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城民间工艺的历史记忆
历史的长河湍流不息,岁月的更迭尘封了一个个曾经辉煌的民间文化记忆。昔日孩提时代的泥玩具正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即将成为历史的背影和博物馆的展品;当年,无论在鲁南地区的城关还是在乡村,到处都能感受到浓厚的剪纸艺术气息,如今已经渐行渐远……历史是生动的,历史是常新的,为了保护好这些尘封已久的历史碎片,今天,让我们用文化的视角来审视这些植根于鲁南大地上的民间艺术品。
多姿多彩的洛房泥塑
岁月的长河湮没了儿时的记忆,孩提时代的泥玩具正被新兴的电子产品所代替,昔日货郎担里形态各异、颇具乡土气息的洛房泥塑即将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当年遍及洛房村的泥塑艺人正在渐渐地老去,如今这门手艺已成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
薛城区常庄镇洛房村的泥塑有着悠久的历史,洛房泥塑的创始人张有立早在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就开始在家中用手工捏制泥娃娃,最初没有模具,工艺水平较低,成品比较粗糙,只是作为养家糊口的一种谋生手段。后来随着十里八乡的货郎到洛房订货,洛房泥塑开始在乡村走俏,这时仅凭手工捏制已不能满足货郎的需求。为扩大生产数量,张有立开始制作泥塑的模具。刚开始只是制作一些简单的动物、人物,后来,他根据民间的一些寓言故事、戏曲典故又创作了刘海撒金钱,钟馗捉鬼,送子观音,道姑化缘,孔融让梨,刘全献瓜等80多种模具,大大丰富了洛房泥塑的种类。
泥塑的主要原料是泥土。洛房泥塑所用的泥土是村西薛河中特有的“白塘土”,这种土呈灰白色,土质细腻、黏度高、制成的泥塑胎子光洁通透,经太阳暴晒后不开裂。晒干的泥塑胎子如果直接上色就是“白货”,如果再在火中烧炙,颜色就会变成黑色,当地人称之为“黑货”。洛房泥塑的传承者张玉明老人介绍说,“白货”中人物和动物都有,“黑货”中只有动物而没有人物,这是因为泥塑的人物是不能经过火烧的,否则不吉祥。洛房泥塑无论是“白货”还是“黑货”都要经过最后的上色,人物才能变得栩栩如生,动物才能变得活灵活现。
上色时,用毛笔着色的顺序是先画眼睛,只有眼睛有神才能形象逼真,随后按照先头部、再面部,然后到身子,最后画完鞋子或靴子再收笔。黑货、白货的着色方法基本相同,只是黑货不需要上基色,直接着色就可以了。上完色后,花花绿绿的泥塑制品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让人爱不释手。
张玉明老人在给泥塑上色
作者李海流采访洛房泥塑传人
走进张宗元老先生的家,只见院子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仅凭这些奇形怪状的石头,你就可以想象张老对石头的不解之缘。已经是耄耋之年的张宗元老先生,自幼家境贫寒,十五岁时开始在地主家做长工,闲暇时总爱找块石头刻刻,不想这一刻就入了迷,而且成了大师级的人物。几十年来,张老雕刻了上百件很有名气的作品,其中作品《鳄鱼》在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和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举办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展”上获金奖,他本人也被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20年前的一个偶然机会,孙晋亮巧遇张宗元老先生,深深被他雕刻出的自然色石雕震憾了,张老石雕的绝妙之处是选用当地天然俏色的石材与动物的长像进行寓意雕刻,在他缓过神的瞬间便萌生了拜师学艺的念头。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孙晋亮入门很快,半年后,当他的处女作——“金钱豹”完工的时候,张宗元老先生很不相信地戴上老花镜审视了一遍又一遍,兴致勃勃地大声说:“你这个徒弟我收定了,我的石雕艺术有传人了。”从此,孙晋亮便与石雕结下了不解之缘。
孙晋亮说:学会雕刻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推陈出新,赋予石头新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生命力,这就是工匠与艺术家最大的区别,也是雕刻与创作的最大区别。在孙晋亮家,石料和盆景充满了整个院落,仅从居所的装点可以看出他对雕刻艺术的执着,在他摆放成品的货架上展览着近几年的作品,这些作品师从张老的雕刻技法,在创作形态上又在张老的基础上又有创新,无论从形态上还是在神态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据孙晋亮介绍,一件石雕作品不是很容易就能做好的,少则一两个月,最长的可达半年之久。纯手工的石雕工艺,首先得把上好石头的料子找出来,师徒二人常用的料子是鲁南地区奚公山上的紫沙石和带色泽的石灰岩。选好料子后把石料劈成型,将成型的料子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构图,先打好毛胚子,再进行精加工。一般情况下,精加工先用錾子凿好大样,把多余的部分去掉,然后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细微处,一点点谨慎地刻制,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中途而废;最后一道工序是点睛一笔,用小扁錾和小几号的锤子进行修整,把凹凸不平的地方基本修平,再用砂布磨光滑,通过这些程序,一件石雕作品才算完成。二十几年来,孙晋亮精选石料的天然俏色,精雕细凿,作品各有特色:《中华腾龙》巧夺天工,《辈辈封侯》寓意贴切,《连年有余》传统自然,《济公活佛》栩栩如生,《三角龙》威猛无比……他所刻的艺术品,件件都是精品、件件都使你赞叹不已。专家评说孙晋亮的石雕作品:“利用原始工具,传统手法,依材就势地将鲁南彩石中的天然俏色花纹刻化动物形象;经过纯手工雕刻后,件件作品独一无二,是收藏家稀有珍品。”
张范剪纸艺人在创作
多年来,无论在鲁南地区的城关还是在乡村,到处都能感受到浓厚的剪纸艺术气息。每逢新岁,新婚嫁娶,小孩满月,生日寿诞,家家户户都要贴上剪纸喜笺,以祈福驱邪、美化环境。地处鲁南的张范有文字记载的剪纸历史至少有三百年,在当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已成为这里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前,一些剪纸艺人靠剪纸为生,建国后,剪纸处于自由发展阶段,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张范的剪纸艺术在鲁南地区异军突起,被誉为鲁南民间的“一剪梅”。
王庆权是张范剪纸能手中的代表。他的剪纸作品不但有传统的花鸟虫鱼,还有传统的民间故事、戏曲人物。他所剪的人物形象逼真、潇洒有神、动感十足、拙而不俗、细微之处见功力;他所剪的花草细腻不繁、杂而不乱、枝节清晰、动静可辨,不论是狂风劲草还是烟花垂柳足见他刀剪传情;他所剪的动物千姿百态、戏闹可爱、妙趣横生、独出心裁,给人百看不厌之感。
现在,每到年节,张范镇从事剪纸的民间艺人有四五百人之多,他们的剪纸作品在艺术风格上有的写实,有的写意,有的在写实中寓以装饰性,有的在保持民间剪纸质朴的基础上进行写意提升。纵观张范剪纸,以传统的中国绘画为基础,并保持中国画的写意、工笔等诸多形式,线条有的粗犷豪放,有的严谨逼真。剪纸中的线条虽然细如发丝,但流畅自然、其“刀功”既遒劲有力,又纹理清晰、欲断还连。剪纸的规格大小不一,多以小型为主,最大型也不超过6尺宣的规格,小的如十二生肖图、花团、斗鸡图等,最小的也只有蜜蜂大小。
张范剪纸的创作范围非常广泛,有依照戏曲题材剪出的《霸王别姬》、《李翠莲舍金钗》等,有依照民间故事剪出的《刘海戏金蟾》、《牛郎织女》等,还有的根据现实题材创作的《冠世榴园》、《猫扑蝶》等。作品工艺精细,花、鸟、虫、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从神话、民间故事,戏曲,古典小说到现实生活,在剪纸中都有所表现。近年来,根据社会的发展又拓宽了领域,剪制了配合宣传一类的作品,如计划生育、税法宣传、铁道游击队组画等。
张范剪纸以其艳丽的色彩、生动的造型、纤细的线条、传神的表现力和细腻的刀法独树一帜,自成一派,被誉为“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现在,民间艺术的发展和传承是一个难题,只有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剪纸艺术才能得以发扬光大。
文:李海流 图:陈允沛 微游枣庄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