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福不可算尽
大家好,《道德经》读书笔记继续更新
谢谢催更的读者,鲲惭愧🌝
上周,「离婚冷静期」政策又双叒叕上热搜:
评论区一律都是愤慨、反对、嘲讽
决策层的政策、治理,与个人的幸福感之间
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鲲觉得这个事情非常适合用本章的来解释——
社会治理的严厉度,与老百姓的幸福值成反比。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执政」的目的,是为了调理人民的状态。
宽和的治理手法,不做过多规范、不制造矛盾
民风就会回归淳朴。
而治理上的锱铢必较,甚至没有一丝一毫的灵活空间
那么老百姓宁可逃走
你要实行离婚冷静期?那就是逼我不结婚!
大概可以这么理解
其实,小到离婚冷静期,中到结婚/家庭制度
大到自秦朝开始的两千多年的严密户籍制度
在老子的观点看来,都是过于“有为”
让中华文明大大失去了动力。
《道德经》真的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色彩
老子主张,社会治理是不应该僭越人道的。
如果某一天
大家联合起来坚决抵制某项“公共事务”了
那一定是因为体制的运作伤害了他们最基本的生存利益
公共利益一旦被用作某种借口来消灭个体利益
那最终也就不存在什么公共利益了
而老百姓是“淳淳”还是“缺缺”
则又紧紧关联着领导层的“福”和“祸”
老百姓能“淳淳”生活
是百姓的福,也是领导层的福
如果要用各种高明的手段来“察察”
监测和要求百姓的一举一动
老百姓不干了、不承认了
那领导层也将失去社会治理的合法性
所以,本章下一句是: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领导者如果觉得把社会治理抓得死死,是福
那对不起,你们的祸要来了
领导者如果“无为而治”
大家都不再围绕着他们阿谀奉承
看上去不热闹了,但这才是真正的福
(注意这里不要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思路理解祸福,因为老子后面说:孰知其极?其无正!)
“但是祸福之间真的有某种固定的转换原则吗?没有!”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大凡希望去操控祸福的
必定也是想去操控老百姓
那他们自己的祸福命运,才是真正的不可预知了
紧接着,就是“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不能尊重社会自组织运作的规则,只会变成怪圈
“好人”也会变得特别特别拧巴
谁都无法避免被扭曲变形的命运
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把鬼便成人,就是这个意思
但事实上这样的事情在我们身边太多了
社会发展的每一步中
都有人打着为人服务的名义来操控社会或者操控别人
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已经迷惑太长时间了
老百姓很迷惑,领导者也很迷惑:
打着好的旗号办坏事肯定不行
但一片好心也可能办祸事
那我们究竟如何来评价一个政策呢?
依靠上文说的“正”行不行?
不行,因为正复为奇
依靠“善”行不行?
不行,因为善复为妖
依靠过程的正义行不行?
不行,正义的过程不能保证好的结果
依靠结果行不行?
不行,因为结果是一刀切的。
那到底靠什么?
——靠求道
真正领导一个事业的,自然会求道
因为没有任何固定的现成规则,是适用于任何历史阶段的,每个阶段都不一样
但大道是不变的
老子的解决方案为何?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任何一个领导者,他们的角色
只是社会的守护者和调整者
历史的车轮滚滚走过,并不会为谁停留
任何一个领导者,都无法承担社会进展/后退的责任
没有能力承担社会性的祸福
方而不割:会维护大部分人的利益,但不会去伤害少数人的利益
廉而不刿:会立规矩,但是不严格苛责社会自身的灰度
直而不肆:会多方妥协地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放肆伤害社会搞一刀切
光而不耀:心里什么都明白,但不用自己的正确去压制其他不同意见
很多人,或者说所有人
都对社会治理有一个大的思维误区:
叫做:“我要做什么”。
但真正的答案不复杂,从社会整体出发
混一祸福,以无为而求生机
叫做:“我不做什么”
共勉🙏
参考资料可选以下:
① 古:河上公注本、王弼注本
② 现:《傅佩荣讲道德经》、《黄明哲正解道德经》
现在支持“下一篇”、“上一篇”翻页阅读啦!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感悟和见解
看完的小伙伴记得点赞打卡一起学习
觉得不错一定要点“在看”支持我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