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万只猫,1个人的传奇
14岁,失去父亲。
10年后,失去母亲。
24岁开始,她凭借一己之力,把6个弟弟妹妹养育成人。
如此艰难,她仍然依靠贷款和奖学金在两所艺术学校学习。
在17岁的日记里,她曾经写下:我自己的座右铭——画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是为了画。
33岁那年,“科沃德—麦卡恩”出版公司的一位名叫埃默斯坦·埃文斯的童书编辑,在“纽约韦黑美术馆”发现了她的作品,并问她:“你愿意出版一本图画书吗?”于是她就从退稿中取出了一部,这就是《100万只猫》。
《100万只猫》初版于1928年,被认为是美国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图画书,这本图画书拉开了上个世纪30年代图画书黄金期的序幕。
作者婉达·盖格(Wanda Gag),1946年6月27日去世。终年53岁。在这短暂的一生中,她凭借绘本被广为认知的时间仅有短短的18年。
《100万只猫》荣获1929年纽伯瑞奖银奖;刘易斯·卡洛尔书架奖;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100种图画书”;入选日本儿童文学者协会编《世界图画书100选》;入选日本儿童书研究会/绘本研究部编《图画书·为了孩子的500册》。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100万只猫》的故事。
从前,有一位老爷爷和一位老奶奶,住在一座又漂亮又干净的房子里,房子的四周开满了鲜花。可是她们并不快乐,因为他们太孤独了。
读完《100万只猫》,我就想到,这个故事除了德国民间传说的影子之外,也许更应该是婉达·盖格内心的隐秘阐释。她太孤独了,哪一个过早失去父母的孩子不是孤独的呢?尽管还有六个弟弟妹妹的陪伴,可是这决然与父母的陪伴不是一个概念,这种孤独也许只有早早失去父母的婉达·盖格一样的内心才能深刻的体会。
也许,在婉达·盖格心里,她只是借助这位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孤独,来折射她自己内心的孤独,也许故事中那只最后留下来的猫,恰恰是婉达·盖格自己。从这个角度来说,不是老爷爷老奶奶需要这只猫来陪伴,而是这只猫需要老爷爷老奶奶的陪伴。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父母的陪伴。每一个孩子都是丑小鸭,都是灰姑娘,只有在父母的陪伴下,只有在父母爱的滋养下,才会慢慢长大,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变成漂亮的公主。
可是,婉达·盖格过早的失去了父母的爱,她怎能不孤独!
带着这样的思路,回看整个故事,让我有了全然不同的感触。她在故事中融入了太多自己的孤独情绪,可是她又努力又尽力控制这种情绪,她不想让这种情绪影响整个故事的温暖温馨基调。
也许如此,她在她的黑白图画中,尽可能多的适当的画满了盛开的花。然后让每一只猫都那么独特、漂亮,尽管最后所有的猫都因为争抢谁是最漂亮的猫而同归于尽,她毕竟还是留下了她自己。
“我想,它们肯定把对方都吃掉了,”老奶奶说,“真糟糕!”
“可是看哪!”老爷爷指着高高的草丛说。一只受惊的小猫蹲在草丛里。它们走出屋去,把它抱了起来。它好瘦啊,身上的毛乱糟糟的。
“可怜的小猫。”老奶奶说。
“可怜的小猫。”老爷爷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你怎么没被几百只、几千只、几百万只、几千万只、几亿万只猫吃掉呢?”
“噢,我不过是一只非常普通的小猫,”小猫说,“所以,当你们问谁最漂亮时,我什么也没说。这样就没有猫来找我的麻烦了。”
我想,这“几百只、几千只、几百万只、几千万只、几亿万只猫”都是作者对父母的思念,在回到现实那一刻,她让这些思念幻化的影子——所有的猫都消失,只剩下她自己。这与她的现实多么贴切。当她孤身一人,担负着抚养六个弟弟妹妹的重任,她必须普通到再不能普通,她禁不得任何麻烦的打击,她的担子太沉重了。
这只普通的小猫在老爷爷老奶奶的精心照料下,“很快,它就长得又胖又可爱了。”
“说起来,它是一只很漂亮的猫呢!”老奶奶说。
“它是世界上最漂亮的猫,”老爷爷说,“我应该知道,因为我看见过——几百只猫,几千只猫,几百万只猫,几千万只猫,几亿万只猫——可是没有一只猫像它这么漂亮。”
故事到此,戛然而止。
里面隐含了多少作者的感情呢?每一个孩子不都是父母眼中最漂亮的孩子么?每个儿子都是王子,每个女儿都是公主。可是,作者很早很早就是失去了父母,失去了他们最不吝惜的赞美,失去了他们最温暖最贴心的呵护。作者内心的孤独,都化作这些看似平淡却又波澜起伏的语言,以故事的方式展现出来。
借助故事,作者与父母重逢,感受父母的宠爱。借助故事,作者把丢失的关怀与爱,尽力用自己的方式倾注给自己的弟弟妹妹们。她的过早去世,我想就是因为她透支了她所有的心血,所有的体能和精力,她失去了父母,她知道失去父母的伤痛,所以她尽力在六个弟弟妹妹面前充当起父母的角色。她多么伟大!
可是,她只能借助故事来一遍一遍唤起对父母爱的渴望。
最后一副画面,每一个细节都那么温暖,充满祥和宁静的氛围。墙上老爷爷老奶奶年轻时候的照片,难道不是作者记忆中父母的模样吗?那只在花地毯上正在逗弄玩耍线团的小猫,难道不是作者童年最温馨的记忆吗?老奶奶看向小猫的眼神那么慈祥,难道不是母亲看向孩子的充满爱的目光吗?
《100万只猫》,我过多的关注和感慨了故事的开头和结局,整个故事的中间部分就是寻找“一只可爱的毛茸茸的小猫”的过程。这个过程留给你。你在阅读中的体验才是这个过程的重点。
《100万只猫》被誉为美国第一本“真正的绘本”。据说,这本绘本的横长开本、“图画书是用图画来讲故事的”创作尝试都是首创。而绘本中“老爷爷动身去山丘上找猫”的跨页完整连贯的绘画形式,更是成为被永久载入史册的经典画面——老爷爷出门去找猫,他越过了一座又一座艳阳高照的小山丘……左面一页与右面一页合成了一幅画面,一条弯弯曲曲的山道从左面一页的左下角,一直延伸到右面一页的右上角。何其精彩!沿着这条山道蜿蜒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老爷爷和老奶奶住的那座四周开满了花的小房子,小房子的烟囱里还冒着烟,是炊烟吧?再往上,是散落在路边和山丘上的人家、教堂,还有成片成片的树和补丁似的田地。啊,看见了,胡子长得都翘起来的老爷爷已经走得很远了,快要走出画面了。
用图画讲故事,这种独到的别开生面的绘画设计,正是一个伟大作家之所以伟大的最好证明。婉达·盖格用她自己的方式谱写了绘本史上的传奇!松居直曾说,当文字的叙述与图画的叙述融为一体的时候,“图画书”就成立了。《100万只猫》成为经典,自然拥有它无可比拟的成为经典的因素。
《英语儿童文学史纲》作者约翰·洛威·汤森(John RoweTownsend)感慨万分:“婉达·盖格创作了一本无可挑战的经典图画书……《100万只猫》完全是黑白的,证明了色彩对一本成功的图画书并不是重要的。”
婉达·盖格(Wanda Gag)的主要作品还有《好笑的东西》(The Funny Thing,1929)、《粗鲁又急躁》(Snippy and Snappy,1931)等,其中《ABC兔子》(The ABC Bunny,1933)获得过1934年的纽伯瑞奖银奖,《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1938)和《一无所有》(Nothingat All,1941)分别获得过1939年和1942年的凯迪克奖银奖。
我自己的座右铭——画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是为了画。
17岁时候的表达,作为志向和目标,她实现了,作为承诺和誓言,她兑现了。
叶开,一个喜欢汉字和朋友的人。
读闲书,卷数不过万;走闲路,里程不过万。
名字剽窃古龙武侠小说,与任何其它叶开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