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墨林:占地几万亩,当地人却叫他“活菩萨”?伪善大地主

引言

南北方的建筑差异性很大,南方建筑小巧精致,北方建筑庄重威严,两种风格各有各的魅力。

说到南方的园林,大家也许会想到苏州园林,那么北方的呢?其实在山东烟台,有一座北方规模最大的园林。

这个园林就是牟氏庄园是一个国家级4A景区,它从雍正年间开始建造,到1935年彻底定型,它也可以说是见证了我们国家最风雨飘摇的那段历史。

牟氏庄园的缔造者是牟墨林,但书籍上对这位传奇人物的描述却很少,不禁让人好奇,他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呢?

大地主家庭

1789年,牟墨林出生在一个大地主家庭,所以这位传奇人物的发展史也可以看成家族扩张史。

牟家当时已经在栖霞发展了很长时间,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是当地有名的富户。

牟墨林是牟氏家族的第十四任继承人,在嘉庆年间他还是一个太学生双重身份让他之后施展拳脚更加方便。

当时的社会条件让阶级流动十分困难,除非是遇到了重大的机遇,否则白手起家就像是痴人说梦。

牟墨林有强大的依靠让他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关于牟墨林不多的描述中,他是一个很稳内敛但又不失精明的人物。

除了家世给他带来的助力,他后天所受的教育也是让他成功的很大原因。

扩张第一步

1811年,牟墨林从父亲手中接过了牟家,牟墨林没有像其他的乡绅二代一样坐吃山空,而是想要扩大家族的影响力。

要扩大影响力,扩张土地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但当时还有很多地主也想要购买土地。

必须要脱颖而出才能吸引到更多的人,他选用了一个新型购买方式,那就是农民将地卖给他后,还可以向他租种。

这样既卖了地,又不用担心以后没有地种,很多农民都选择了这种方式。就这样,牟墨林扩张土地的第一步成功迈出。

为农民“好”的大善人?

道光13年,当地发生大旱,土地没有长出粮食,百姓们没有吃食,饿的不行的时候甚至出现了易子而食

根据记载,牟墨林虽然乐善好施,但并不是没有脑子的慈悲心肠。如果按照正常流程买卖土地,要花费很多银子。

但是饥荒年间,很多百姓来地主牟家讨粮食借粮食,地主家当然还有余粮,但牟墨林不能白给。

他规定,粮食可以给,但只换不借想要粮食就拿自己家的土地来换,如果没有粮食都活不下去了,百姓们只好将土地换给牟墨林。

不过即使土地所有人变成了牟墨林,但他们还是有权利租种这样既能在饥荒年间活下来,之后风调雨顺时还能有地种。

凭借这个举动,牟墨林在百姓中还获得了“活菩萨”的称号

牟家的存粮并不够大批百姓来兑换,他只能从外地购买,然后再运到当地,之后再和饥民交换。

这次灾荒,是牟墨林扩大土地规模绝佳的一次机遇,他积累的财富越来越多,土地也越来越多。

根据统计,牟墨林去世前,牟家已经拥有了45000亩地,相当于3000个足球场。这次饥荒年间的土地换粮食,也是之后牟氏家族繁荣的基础。

出色的掌权人

大量的土地让牟墨林腰缠万贯,但是他并没有沾染上坏习惯,和他接触过的人都说他十分有内涵,待人接物让人十分舒服。

有时也会接济穷人乐善好施也是当时人们对他的印象。

在处理家族产业上,牟墨林通常都是亲力亲为,车队到外地购买粮食时,他也会跟去,一是来监督粮食的质量,二是在路上保护粮食的安全。

尽管有数不尽的财富,可以请数不尽的仆人,牟墨林还是喜欢劳动的感觉,牟家也一直秉承着勤俭节约的家族习惯。

在之前牟墨林的举动中就能知道,他十分善于笼络人心,在以地易粮的同时,他偶尔会给没有住所的佃农提供住处,同时还会减轻土地租金。

他和穷人富人的关系都不错,在两者之间有矛盾时还能进行调和。所以他在当地的地位很高。

百年不衰

家族财富已经积累差不多,接下来就是守住“江山”,牟家长时间不衰也有他独特的道理。

牟家有完善的治家规定,并不让子孙们大手大脚的花钱,并对子孙在学业上有所要求,这有效防止了家族内部发生腐败现象。

因为严谨的家训,牟家在牟墨林去世后还保持着良好的发展速度,到了清朝末年,牟家的土地资产已经有了6万亩。

“耕读不辍,勤俭节约”这个朴素的道理让牟家百年不衰。

用我们现代目光来看,牟墨林算不上一个好人,甚至可以说他坑害农民,但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掌权人,他的成功毋庸置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