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租赁需要怎样的创新?

怎样的世界

融资租赁走过黄金十年,从2018年开始增长乏力。加强监管的警报不绝于耳,各家租赁公司都张罗着要创新。笔者自从去年年中开始筹建公司的创新业务部以来,遇到不少在搞租赁创新的同道中人,有的是已经张罗了一两年了,有的是比我出道还晚的。坦率说,大部分都如我一般——成效不够显著。其实除了我们这些人,几乎所有的租赁从业人员,从高管到普通员工,心里都在嘀咕一个问题——融资租赁需要怎样的创新?

其实不久之前,在一些人心中,这个问题本身还是个问题。这两年租赁公司确实很难,但其他行业也都不好过。即使很难,作为类金融的租赁公司仍是利润大户。在租赁公司排行榜前二十位的租赁公司,大部分的利润增幅并不亚于资产规模的增幅。这些利润,不还是要靠地方国企和城投业务撑着?大家这两年是比原来更辛苦一些,但好像日子也没有差到哪里去,个别公司还加大了员工的绩效收入。说不定熬个两年,风向又回来了,不还是挣得盆满钵满?各家公司都搞了创新业务部,或者出台了一些创新的制度,但好像也没见什么成效。创新这玩意儿真的有用吗?

鉴于兄弟个人当前为公司创造的利润,无论我怎么强调创新的伟大作用都是苍白的。所幸的是,在不久前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创新”作为第二大关键词被15次提及。最高层已经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来定义,“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对于租赁行业从业人员来说,成天跟两高一剩和地方平台这些保守势力打交道,如果还在怀疑创新的意义,只能说对未来发展没有什么打算。

如果创新本身不再是问题,那么怎么创新就是一个大问题,这其中包含了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搞什么创新?

“新”本身很容易,只要“创”出添加了若干个定语的“第一”,就是新的。问题是这样的“创新”有没有价值?这里我们不妨引用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如果我们通过煞费苦心消耗大量资源的“创新”,完成了一个不需要“创新”就可以实现的目标,那么这个“创新”就是没有价值的,在一开始我们就不应该去尝试它。所以创新一定是化繁为简,或者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否则就与创新的目标背道而驰了。

这里需要明确的一个定义是“必要”。什么是必要?当然是客观现实的必要,而非个人主观的“必要”,否则对谁必要就很重要。老板让我搞创新,搞不出来就开我。如果我发现一个新点子,对公司必不必要我不清楚,反正对我很必要。诚如陈云所言: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第二个问题:创新需要怎样的环境?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一个悖论——创新需要一个既紧张又宽松的环境。

先说紧张吧,所有的创新一定是被逼出来的。如前文所述,日子还比较好过的融资租赁同行,如不是有足够的远见卓识,谁会去费那老鼻子劲搞些个广种薄收的创新?即便是如今,同样的资源投入,投到传统业务上,挣得钱还是比创新业务要多得多。所以说,没有被逼到一定份上,很难形成一种非创新不可的外部压力。更不用说全民创新的氛围,内部的协同机制,这些都要在足够紧张的压力下才可能形成。对于有远见的公司领导,在没有压力时创造压力,是需要有足够的领导艺术的。

再说宽松吧,创新一定要有足够时间上的培育期和必要的容错机制。前面说了创新是广种薄收的,十个项目的尝试,一定有失败的。这就要秉承科学研究的态度,从实验开始,从零到一走出来,然后从小规模到大批量,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孵化出一种业务模式。这个过程中的失败不可避免,如果参照传统业务的不良考核和风控指引,估计很难干下来,或者干了几单效益没体现甚至除了坏账,就不敢干下去了。

这个悖论其实是很难解的,这也是创新的成功率不高的很重要原因。以上说是环境,其实还是人的问题。如果说这个悖论有解,笔者的愚见:一是要靠高超的领导艺术,二是要靠创新团队的强烈自驱动力,三是要靠目标导向一致的激励机制。租赁行业里,我目前没有看到很明显的成功案例,行业之外,学学华为吧。

第三个问题:融资租赁创新的方向在哪里?

创新业务和常规业务的差别就是先锋队和大部队的差别。“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所谓创新,既可以说是走没人走过的路,也可以说是到处都是路,要选择一条通往目的地的路。但是,你首先要知道你的目的地是哪里?红军长征,走了太多的弓背路,甚至有回头路,在夹缝中求生存,最终闯出来,是因为有个明确的目标——陕北。那我们融资租赁创新的大方向在哪里?

笔者以为,融资租赁行业迷途久矣,创新的大方向就在“回归租赁本源”。

最近银保监会课题组的一个“影子银行”的定义,让业界又小惊讶了一番,说是融资租赁“终于”被认定为“影子银行”了。我们这么多年,很多人一直讳言我们是“影子银行”,就是担心会因此面临强监管。其实监管层早就看在眼里,只是看你在“影子银行”里规模还太小,先去收拾大个的了。这两年看看你也有个六万亿了,稍稍敲打了一下,就惊起一滩鸥鹭。那既然已经被盯上了,我们就别指望不被追打了,整个影子银行85万亿的规模肯定是要挤一挤水分的。只有干出特色,才可能活得比其他影子银行好。

同是影子银行,我们论规模和金融属性不如基金资管,论灵活性不如信托,论野性不如小贷保理,要找到自己的核心优势,也就一个物权属性了。这么多年,融资租赁的挂着“租赁”的羊头已经卖了多年“融资”的香肉,从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角度没有什么不好,但也确实在高收益中迷失了自我。教科书上的所谓融资租赁的好处,试问在现实中的项目经理们真用上了几条?估计大部分只有一条——解决客户资金。现在监管要清理了,我们恐怕只有把名符其实的“租赁”羊肉搬出来,才能被贴上“合法经营诚实劳动”的认证安心生存下去。羊肉虽然没有之前卖的肉香,但也是很补的。

至于哪里可以找到羊肉,那就不是我能教得了的了。每个公司的基因不同,找到适合自己的,通过不断试错,从小到大,从探索到标准化,将创新的业务孵化成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这里面有成功,有失败,还有牺牲,只能祝我们各自好运了。

第四个问题:科技在租赁创新中有什么作用?

现如今,一提到创新,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科技。一个很有趣的场景是,很多人都在研究如何把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引入到对两高一剩和政府平台出售回租项目中去,仿佛所谓创新,一定是科技赋能的,否则就不是创新。

这里兄弟我有一点不同的意见。科技对于创新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没有科技的进步,很多新模式注定无法实现,很多新领域无法探索,很多新的租赁标的物更是不存在。但创新中的唯科技论同样是不可取的。

且不说科技不只是前面说的那些热门词汇,就是科技创新本身也是不同科技互相搭载的产物。就拿现在风口上的电动汽车来说,这本是比燃油车更加古老的技术,这几年能火,不是这项技术本身的突破,而是源自电池技术和传感器的突破。环保意识的兴起,从根本上让全社会舍燃油而选择新能源,这才造就了特斯拉股价的一骑绝尘和中国造车新势力的崛起。

支付宝的创新大家都知道,当时并没有多少高科技手段的赋能,只是一个小额增信,拿公司信用为客户个人信用背书,于是成就了如今的阿里帝国;区块链技术也被一致强调,并没有新的科技含量,它是把分布式记账、非对称加密和智能合约等存量技术的组合,创造出了升级版互联网的神奇效果,只是现在还有很多不成熟之处,也就让很多骗子和傻子在里面折腾。

其实租赁人搞科技创新,最怕的就是碰到骗子,把我们当傻子。我们如果把科技当偶像膜拜,就会有骗子像车迟国里孙悟空三兄弟一样,给你喝了“圣水”还找你要供养。科技是拿来用着创新,不是拿来证明你在创新的。只有真正把租赁业务理解透彻,寻找创新中需要突破的瓶颈,这时候如果科技可以解决,就拿来用之;如果不需要新科技,那就回到奥卡姆剃刀原理。

所以说,对于我们租赁行业的人来说,科技永远是工具,从根本上需要创新的,是理念。

最后一个问题:对于创新者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担当。

不理解的,想想99年前嘉兴南湖烟雨楼前的那条小船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