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读书会,为什么不用忽悠?

走过的路,读过的书,苟且过的生活,

都记在这里。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

1/

43岁那一年,李白还在帝都长安翰林院上班,每天等着老大唐玄宗通知,然后去给老大的老婆们写赞美诗。

大多时候,李白都很无聊,无聊时候李白就出去喝酒。喝高了是常有的事,偶尔在喝高的时候,会突然接到老大通知,还得老大的跟班们用凉水把他泼醒过来。

李白牛就牛在这里,即便刚被凉水兜头泼醒,不耽误老大布置的作文。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曾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据说,当时老大唐玄宗带着大老婆杨玉环在沉香亭赏牡丹,李龟年带队的国家歌舞团歌舞助兴。老大说,赏珍贵名花,伴绝色佳人,怎么能继续用这种陈词滥调?!去,赶紧把李白喊来,让他整几句新词。

当时李白正在酒馆喝酒,已经喝蒙了,被哥几个直接架到老大赏花现场。李白被凉水泼醒之后,半醉半醒的一挥而就,这三首《清平调词》横空出世,让杨玉环一举成为美人的代名词,至今无人超越。

自古以来,嫉贤妒能一直是人性不可逾越的阴暗面之一。

李白因为性格狂放不羁,而又才华横溢,再加上老大青眼有加,自然成为嫉妒和诽谤的对象。

当然,仅凭这一点,李白并不会纠结。李白纠结的是,他内心济世救民安邦定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如今,只不过是一个看起来光环满顶的御用文人,这是体面的说法,说白了,就是老大的一个填词取乐的玩具而已。

2/

在这种五味杂陈的情绪笼罩下,李白写了一首诗:

晨趋紫禁中,夕待金门诏。

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

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

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

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

云天属清朗,林壑忆游眺。

或时清风来,闲倚栏下啸。

严光桐庐溪,谢客临海峤。

功成谢人君,从此一投钓。

——《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

诗中充满了对那些“难同调”的同僚们的不屑与鄙视,也对自己内心抱负无法施展充满了无奈与憧憬。

重要的是,李白无意间在这首诗中为我们阐明了读书的真谛。

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

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

看到一本难得的好书,用心体会作者所思所想,以期深得其中奥妙所在,哪怕仅有只言片语与作者心意相通,也不禁轻轻的把书合上会心一笑。

这,不正是读书的至高境界吗!

3/

就凭这一点,李白就足以具备搞一个读书会的先决条件——他是一个真正懂得读书的人。

更何况,作为一个读书会的发起者或创始人,李白还具有很多读书会创办者根本就不具备的堪称“高大上”的素质。

豪侠仗义有情怀。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学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与韩荆州书》

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

却秦不受赏,击晋宁为功。

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当朝揖高义,举世称英雄。

——《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上安州裴长史书》

这些都是李白的自白。

少任侠,手刃数人。

——魏颢《李翰林集序》

少任侠,不事产业,名闻京师。

——刘全白《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

少以侠自任,而门多长者车。

——范传正《李公新墓碑》

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

——《新唐书·李白传》

这些都是他人对李白一生的评价。

李白任侠,击剑杀人也真实的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崇尚侠义之风之盛,当然也说明那个时代法制的不健全。除此之外,李白仗义疏财、结交豪雄,这体现在他很多诗歌之中。

可以说,侠义精神影响了李白一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只有李白,才能发出盛唐之音的最强音。

这样一个心雄万夫蔑视权贵仗义疏财的人,才能把读书会打理得干干净净,才更能体现读书的目的与价值。

当读书都成为敛财和见利忘义之徒投机钻营的工具,这终归是一件与文明和文化背离的事。哪里还会有“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的乐趣呢?

4/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高人指路。

俞敏洪曾经总结的一个人想要成功应该具备的四个条件。

李白恰好具备这四个条件,假如他甘心做一个给老大唐玄宗及其老婆们写赞美诗的玩偶,他那短暂的被老大礼遇的时光无疑是辉煌的,就追求而言,这无疑也是成功的。

李白毕竟是李白,他生来就是一个不屑做“犬儒”的人。

按照俞敏洪的理论,如果李白当年在帝都长安以创建读书会的模式创业,他成功的几率远远会大于那些没读过几本书、没走过几里路、没见过几个人,又没高人指路的人。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迄于今三十春矣。——《上安州裴长史书》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传说这是关于李白读书的故事。

我相信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如果没有庞大的阅读量,李白不可能在诗歌创作中信手拈来引经据典,也不可能在他恣意磅礴的诗文中纵横捭阖、讽古论今。

关于李白读万卷书,可以用他好朋友杜甫的两句诗来旁证。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这是杜甫写给李白诗中的一句,可见他对李白的尊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是杜甫写给别人诗中的一句,刚好用来佐证他写给李白的这一句。

如果李白没有读书破万卷,他就不可能下笔如有神,也自然就不可能笔落惊风雨,当然也就难以诗成泣鬼神了。

5/

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25岁之前,李白在自己的家乡江油,就遍游了整个四川。25岁开始,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五岳寻仙不辞远,

一生好入名山游。

据统计,李白一生游历过18个省、自治区、市,总共到过206个州县,登过80多座山峰,游览过60多条江河川溪和20多处湖潭。

在李白一生的游历过程中,他见过和结交了数不清的人。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康震在百家讲坛中讲解李白时候,这样阐述:就现有李白留存的900余篇诗文总结,他结交了400多人,而李白一生留存的诗文只是他所做诗文的十分之一。

这样算来,李白见过和结交的人,就远远不止400多人了,即便没有4000人,恐怕2000多人也是有的。

在李白结交的人中,元丹丘、贺知章都是为他指路的高人。

当时元丹丘是道教精英,而贺知章是当仁不让的文坛领袖。前者与老大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关系,后者与老大的关系,那是常人无法企及的一种近密关系。有了他们的指引和推荐,李白才有了被老大唐玄宗赏识的机会。

可见,读万卷书之余,李白更是拥有行万里路、阅人无数、高人指路的优势。

具备这些优势,在帝都长安搞个读书会,还不是水到渠成的事!

6/

此外,李白在翰林院上班这段时间,虽然不称自己的心,却让无数达官显贵羡慕嫉妒恨,更让贫民百姓可望而不可及。这无疑为李白加持了巨大的五彩夺目的皇家光环。

当时,李白的朋友圈早已大V云集,文坛领袖类有贺知章、孟浩然、王昌龄、高适等,道教领袖类有元丹丘、司马承祯、玉真公主等,李白学习纵横术、剑术的老师们,李白相交密切的书法家张旭等,隐藏民间的酿酒高手们……

那时候,李白还没有结识后来与他一同流传千古的超级IP杜甫,也还没有结识因他一首送别诗同样流传千古的超级死忠粉汪伦。

有了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李白读书会还用得着整天连蒙带骗连哄带诱的去分销和刷屏么?

我想,是用不着的。

7/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题李太白墓》

将近900年后,明朝末年一个叫梅之焕的人,来采石矶凭吊李白,看到李白墓附近所有可以写字的地方都写满了诗句。

看着那些附庸风雅狗屁不通的题诗,梅之焕忍不住写下了这首凭吊诗。

300多年以来,这首诗也成为经典。

遗憾的是,并没有多少人认真的读过这首诗,包括无数自诩为读书人的人,也包括无数自诩为阅读推广人的人,甚至也包括一些自诩为某某读书会创始人的人。

如果认真读一读这首诗,认真读一读李白,是不是就少了鲁班门前弄大斧的冲动,而多了一点李白之名高千古的敬畏?

李白这样的人,如果发起了读书会,我肯定毫不犹豫的加入。

<END>

与李白相关的文章:

四月,李白在泰山上写了一首诗

李白和杜甫的友情你未必真懂

李白,才是一个真正的广告人

赞美江南美女,李白只用一个字

李白:总有一人更懂你

一阵春风吹酒醒

春风里,一场千年不散的酒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