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旅观察|冬奥催热的“冰雪旅游经济”背后的痛
随着冬奥会的成功申办,我国冰雪旅游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不难看出,当旅游业的消费升级遇上冬奥会的成功申办,万亿产业规模的背后,反映出庞大的消费需求,冰雪旅游也站上了发展的新风口。从北京、吉林、黑龙江、河北、到新疆、内蒙古,还有云南、四川、山东、贵州、山西等,有条件的景区纷纷建雪场、砌冰雕,发展冰雪旅游。
官方数据显示,当前已有30个省市推出冰雪产品,冰雪经济在地区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在冰雪产业高速发展的背后,企业冰雪旅游产品发展迟缓、同质化、规划不足等问题也逐渐显现,这些都亟待引起政府和市场的重视。
世界冰雪旅游的发展模式
世界冰雪旅游业的发展大都呈现出相似的发展趋势:从专业小众群体到大众休闲群体,从依托体育竞技到与多元业态融合发展,从单一产品结构到多样化提升,从单一景区独立发展到区域资源整合发展等特征。同时,世界滑雪旅游较为发达的区域,多以滑雪小镇、滑雪中心的整体旅游形象出现在国际滑雪旅游市场中。
冬奥契机带动我国冰雪旅游市场的高速发展和巨大的开拓空间,我国已从冰雪旅游资源大国转变为冰雪旅游经济大国。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2015年北京获得2022冬奥会举办权后,我国冰雪旅游经济增速持续达10-20个百分点。据测算,2017-2018冰雪季我国冰雪旅游人数达到1.97亿人次,人均消费1675元,冰雪旅游收入约合3300亿元;而同年次我国国内旅游人均消费914元,冰雪旅游是国内旅游人均消费的1.83倍,冰雪旅游成为了高品质的旅游体验方式。
北京、张家口的冰雪旅游市场规模同比增长率更是高达27% 以上,远超中国旅游产业平均增速。按照各省冰雪产业规划和旅游业发展实际,分别以15%和20%的人数和收入符合增长率保守估计,预计到2021-2022冰雪季,我国冰雪旅游人数将达到3.4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将达到6800亿元。
按照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测算方式,2021-2022冰雪季我国冰雪旅游将带动冰雪特色小镇、冰雪文创、冰雪运动、冰雪制造、冰雪度假地产、冰雪会展等相关产业的产值达到2.92万亿元,冰雪旅游具有巨大的投资前景。
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一条以新疆为起点,连接京津冀冰雪联盟和东北地区的冰雪旅游带,同时,南方城市也在积极合理的规划建设冰雪旅游项目。闻旅派(www.wenlvpai.com)了解到,完成国家三亿人上冰雪的目标,绝非一省一城一市能够独自推动和发展,谋求区域联盟化发展,是中国冰雪旅游提速的必由之路。
新疆冬季漫长与8国为邻,以“人类滑雪起源地”之称的新疆阿勒泰地区有着吸引国际冰雪爱好者发展国际冰雪旅游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又可带动甘肃、青海、宁夏、陕西等地的冰雪旅游。
密云区、延庆区、张家口市和承德市四地,聚焦张(家口)承(德)生态功能区建设,以筹办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加强体育赛事、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共同成立了京北生态(冰雪)旅游圈。不仅如此,北京、河北以及周边6省市还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国冰雪旅游推广联盟,发布和推出了“北国冰雪”旅游品牌和系列旅游线路。
东北作为老牌冰雪胜地,借着2022年冬奥会举办和旅游大发展的东风,不少地区正全力推动“冰天雪地”向“金山银山”转变,推出各具特色、丰富多样的冰雪旅游产品,将冷资源打造成为热经济。
即便在郁郁葱葱的冬日南国,浙江绍兴乔波冰雪世界、湖北神农架滑雪场、四川西岭雪山滑雪场、贵州六盘水玉舍雪山滑雪场等室内滑雪场也赢得游客喜爱。
冰雪旅游市场的发展方向
女性参与冰雪旅游比例明显高于男性,事业有成型群体是冰雪旅游的主力军。在人口要素方面,国内参与冰雪旅游的男性占39%,女性占61%;在冰雪旅游者的年龄构成上,小于18岁的游客占14%,18-30岁占29%,30-60岁占48%,60岁以上游客占9%。由此可知,30-60岁的事业有成型群体是冰雪旅游的主力军,这与冰雪旅游消费较高密切相关。此外,情侣游、家庭游人次与出游总人次分别占比17%、37%,家庭游市场是较大的冰雪旅游市场。
冰雪研学、冰雪海外旅行成为未来旅游市场消费的新热点与增长点。随着教育部对于研学旅行的高度重视和各地具体举措的落地,在冬季进行冰雪旅游将成为青少年的常态化研学方式。而随着冰雪旅游越来越热,发烧友在冰雪游受到季节限制时,很多人做反季节旅游会选择在夏天去新西兰等地滑雪。从客源城市来看境外冰雪游的主力以来自一线城市为主。
为强化经济带动作用,集多产业融合发展的“冰雪+”战略正在成为各地冰雪旅游发展的新趋势。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正在进入重创意、重内容、重体验的阶段,冰雪+电竞、冰雪+养生、冰雪+文创、冰雪+休闲农业、冰雪+研学、冰雪+会展、冰雪+节庆等发展模式受到广泛重视,冰雪旅游产业链条逐步延伸。
高速发展和巨大潜力的背后也是触目惊心的问题
冰雪旅游的较快发展,激发了大众对冰雪运动的兴趣度和参与度,“冬奥效应”更是激发了民众对冰雪旅游的热情。但仍需要清醒的看到,冰雪旅游乃至冰雪运动的发展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我国冰雪旅游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同质化、低质化问题突出。闻旅派(www.wenlvpai.com)综合统计,目前我国多数地区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冰雕、冰灯等观光类层面,冰雪度假类产品、冰雪民俗体验性旅游产品十分缺乏,并且多数冰雪旅游产品缺乏创意,特色不够鲜明,卖点不够抢眼,同质化现象突出。而冰雪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产品品位不高,缺少文化内涵、科技含量,大项目建设还远远不够,这些都低质化发展也严重制约了冰雪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盲目跟风开发,缺乏规划,造成“一季养三季”的尴尬局面。由于冰雪项目起步时基本属于自发行为,不可能着眼于全局,因此各自为政,缺乏省与省、市与市、市与县之间的必要交流,所以资源配置上重复现象严重,对滑雪场的建设缺乏系统规划,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安全管理不到位,直接影响到冰雪旅游的品质,造成“一季养三季”的现象,以黑龙江省为例,上百家滑雪场,达到SSS级标准的只有少数。公通讯、医疗、餐饮、娱乐等路、铁路、机场等交通条件和配套设施也不够完善。有些体育旅游场所过于偏远,对游客根本形不成诱惑。
冰雪旅游公共安全宣传、培训过少与冰雪项目危险系数大、消费者安全风险意识低不成正比。冰雪旅游与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海洋旅游、生态旅游等其他旅游形式相比,风险性更强,特别是滑雪属于高危旅游体验项目,所以游客更需要通过了解安全防护知识,购买保险来有效降低冰雪旅游可能带来的损失。
但目前从政府媒体还是社会相关组织上都没有将冰雪旅游安全宣传和培训作为重点,造成了大量的冰雪旅游安全事故。在所有参与冰雪旅游游客中,购买意外险的占比仅为55.2%,这证明游客参与冰雪旅游时的安全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环境污染、盲目跟进、无序建设,小而弱、散而乱成为我国大部分地区冰雪旅游产品的突出问题。冰雪旅游异军突起,随之而来的是各地雪场的大兴土木,天然雪场和人造雪场,附近酒店、餐厅、精品店等等的修建。雪场内部也会修建各种零食店、纪念品店等等。甚至,某些冰雪体育旅游场所已经对所属区域的自然景观、自然条件造成破坏,如水土流失、废水废气的随便释放、森林和草地的随意开采。
一旦引发地下水污染、泥石流等灾害,后果可想而知。冰雪旅游不比其它类型的旅游,雪是很容易被污染的,雪场一旦被污染了,旅游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同时,冰雪旅游对人力资源素质的要求很高,例如要有高水平的教练员、安保人员和医护人员,特别是要有熟悉冰雪体育旅游的管理人员,但目前既缺乏专门的培训机制和机构,冰雪旅游场所等级不清、功能混乱,无必备的教练员、救护员,也无必要的急救机构、运输工具。
冰雪旅游项目、产品、线路多由政府主导,企业还需继续“练功”。
目前,万达集团、腾讯体育、阿里体育、首钢集团、IDG、新浪等企业先后发力,通过转播冰雪运动赛事、举办冰雪运动赛事、成立冰雪产业基金等方式,布局冰雪运动市场。
万科集团、中弘股份、长白山、万达集团等企业布局滑雪度假村,打造以冰雪旅游为主的度假场所。碧水源、东方明珠等企业通过参与冬奥会布局冰雪;华策影视等传媒公司以打造冰雪运动节目来布局冰雪产业;奥瑞金、莱茵体育、华录百纳、探路者等企业打造冰雪赛事及各种冰雪活动;众信旅游参与以冰雪产业链为主线的投资基金;梅陇体育、朗威视讯、约顿气膜、泰山体育、星奥股份、卡宾滑雪、奥地利AST(中国)公司、华润(深圳)有限公司等企业布局冰场、雪场设备供应等板块。
虽然众多企业纷纷布局冰雪旅游项目,但是从目前冰雪旅游市场来看,精品的冰雪旅游线路多是由政府牵头打造,企业参与的份额占比很小,如2019年元旦至元宵节期间,为丰富来京游客和首都市民的冬季文化旅游生活,助力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和冰雪运动文化的大众普及,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和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市商务局、市文物局、市体育局、市公园管理中心、市侨办等单位联合举办第三届北京冰雪文化旅游节;又如张家口市今年推出的11条“冬奥冰雪之旅”主题旅游线路,我们也很难看到企业的文化参与,这些都会制约冰雪旅游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