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信 | 吴越文化与常熟中医的发展

常熟记忆 4天前

作者简介

余信,出生于中医世家,近年专注中医文史抢救工作,建有常熟“得一堂”中医史料藏展室。市建公司退休医师,曾发表文学性文章、册子,并数次获奖。

吴越文化与常熟中医的发展

余信

摘  要  吴越地区包括处于该地的常熟在文化上的发展,使常熟中医文化的底蕴日见深厚,常熟中医因此以“医人多、名医多、著述多”著称,且在周边各学派流派的交融中得到大发展,从而成为吴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吴越;常熟;文化;中医药;交融

《中医药文化》杂志中图分类号:R-05

文章编号:1673-6281(2010)04-0021-04

江苏苏州的常熟市(虞、琴川)是吴越地区的一部分。本文试述历史上吴越文化及常熟中医文化的发展,与推进常熟中医发展的关系。从文化视点来讨论中医很有意义,因为我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导着中医思辨及实践。传统文化有形成、发展的过程,并且,作为该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每一次提升,都会极大推动中医的发展。

定位“吴越文化”的理由是:影响常熟中医的文化及中医文化,有来自常熟所在的吴地,很多还来自越地。本文采用资料的时限止于建国前夕;本文按历史段叙述,采用“常熟中医药博物馆”所用的分段法:起源期(上古到唐、五代);形成期(宋、元);成熟期(明、清到民国)。

一、常熟中医“起源期”的吴越文化

在上古的崧泽、良渚文化时期,吴越地区医、巫不分。今常熟练塘罗墩,出土有5250年前良渚部族的玉琮、玉璧,发现伴有朱砂。可以认为:当时的祭司巫医们在敬神招魂驱鬼的同时,有意识地将朱砂用作杀虫防腐;也可能是原始医疗活动已起步的证据;同样,也可能已出现医疗文化的雏形,因为那些存物,显现了先民游移于神、魂、人及鬼之间的模糊意识,源于对生老病死的敏感,即“恐惧”和欲“摆脱恐惧”的观念,不再是动物的本能,“观念”是人特有的思维现象。

约3600年前的商初,传说常熟出了位大臣兼巫医——巫咸(前1638~1563?),是我国中医起源阶段的代表人物,入载全国中医高校教材及《江苏省志·卫生志》(以下简称“《省卫生志》”)的“概述”和“大事记”的首节文字里,有全国影响。已有文字记载他用草药、矿物来治病:“乡主巫医,具百药以备疾灾(《逸周书大聚》)”。

那“百药”及使用,正是常熟有山有湖,水网田地相间,动植物矿物等药丰富,以及先民广泛使用的写照。于是,以后有了采药山民,有了视识药、采药为雅事的士大夫和读书人。

有“采药”逸话一则:商末周国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兄弟让国南奔,就是托辞“到衡山采药”,方得出走的。“采药”,不仅成为建立古勾吴国的“序曲”,也成了吴越地区的中医文化。战国时的屈原身处湘楚,遥望东方问道:“吴获迄古,南岳是止,孰期去斯,得两男子?”(《天问》;(湖南作家柳莘译:勾吴国的人民,为什么不远千里,跑到南岳来寻找两个姓古的采药人呢))” 泰伯仲雍没有留下医名,但屈大夫感慨性的设问,却可能成为有关吴越地区包括常熟的中医文化的最早的、很美的诗篇了[1]。

春秋战国期间的战乱,也意味着文化融合,吴越文化已经形成。自汉到唐、五代,吴越地区道、释家们风行养生术。常熟民间留存的有太极拳、易经操,又有常熟湖区的“船拳”(船民的保健兼竞技之法,并以玩弄“石锁”为特征)。

上述中医“起源期”的常熟,由于吴越文化发展,中医文化底蕴逐步加深,推进了常熟的中医实践。但就战国后形成的医学理论方面而言,吴越和常熟地区,都晚于中原,有待全面接受。

二、常熟中医“形成期”的吴越文化

北宋以后,吴越中医文化得到巨大提升。

一个重要因素是,志向入世的儒家们有了新的人生箴言:“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北宋范仲淹语)”,非常重视中医文化和中医,他们注重人文,远离鬼神,远离晋唐间为羽化登仙、误服金石之风(道家文化的消极一面),用传统文化诠释医典,重视著述,这在中医文化发展史上有划时代意义。民间又有“秀才学医,笼中捉鸡”之语,表明儒家们文化功底一经释放,就非常容易达到“医儒兼备”的境地,若医德高尚,就是名医了。

另一客观原因,乃北方战乱,使政治、经济重心南移,北人南来的很多。常熟临江濒海,水陆路通畅,是饱学之士南来的通道之一,他们在医学上与当地医、释、道家交流频繁,并留有医著,1990年版《常熟市卫生志》(下称“《市志》”)有载。

同样由于战乱,原是抗金军队为饮水卫生使用的陶制军用水壶(始于南宋年间使用的“韩瓶”),后来却也被吴越地区民间广泛应用。韩瓶可系绳,以此汲井水饮用,远较河水干净,有利健康。因此,农人田间作业、船民出行时,用它带上井水或开水。据考古学者称,甚至海船出航,也带有许多韩瓶,对所装淡水定量使用(例如每人一日一瓶),或不易变质等,都有实际意义。该地全民预防为主观念的提高,意味中医文化有了提升。

综上所述,该时期以儒家加入为标志,吴越中医文化发展了,中医文化的底蕴加深了,影响和推动所及,常熟本地医家始有按自身认识并付诸实践的医案,《市志》载有宋代的潘琪独创灸法“仰手曲肘取穴法”,元代的王珪精于养生和“治痰”,另,已有元代常熟人写的2种医著流传。常熟中医在“交融中发展”的趋势已显现。常熟中医有了长足的发展。

三、 常熟中医“成熟期”的吴越文化

在明、清和民国年间,吴越文化包括常熟中医文化状态形式多样,非常活跃,对常熟中医的推进方式亦如是。

1. 儒家授徒方式全面进入中医学徒必须熟读经史,及,后来添入的清代浙人陈修园《医学三字经》,那是中医人品之要言,传统思维之必须。而医家带徒就诊时的“唱诊案、唱诊方”,笔者曾著文描写道(《中医药文化杂志》2008第一期):

“……名医带徒诊疗时,被称为‘先生’的名医,凝神端坐,望问闻切。被称作‘小先生’的学生们各备纸笔,围坐先生旁病家侧。屋边是病人的家属。‘先生’诊毕,‘小先生’忙不迭地轮番试诊……屋内肃静片刻后,有一抑扬顿挫的‘唱词’响起,是‘先生’的古韵:‘×左(男),……(诊案),拟××方加减,×药×钱,×药×钱……(诊方)’,这时,‘小先生’们个个敛神速记,病人和家属恭身聆听。

那一唱一记,那份恭敬,将中医医疗笼罩在一派神奇的氛围里。这是一种医家教育实践时中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造就一种医学教育的文化氛围。”

2. 常熟籍或寓虞的儒家加入中医工作举清代3人为例,有翰林院编修蒋廷锡,参编《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其中,辑有《内经》、张仲景、华佗、王叔和、孙思邈等共计30余家之脉诀;有两朝帝师的翁同和,为《柳选四家医案》作序;又有寓虞的阳湖赵烈文,为《余注伤寒论翼》序,为《外证医案汇编》作评;可见以上3人医理甚精。这也使我们可以作扩展性理解:儒家既如此,常熟医家受此风影响,必将勤于著述。

3.常熟藏书刻书业发达,名闻全国及至国外明清期间,有明代的赵用贤、赵琦美的“脉望馆”,以校刊仿宋“开美本”的《仲景全书》名闻国内外中医界,直至现在,仍有日本中医代表团来“脉望馆”参观的。其他如明末清初间毛晋家族的“汲古阁”,刻印书籍600余种;常熟历代藏书楼室多达160多处,以“清代全国四大藏书楼之一”瞿氏的“铁琴铜剑楼”最著名。当今中医研究明清古籍者,总会“拜读”来自常熟的书。

4. 中医文化氛围非常浓厚“药名文化活动”,即药名诗、词、文、楹联和药名猜谜等活动。该期间在吴越地区(含常熟),对颇具活力的、上至医家学者下到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上述活动,开展得非常普及,至今不衰。中医通儒,儒通中医,诗书画艺俱佳者,不可胜数,表达内容不乏仁寿、采药、杏林及出诊等。

吴越文化作为中医文化留存于常熟的有:1. 白茆山歌(存于常熟的吴歌)、俚语及船歌中有关中医的内容,如:“(某人心情如)中药铺的抹布——甜酸苦辣(讲勿清)”、“药补不如食补”、“心火(上升)”、“姜姜黄(注:中药颜色)”等,至今仍“声声入耳”。2. 江浙地区民间常用的养生祛病好方法,如产妇用的益母草,等,也是保健文化的留存。

中医文化也浓厚地洋溢在《沙家浜》里,它经典地再现了抗战年间那一幕幕:身背药箱,摇着“串铃(游医用铃)”游访乡间的“常熟城里来的大夫”;那诊病时“陈书记”在敌人眼皮底下的对白;浓浓的江南中医诊疗氛围……令人陶醉至今。“陈书记”的原型,是常熟人任天石,他确是位好中医,任“江抗”司令时,仍心系病患抽空诊疗,口碑极好,是爱国心强、德艺双馨的常熟中医的模范,有全国影响。

5. 又一活跃的中医文化状态:中医大交流、大交融自明代始,吴越地区为全国经济重心之一已无异议。同期起,常熟周边各地方流派、学派先后兴盛,常熟中医在交流中兴盛发展。交流方式有交流医著、医家往来、授徒等。

浙、赣等地来人多,带来了该地丰富的医学成果,以喻昌、柯琴为代表。他们的学术思想影响深远,有《医门法律》、《伤寒来苏集》等,医家必读。另有2人曾先后来虞来一段时日,是明代金坛名医王肯堂,清代无锡名医王旭高,他们留下了高明的医案。王故世后,有稿留下,被我地名医方仁渊编为《王旭高临证医案》。

明清期“温病学派”的影响(“吴中医派”[2])。明代邑人缪希雍(1546-1627)有“凡邪气之人,必从口鼻”等论,为该学派倡导人之一,他博采众长,医著甚丰,临证多奇中,传为“神医”。邑人纷纷去苏州学习的,以清代曹存心为突出。他潜心钻研,得真传,誉为“叶天士、薛生白后第一人”,又,“弟子以百计”,对吴中医派在常熟兴盛有功。本地名医金兰升、王士希,乃清末民国年间温病医家佼佼者。

清初及中期,武进孟河临证医家群辈出(“孟河医派”[3])。孟河寓虞的余听鸿,被德国中医史专家V . Scheid评为“(孟河医家)吸收外族优秀人士为徒”中“较突出的”,医案被收入《宋元明清名医类案》。邑人去孟河的有清末周憩堂,“从马培之游”,内外科俱精,有后代传其业。近今常熟名医陶君仁,出于其门,乃虞城“孟河医派”的又一代表。陶的后人及弟子20余位,皆本地中医之中坚。

学验丰富的无锡医家(包括“澄江”医家)与常熟医家的渊源也很深。除上述无锡王旭高与常熟的渊源外,江阴柳宝诒著名的《柳选四家医案》将常熟曹存心与王旭高等医家的经验参照对比,有全国影响,可视作常熟与外地医学交融的成就。常熟名医金兰升是柳的门人。此外,邑人吴玉纯、萧退庵同出无锡名医张聿青门下,吴终于编成其师的《张聿青医案》,萧为其师作传,师生情深为医家佳话。

交流活动还有“走出去”的,也从一个侧面佐证常熟医家学验俱佳。民国初年前后的上海,近代中医教育兴起、中医兴盛,中医团体勃兴,书刊发行激增,一批常熟医家去沪行医授业,如萧退庵、余继鸿父子、张谔等5位以上。在 1929年“中医抗争事件”中,萧退庵因其声望,被推为全国组织的执行委员。余继鸿助沪上名医丁甘仁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张谔和余氏父子4人,先后成为该校的早年教员,同时,这4位的诊务等均极繁忙,其中2位是2所国医院的副院长,其中3位主编或参编了3种中医杂志。常熟医家的刻苦精神和释放的能力,今日看来,仍令人咋舌。

四、 “吴越文化推进”的结果:常熟中医成就盘点

1.历代医人多(“医人”,本文指“能从事中医的人”)自殷初至建国前夕的3600余年内,常熟医人有500余人(戴祖铭:《常熟历代名医志》,2003年),比对《省卫生志》全省历代有医人“4000余名”,较各市县平均医人数而言,常熟医人显著多出[4]。

2. 历代名医多据《市志》称,常熟“从宋迄清,名著史册的医生有170多名”(P.161.),按本文所述年代范围,还应补入上古及民国的名医人数,达近200人——已足够说明一个县级市的常熟,历来有极多名医了。其中有重要影响的,据该《志》有:潘琪、王珪、匡愚、缪希雍、吴本立、曹存心、余景和、方仁渊、吴玉纯、周憩堂、吴幼如、陆敬臣、李杏仙、杨百城、金兰升、王士希、章成器、陈景岐、程葆堂[5]、张幼良(中西)、张崇熙(中西)、裴雁宾、夏同元(中药)和张如伟,鉴于该《志》编著年代,笔者认为至少还需添入陶君仁、江育仁和邹良材,共27位。

下述有全国影响的名医:

商代巫咸;明代的缪希雍,《省卫生志》将他收入“吴中医派”11位代表人物之列,此2人前文已详述。南宋后本地涌现太医的人数在明代最集中,新近的研究成果似有合理性:按当时常熟建置范围统计,共出了25位太医,如匡忠、吴讷、葛元之等(潘正言:《常熟历史文化研究》2009年1期)。同期有如此多的太医在县级市中属少有。从入载全国中医高校教材人次的角度(车离等:《中国医学史》1985年1版),有:巫咸3次,缪希雍2次,喻昌3次,柯琴2次,蒋廷锡1次,曹存心1次,余景和2次,陈景岐3次。

此外,明清期间参与对海外交流的常熟中医,有明代的匡愚和清代的曹存心,前者随郑和三下西洋,克尽职守并有著作,后者著书,为其在琉球国的弟子函授,开国际中医函授先河。以上,当时已有国际影响。

3. 历代著述多某地医著的多少,是衡量该地医学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历代常熟中医著述多,《市志》载有元代2种,明代14种,清代24种,民国时期39种,共79种。2003年,常熟戴祖铭先生经十年苦心搜寻,将历代本籍或寄籍人士相关中医的书稿名等,详尽列入其《常熟历代名医志·附录》内,洋洋300余种。

建国前重要的著述,被《省卫生志》和全国高教教材入载的有: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炮灸大法》、《本草经疏》;赵琦美《集注伤寒论》;喻昌(寄籍)《寓意草》、《尚论篇》、《医门法律》;柯琴(寄籍)《伤寒来苏集》;曹存心《琉球百问》、《曹仁伯医案》;蒋廷锡《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陈耕道《疫痧草》;余景和(寄籍)《余注伤寒论翼》、《外证医案汇编》、《诊余集》;吴玉纯《张聿青医案》;方仁渊《王旭高临症医案》;陈景岐《中国医学入门丛书》等,计18部。

五、结束语

建国后,常熟中医事业与周边市县一样,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已获“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的常熟市,及对综合实力领先各县市的该市中医院来说,能否进一步开掘“常熟中医药博物馆”等拥有的中医文化等遗产?能否注重师承、突破“中医思辨西化”瓶颈、多出名医?从而继续发展中医。本文的“温故”,或会有“知新”。不妥之处,恳请斧正。

感谢周文晓、花亦明、余正三先生对本文的指导。

[注1]未注明出处的,均来自笔者的“得一堂中医史料收藏室”资料。

[注2,3]我省地方中医流派甚多,但仅有以苏州为中心“甲天下”的“吴中医派”和以常州为中心“甲吴中”的“孟河医派”,被《江苏省志·卫生志》选述。该两医派影响极大。

[注4]统计和分析,本文另有《附件》,限于篇幅不再刊出,可来索取。

[注5]本节文字的“程葆堂”及其以后8位共9位,因时段,均截取他们建国前的中医活动内容。

发表在(上海)《中医药文化》杂志2010年第4期

虞山繆希雍墓

(0)

相关推荐

  • 全国中医妇科流派名方精粹

    <全国中医妇科流派名方精粹>为全面汇集全国中医妇科流派名流名方的专著.名方.验方.经方是千百年来我国历代医家流传下来的宝贵遗产,*能体现中医药实用价值之精华,至今为广大临床医生广为应用.熟 ...

  • 【道 | 术】历代名医经方一剂起疴选(四)

    李铎 妊娠梅核气 李铎,字省斋,号傲堂,江西南丰人,约生于1795年,卒于1865年以后,著有<医案偶存>12卷,为清代江南著名医家.李氏习医,专心致志,上自<素><灵& ...

  • 余信 | 常熟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存要

    常熟记忆 作者简介 余信,出生于中医世家,近年专注中医文史抢救工作,建有常熟"得一堂"中医史料藏展室.市建公司退休医师,曾发表文学性文章.册子,并数次获奖. 常熟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 ...

  • 传承中医文化要从娃娃抓起——发展中国特色幼儿园教育

       国医 启蒙 guoxueer 健 康 我国医 要启蒙 果雪儿  健康风 果雪儿国医启蒙 幼儿园健康教育绘本的特点有哪些? 1 基础性 果雪儿国医启蒙幼儿健康绘本课程,从幼儿园娃娃抓起培育良好生活 ...

  • 说的太好了!这就是中医当前发展的困境

    说的太好了!这就是中医当前发展的困境 国医大全 今天 收录于话题 #健康 30 #中医 30 #养生 30 #传统文化 20 关注国医,学最好的中医知识!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女子中医法急救路边晕倒 ...

  • 青岛:用工业文化遗产讲好城市发展故事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5-10 05:46 光明日报记者 刘艳杰 "'五一'小长假青啤博物馆接待人数大约有4.4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约10%,收入增长了约 ...

  • 以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内涵发展,追求卓越的学校领导

    以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内涵发展,追求卓越的学校领导.五华区.西山区校长任职资格培训. 2018年4月17日,五华区.西山区65位小学校长.书记迎来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第四阶段第二天集中研修项目.今天研修内容分 ...

  • 国学文化太美-中医太美目录

    1.1 发现生命太美系列 1.国学堂--梁冬对话郭生白1-说白<伤寒论> 2.国学堂--梁冬对话郭生白2-本能系统论 3.国学堂--梁冬对话郭生白3-说白<伤寒论>生命本能系统 ...

  • 中医的文化价值与中医自信

    我们知道,中医是治病救人的医学,同时,中医也是哲学,是文化.进一步说,中医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医学体系. 一.中医没落的原因分析 近百来年,因为西学东渐,西医迅速普及,中医被反复遭到质疑,甚至被压缩到 ...

  • “没文化”是中国酒庄发展的最大障碍

    "没文化"是中国酒庄发展的最大障碍 2021-05-17 17:41:10·蔡学飞工作室 近日,一份"中国特色小镇死亡名单"开始流传,文章称,不少特色小镇资金链 ...

  • “文化粮仓”迎来高质量发展 贵州独山成立县级供应链

    长期以来大京全球供应链关注民生行业,发展地方特色农副产业,以全链产业促脱贫.以民生产业带发展.以特色产业助增收,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独山县围绕多措并举筑牢乡村振兴"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