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万壑 纸上烟霞 | 王铃铭国画印象
胸中万壑 纸上烟霞
——王铃铭国画印象
文|朱红霞
享有陇原“旱码头”和“千年药乡”的美誉的岷州大地,是一块怀珠抱玉的土地。这里有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山东鲁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的洮砚,这里有岷州会议旧址等众多红军长征留下的历史遗迹,这里有定西最大的诗人群体,这里也有砚田笔耕、书海泛舟的一批书画家在默默耕耘,用笔墨书写着岷州大地的美丽风景,书写着艺术的未来。
王铃铭就是汲取着岷州大地丰厚的人文营养成长起来的一位国画家。他敏而好学、勤勉为艺,几十年沉浸于中国画的艺术海洋中孜孜以求,在画我自己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走出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早在1995年,王铃铭就和王钧、王顺夫在陇中画院举办了画展,时任定西地委书记顾军观展后欣然题诗曰:“书志流天际,法古飞新霞。笔波涌盛世,墨涛壮中华。”陇中著名书画家、评论家何钰观展后心潮澎湃,盛赞王铃铭山水画“从传统入手,悟“六法”之妙理,以造化为师,现自然之景观。王玲铭之山水,随心所欲,由稚拙成精巧,着意挥洒,因平淡探奇雄。绿林扬风,豪端绘出诗意;白水激涧,娟素洋溢乡情。”
在王铃铭看来,艺术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积累、不断创新的过程,在追寻艺术真谛的道路上,只有脚踏实地、推陈出新,才会化古为我、有所进益。本着这样的艺术观,王铃铭走过了一条立足传统、勤奋探索的艺术之路。其画初临《芥子园画谱》《当代名画大观》,奠定了一定的画画基础。后习黄宾虹、潘天寿、齐白石诸家。二十多年来,他一丝不苟地研究临摹黄宾虹、潘天寿、王念慈、张养初、顾翔生等诸家山水佳构和齐白石、冯兰馨、史亚光等名家翎毛花卉,从中汲取笔墨技巧和写意精神,集众家之所长,筑自家之山石,日日有所增益,构建了以写意山水、花鸟为主,兼擅书法、篆刻的艺术世界。
多年孜孜于艺途,随着创作理念的变迁,王铃铭对国画本质的认识也逐渐走向深刻。他认为,对国画来说,笔墨是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美学存在。他对清代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中“气韵出于墨,生动出于笔,墨要糙擦浑厚,笔要雄健活泼”有着独特的感悟。读王铃铭的写意山水画,可以看出他对笔墨语言的探索痕迹。他朝夕研摩黄宾虹浑厚华滋的水墨风神,将其“气韵兼力”的笔墨经验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山水画之妙者,在于以精妙的笔墨表达出山水之雄浑博大的风骨与气势。读王铃铭水墨山水画,总会被画作磅礴的气势所震撼的同时又被其中流露的宁静幽邃的意境所吸引。他的写意山水画着重于对意境和气势的营造,全景构图的山水图式,呈现一种磅礴而宏大的山水景观,指向一种阔大沉雄之美,充溢着壮伟之象、莽然之气。如《腊子云烟图》一画中,大笔挥洒的山峦,刚猛而有气势,干笔皴擦形成的岩壁,很有粗砺之质感和肌理效果;而水的晕染与墨的幻化以及留白手法,又形成了朦胧而空灵的诗意境界。近、中、远景之间以升腾的云雾隔断,显得层次分明,墨色的轻重、浓淡,使景观在实与虚、近与远的鲜明对比中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使画面空间显得格外深远。而涌动于山峰间的云气,则造成一种苍茫幽远的浑融之象。
王铃铭还是一位岷州大地的歌者。他热爱岷县,善于表现独具韵味的岷州风情。他重视本土文化的挖掘和重铸,注重在其山水画中表现本土生存经验与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因此,家园意象是王铃铭山水画创作的主要题材。在《扎尕拉风情》《岷州初春》《岷州古磨》等等一系列洋溢着鲜明的家园情结和岷州风情的山水画中,苍山、村落、炊烟、牛羊,这些意象元素经过画家的取舍组合,化为一幅幅温馨安详的田园图景,激荡着画家对故乡山川的热爱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王铃铭还是一位艺术创作中的多面手,山水画之外,他还兼涉花鸟、治印、指画、书法,并各有所成。多件作品在省市展出(获奖)或发表。作品《云海测路》入选2015年庆祝《画媒》名家书画专刊创刊五周年《全国当代名家画集》,艺术成果被收录《历代陇中艺林人物》《甘肃省古今书画名人考录辞典》等典籍;作品《山里人家》被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永久收藏。
已故指画家刘光裕生前观王铃铭画作后欣然作《青玉案》词一首,我尤赞赏“一弯新月,岷山古渡,红叶秋山暮”诸句。在我看来,作为岷县美协副主席、甘肃省国画家学会会员、中国黄河书画社理事、岷县政协书画院副院长的王铃铭,正在迎来艺术创作的丰硕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