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娃穿上了白大褂——王友娣同志采访录
微信版第842期
被采访者:王友娣(以下简称王)
采 访 人:陈正康(以下简称陈)
采访地点:浦东新区上钢新村街道耀华养老院
时 间:二0二0年二月十七日
我们有相同的童年,也这样玩啊!不怕危险,在家门前的小木桥上疯跑。
家中姐弟仨,老大总是最吃苦的,从懂事起,除了上学读书做功课,上山砍柴火,下地打猪草,帮爸妈拣菜煮饭看管弟弟,什么家务事都得干,吃的柴灶饭,住在小山村,房前屋后码放着整整齐齐的柴火堆,家门前面有一条小木桥,下地上山从上面来回走动。当我相继在当地胡乐小学,胡乐中学读完小学和初中课程后,一个地地道道的山里娃也理所当然地成了地地道道的新农民。生活在偏僻小山村的山里娃,谁没有一点“远大理想”,谁不想放下锄头,找一份理想而体面的工作,当一名工人成了我们这些山里娃的奢望。
1968年左右,毛主席党中央发出“备战备荒为人民”,建设三线准备打仗的号召,一时间隐没在皖南地区荒山野岭中很多山沟沟,传来阵阵劈山放炮的爆炸声,一座座崭新的建筑物点缀着绿水青山,上海人来山里办厂的消息不胫而走,也有一部分村民被招聘为“民工”,参加这些三线厂的基础建设,听说在胡乐东边的祠堂坞内正在建造一所医院,我和小闺蜜们感到纳闷:准备打仗造枪炮可以理解,造医院干什么?也就怀着好奇心敏感地注视着这里的一举一动。
在我们的地盘上造医院,就会占用村里的山地,村民们当然有意见。为补偿我们村的经济损失,在古田医院初具规模的时候,天大的好事居然降临到了我的身上,1972年3月我和其他3位本村的青年农民(邹玉庭、汪月梅、汪小云),以“征地工”名义被安排进古田医院工作,兴奋得我好几个晚上都睡不好觉,哈哈,我摇身一变成了工人啦!小伙伴们也都投来羡慕的目光,说我运气好。
进入古田医院后,虽然我们都被分配在医院保洁岗位,但我们都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一方面这比农村大田劳动省力多了,而且每个月都有一份固定收入,另一方面我们也确实没有什么专业技术,能这样也心安理得。何况在闺蜜们面前还挣够了面子!由于自己努力工作,有一年年终还获得了先进工作者荣誉证书。
你也知道,我们那里风俗习惯,家里来了客人,女孩子是不能上餐桌的,但是我进了古田医院之后,也慢慢敢“反抗”了,在家里地位也提高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参加工作了,和上海同事们处得久了,慢慢学习言谈举止,学习穿衣打扮,潜移默化吧,回到家里,闺蜜们会打趣“唷,假‘上海佬’回来啦!”我会回怼她们“十三点”“神经病”,她们就说:“啧,啧,看看,说话都开始十三点了!”大家打闹一番,才开始说悄悄话。我心里也油然而生一种莫名的自豪感。
可能山里的护训班不属于正规教育,所以来到上海后,我又重新参加黄浦区卫生学校补习,经考试合格后,先后取得护士资格及护士执业资格。
陈
是啊,这都要感谢小三线建设,感谢古田医院,成就了我的顺畅人生。也谢谢你的采访。
被访人简介:王友娣,1972年3月以征地农民工身份进入古田医院,先后从事保洁工、助理护士、护士工作。1986年8月随迁进入南市区肿瘤防治院从事护理工作,2005年4月光荣退休。退休之后,发挥余热在上钢新村街道耀华养老院,继续从事护理工作直到现在。
采访人简介:陈正康,1971年7月进山,任职上海后方古田医院政宣组干事,1986年4月撤回上海,返沪后先后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纪委、监察审计处、二医大分部、校办产业处、后勤处、二医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任职,2010年11月退休养老。
小三线系列回忆
1 | 从胜利水泥厂走出的海派画家 | 沈嘉麒 |
2 | 皖南小三线建设的开路先锋 | 沈嘉麒 |
3 | 515库——一个高度机密的小三线单位 | 沈嘉麒 |
4 | 683汽车运输场 | 沈嘉麒 |
5 | 绩溪,我的第二故乡 | 郭向东 |
6 | 记旌德县上海小三线井冈山机械厂 | 沈嘉麒 |
7 | 宁国古田医院回忆(上) | 陈正康 |
8 | 宁国古田医院回忆(下) | 陈正康 |
9 | 在皖南山沟里看电影 | 沈嘉麒 |
10 | 小三线医疗队在宁国浪荡坞 | 顾月明 |
11 | 旌德历史上的上海小三线 | 刘四清 |
12 | 贵钢子弟八五钢厂重游记 | 周 军 |
13 | 我在绩溪瑞金医院的八年 | 吕建昌 |
14 | 我在宁国协同机械厂的日子 | 瞿惠相 |
15 | 我为宁国协同机械厂架设电视转播台 | 刘定建 |
16 | 绩溪燎原模具厂 | 沈嘉麒 |
17 | 古田医院建立应急医用血库 | 陈正康 |
18 | 上海后方机电工业公司调整前后 | 瞿惠相 |
19 | 我在绩溪“爬格子” | 杨志松 |
20 | “古田”精神永放光芒 | 顾月明 |
21 | 皖南中草药在小三线医院的成功应用 | 陈正康 |
22 | 记上海小三线上海红波设备厂 | 沈嘉麒 |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