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游延安之感受
延安,我心中久仰的圣地,我的眼里,又是如此的神秘和遥远。一直以来,我只能从书本里、影视中、报刊上、自媒体了解到它光辉的历史,看到它雄伟的身影。总想有一日能亲临延安去瞻仰它的风采,感受老区人民淳朴的风情和崇高的风范。今天,当我乘机踏上延安这片令人魂牵梦绕的土地时,心中按捺不住地激动,我的思绪,我的心境,都在延安上空飘荡,油然而生的不仅仅是追忆,更是一种激励和开拓。“几回回梦里到延安,双手搂住宝塔山……”
延安的宝塔山不是以险峻或是香火而闻名。但是,在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之间,她却作为红色中国的一个标志性建筑而闻名世界。
宝塔山又名嘉岭山,在延安市东南,延河西岸,山上之塔,巍然直插蓝天,如一忠诚的卫士守卫着延安古城。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
我的旅行团导游高颖女士说:延安古名肤施,是西北的边塞重镇。宋代韩落、范仲淹曾在此镇守。宝塔山为历代守将必去之处.宝塔建于唐代(一说明代),塔高44米,9级,为八角形砖塔。塔内有阶梯,可登塔顶。山上还有范公井、摘星楼、东岳庙、嘉岭书院、烽火台等古迹。明延安知府顾延寿有诗曰:“嘉岭叠叠椅晴空,景色都归西照中。塔影例分深树绿,花枝低映碧流红。幽僧栖迹烟霞坞,野鸟飞归锦绣从。”塔底层两个拱门门额上还分别刻有“高超碧落”、“俯视红尘”字样。塔旁还有钟一口,明崇预年间铸造,击之声彻全城。党中央在延安时,曾以此报时报警。
宝塔山下还有历代遗留下来的摩岩刻字多处,范仲淹题刻的“嘉岭山”隶书最著名,还有“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等题刻。
进入延安市区,巍巍的宝塔山就映入我们眼帘了,她确实不高,也就两三百米吧,但是陡峭的很,爬上去的人都得弯着腰,小心翼翼。一座不是很高的9层宝塔映入我们的眼帘,传说是范仲淹时代抵御外敌侵略而建造的,虽然经过几百年的岁月的斑驳,她仍然象母亲一样俯视着依偎在她怀里的延安大地。她见证了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大生产,见证了毛主席度过黄河,解放全中国,更加目睹了新时代的延安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繁荣昌盛,人民幸福。我仰望着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风霜和战火考验后依旧如此气宇昂扬的宝塔,我思绪万千,这是延安的象征,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象征,是中国革命的象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骄傲!
我们乘中巴车来到山上,凭栏俯视,延安城廓尽收眼底,蜿蜒的延河泛着洁白的光亮清晰可见。远眺,层层叠叠的山峦延伸到远方,将革命的火种撒播到全国的各个角落。塔后一片郁郁葱葱的小树林,都是各个单位瞻仰宝塔山后栽下的,我们没有带树种,但也在宝塔下重温了我们当年入党时的誓词,在这样一片红色的地方,我们的心和当年一样的激动和澎湃。后来,我照了一张站在塔前的照片,让我的笑容留在延安这个标志性的建筑前,让我与延安永久地站在一起。
延安的水,就是那条著名的延河了,想象中,延河虽然没有百里开外的壶口瀑布那样的雷霆万钧,万马奔腾;也没有我们的长江那样的波涛滚滚,勇往直前,可一定会有红色的遗迹等我们去寻访,延河能引起我们多少的遐想啊,当年延河边是如何聚集了八千中华优秀儿女组成了“抗日军政大学”,是如何“沙场秋点兵”般地排起了三千辆纺车齐搞生产的……
可是走近她,令人倍感失望的是,延河水已经几近干涸,河床也被堆积的很高,仅有的一些水流也浑浊不堪。导游高颖女士告诉我们,作为延安的母亲河,由于保护不力,污染严重,已经从当年的“淘米洗菜”到如今的“鱼虾绝代”了,可喜的是,政府相关部门已经注意到了这点,两岸的河堤已经修葺一新,河道的疏浚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一条“红色”的河流,将以崭新的面貌,日夜为老区人民服务。
窑洞作为延安老百姓的常见的一种民居方式,也因为其被赋予了特殊的历史意义的载进了史册。窑洞,半圆形的拱门,正方形的窗棂,对看惯了朴实厚拙下面是长方形上面是三角形的北方民居的我们以很大的兴趣。我们先后走进了杨家岭和枣园,枣园里其实自始至今枣树都不是很多,但是每间窑洞上的“某某同志故居”还是告诉我们:中国曾经的天翻地覆从这里发起。
杨家岭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北三千米处。中共中央在此继续领导抗日战争、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中国共产常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领导解放战争。这里修建了中央大礼堂、中央办公厅楼及百余孔窑洞、百余间房屋。
1942年5月在这里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1945年4月,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在此讲座并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里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旧居及中央各机关旧址等。1943年10年,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此迁往枣园,中央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等部门仍留驻这里,直到1947年3月撤离延安。
阳光下,穿流不息的人流,密密麻麻,包围着风景如画的杨家岭,人们每到一处,都怀了无限的敬意,凝神静思,拍照留影。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全体人员合影的照片前,我久久伫立,那一刻,阳光斜斜映了下来,柔软的光把杨家岭的一切都泊上了一层圣洁的光环。我也随着人流,走走停停,停停走走,那样闲散的时光,一大片叫做感染的东西轻轻砸进心窝,扭头去看毛主席种过的菜地,与江青住过的窑洞,拿着相机,拍下窑洞前的小石桌、主席开垦的土地,还有,雄伟依旧的小礼堂,并在所到之处,留下自己的身影。也许,在将永恒的历史定格在自己生命里时,留给人们的,除了珍贵,便是肃然起敬了。
在杨家岭,当我走进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伟人的窑洞时,我都不敢相信,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竟然是在这样的破旧的桌子上、在昏黄的煤油灯下,领导了翻天覆地、波澜壮阔的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此时,我想起了诗人艾青的那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杨家岭故居前,有一棵高高的老槐树,围着小石桌坐在毛主席旧居旁的小石墩,望着那一片辣椒地,我深感万千!就是在这里毛主席在1946年会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我们端详着这些文物,耳边仿佛又响起了一个操着湖南口音侃侃而谈的声音。“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句话像毛主席亲手栽种的辣椒一样,那样犀利!
枣园革命旧址在延安城西北七点五千米处。1940年中央机关在此兴房屋、窑洞。1943年,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等先后迁居枣园,这里成为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毛泽东旧居在枣园东北半山坡,与张闻天、朱德旧居左右为邻,是一排五孔石窑洞。1945年8月,毛泽东由这里赴重庆和国民堂进行和平谈判。枣园还有周恩来旧居、刘少奇旧居、任弼时旧居、彭德怀旧居,书记处小礼堂旧址及社会部、作战研究室和机要室旧址等。中共中央书记处于1947年3月撤离延安枣园。
踏在枣园绿如铺毯的草地上,心,宁静而安祥。漫步在领袖曾经走过的路上,凉风徐来,抱满怀泥土香。流连在中央书记处会议室、作战研究室、休息室和机要办公室的周围,一颗颗绿莹莹的枣树像是抹上了菜油似的,苍翠欲滴,让人禁不住喜欢。往里行,绿荫深外,便是那一排排,一座座带了围院的土窑洞了。
在枣园,园内有尊题为“走向胜利”的高大铜像,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同志携手同行,向前迈进。人们纷纷驻足,合影留念,感悟伟人的豪迈情怀。
枣园门口,一条小路在枣树的遮蔽下,安静、不动声。
杨家岭、枣园的土窑洞陈设如故,但每件物品都闪烁着革命的光芒。
在毛主席的窑洞故居里,我们只看到了狭小的居室,简陋的客厅,一张床,一张办公桌,是毛主席在窑洞的全部家当,而就是在这里,毛泽东同志写出了《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等光辉著作,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指明了斗争方向,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周恩来同志的窑洞是最特别的,只有两间半,导游高颖女士告诉我们:由于当时工作的关系,恩来同志总在延安和重庆之间奔波,周恩来主动向组织提出居住时间短,只要小屋子,将大窑洞让给家人较多的王稼祥同志。这是何等的革命无私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一心为民,心怀天下,也是时至今日我们学习的中心所在。
在枣园主席故居前的绿树下。一群中年外国青年男女,穿了当年的军装,正在摆着向前进的姿势拍照。
枣园、中央大礼堂等革命遗址。当年,毛泽东在这里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在西山脚下广场上举行的张思德追悼会以及与延安军民一同卷起裤袖垦荒种田和挖掘水渠的情景,仿佛再次浮现在我们眼前。
漫步杨家岭、枣园、王家坪,与我记忆中的感觉一样亲切,这些窑洞,依次住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高层领导。凝视这些曾经是一代伟人工作和居住过的窑洞、木门,半开的花格子窗户,简陋的床,简单的家具,主席坐过的藤椅,那盏主席用过的小油灯。仿佛将我们带入那往昔的峥嵘岁月,看到那些土窑的灯光彻夜不息,主席在窑洞里奋笔疾书、周恩来与士兵一起比赛纺线、朱老总抡锄开荒种地……。可以说,延安的每一处旧址,都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每一张图片,都有一段动人心弦的故事。
有这样一幅图画让人印象深刻:1941年6月,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访问延安,毛主席仅用豆角、西红柿和邻居养的鸡招待了他。陈嘉庚看了看饭菜,想起了重庆蒋介石800银元的大宴,意味深长地对毛泽东说:“得天下者,共产党也!”
导游高颖女士还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47年4月,当胡宗南的部队占领延安后,蒋介石到了毛泽东等人的窑洞,当他看了那简陋的陈设,发出了感慨,国民党失败了!……安静的小院,朴素的窑洞,一张床、一张桌、一盏油灯、一把椅子,还有那用过的纺线车、旧毛毯、带补丁的粗布衣……这是当年先辈们清贫生活的真实写照。身临其境,当年的文字、图片、实物资料让我明白了艰苦奋斗的含义,明白了理想信仰的力量。追今抚昔,感慨万千。此时,革命先烈方志敏的那句名言回荡在我的耳边:“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最后我们参覌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广场中央耸立着毛泽东主席的巨幅塑像。纪念馆内,以图片、文物、雕塑、文字和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浓缩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13年的战斗历程。
当我漫步于展厅时,那一件件简朴的甚至简陋的珍贵历史遗物,仿佛无声的历史,向我们倾诉着它们曾经经历过的峥嵘岁月,它们所折射出的,就是一种被称作延安精神的中华民族最伟大、最可歌可泣的精神财富。通过参覌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从1935年到达陕北,到转战西柏坡之间的主要经历。
在里可以看到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先烈,为革命胜利所献出的一切。也使我由衷感到今天的一切来之不易!在这里,让我更深地理解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无私奉献、清正廉洁、勤政为民,实现共产主义”目标的深刻内涵。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如今,白羊肚手巾红腰带在年轻一代已经不多见,现代化的气息随处可见。在博物馆,当我们即将抽身而去的时候,广播里传来了大家十分熟悉的陕北民歌《十送红军》,仿佛把我也溶进了黄土高坡的一道道山梁中。那悠扬的旋律如歌似颂;嘹亮的歌声如泣如诉……。和延安的朋友相处时间很短,但是我感觉延安人不善掩饰自己的感情,如果有人对延安这段历史或者某个人物有很多不确切的理解,他会毫不客气给你指出来。我也感受到与延安人真正相交,处处受到照顾、体谅、和无私无忌地帮助。我充分理解到延安人为什么能在解放战争期间,舍生忘死倾其所有地支援和拥戴转战陕北中央红军的那种忠诚厚道、无私无畏精神所在……。
宝塔山上,我们重温了入党的誓词;延河边,我们追寻过当年领导人的足迹;窑洞里,我们瞻仰了党中央在陕甘宁边区各个历史阶段的革命斗争情况,为我党我军在当时艰苦困难的条件下心怀天下、一心为民的伟大精神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前仆后继、不懈努力的伟大业绩。真正的走进延安,你才能理解和体会延安精神的伟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本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是对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最简洁、最准确、最本质的表述。
枣园依在,杨家岭犹存,离开延安的时候,更多的是不舍,禁不住频频回眸。那如今已经成为一种景观的窑洞,那些美丽的糊着白纸的格子窗户,窑洞门前挂着的果蔬,还有那象征着革命圣地的宝塔,都似有一种情怀在牵扯着我,让我的心里蓄满一种敬仰的情绪。
靠在机舱窗边,轻轻呼吸,飞过滚滚的延河上空,身后的延安越来越远了,西斜的阳光将宝塔山浸染得缭绕着一层淡淡的雾光,远远看去,显得庄严肃穆,延安的圣洁如清新的晨曦,映在机身和我的身上,印在脑海里,将思念拉得长长的,拉进记忆深处。抹不去的,是对延安深深的敬意,是延安的窑洞和枣园的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