歧先生(前排左)

《太极拳论》开始就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轻灵是相对于重浊而言。这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武术的最为重要之处。一般练太极拳者对“圆活”的理解都有偏颇的一面。圆活所表现的,绝不仅是“形(即拳架)”的一个方面。形圆,仅是学拳的初始阶段,但也不是三五年能达到的;意圆,则更难也,这个阶段并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这两个阶段譬喻为“升堂、入室”。能练到“神圆”的,则是凤毛麟角。

“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苗新民先生接受采访时向记者介绍道。吴式太极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十分重视的“道”,讲究“天人合一”,强调“内外兼修”。它把形体运动与意念活动相结合,以意念导引形体运动,导引气血运转,达到形神兼备、精神与形体双重的修炼,可以使习练者祛病延年、健康长寿。

苗新民先生介绍,太极拳是全身运动,没有年龄限制,尤其适合文人、脑力劳动者,以及体弱多病的人练习,太极拳练完后会出汗,但不会气喘,练别的拳种练完后会气喘吁吁。但是太极拳也不是万能的,但在健体方面,太极拳是优于其他拳种的。

“美中不足的是,太极拳练习群体主要是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好动,对太极拳在认识上有一定的偏差,认为太极拳是老年人的专利,参与的相对较少。”因此,苗新民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太极拳的锻炼中来,他给想学习太极拳的年轻人一个忠告,“如想学练太极拳,一定要找专业的老师指导,可以避免走弯路,减少因为练习不当而造成了不必要运动创伤。练习得法很重要。”

对于太极拳的养生效果,苗新民告诉记者:“太极拳对治疗失眠、神经衰弱、肝病、三高、冠心病、膝关节损伤等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我的恩师马有清先生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经练习太极拳痊愈。从此,马老师辞去原来工作,毕生投身于太极拳及其它武学。我今年76岁了,我身边练太极拳的人没有听说过有得老年痴呆、帕金森症的。我认为主要是由于放松产生的,肢体放松之后在肌肉和筋膜中穿行的血管和神经没有了阻碍,传递信息灵敏和输送营养顺畅,自然肢体健康。太极拳是连续变化的拳,专注于套路的运行和意念的变化自然能心无杂念,达到身心康健的效果,如果有意追求反而对身体不利。”

刊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神州杂志,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首赞 +1
平台声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