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岁开始,画仕女就成了他心之所往

欣赏中国工笔画在唐宋时期达到辉煌与繁荣,之后由于文人画的兴起而日渐式微。及至近代,工笔画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又重现新的活力。

青年画家王鹏将当代生活的思考融入画面,在工笔画领域抒写着具有时代特色的精神景观。


王鹏 :1981年生,河北秦皇岛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艺术学博士在读。毕业于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美术学专业获硕士学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入选“首都优秀中青年文艺人才库”。从事中国画的教学、创作和美术史论研究。

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第三届北京双年展''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等展览20余次。出版专著《王鹏画集》《张大千绘画鉴赏》、《中国绘画流派识别图鉴》、《重彩人物画法》4部。在《美术》《美术观察》《美术界》等刊物发表作品、学术论文50余次。

他7岁开始学画画,是迷恋上了仕女画

在他小时候学工笔画的人还极少

在旁人看来画画并不是太难的事

但一说到仕女画

似乎就从画画升华到了一种艺术

画现代仕女画似乎也成了他心之所往

在他人生中曾有一段休养的日子

反而让他沉静了下来

在一个环境清幽的小镇

打算把一生用在画工笔上

生活就那样单纯简单,整日被艺术包围

把自己关在画室里,不被打扰的画画

每天画上8-10小时画

在画画的时候老师喜欢放着京剧

时不时跟着唱上几句

看似唱的只是短短一出戏

折射的可能是人浓缩的一生

仿佛感受了其中人物的神韵

不知不觉便将这些情感结合现代人画了出来

让戏中人,走入画中

后来老师他带着休养期间创作的作品回到了北京

他想改变人们对工笔画的认知

在教学上围绕中国画和工笔画研究

已出了7本专著和70余次专业期刊

带领大家去体会古人的智慧和创作方式

用工笔画表达出现在这个时代的气质

使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得到最合适的展现

他以薪火相传为己任,想要改变人们对国画工笔刻板的认知,给当下人启发什么是“中国式表达”在绘画中插入传统的服饰纹样,展现出女性对服饰布样和质感的讲究。每一个纹样也许都是历史符号,是传统中美好的寓意象征,用画笔让服饰不败时光。

王鹏是80后出生的青年一代画家,他的工笔人物画,特别是表现青春少女的现代'仕女画',聚焦当代青春丽人,特别是刚出校门,初涉社会,踏入职场不久的年轻知识女性。她们身上既带着校园的书卷气,又对世界抱着好奇和憧憬。

画中的女子在精心修饰的妆容和时尚靓丽的衣饰下,散发着古代闺秀人物画所没有的、现代社会职业女性所特有的那种知性、从容、教养和自信。

王鹏的工笔画,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当代社会青春少女的靓丽风采、微妙情绪与心理状态,这是画家追求唯美、热爱生活的理想主义态度和对艺术纯美境界的追求。在当今以市井和恶俗的态度描绘女性的画作泛滥之时,王鹏的现代“仕女画” ,更显其难得的清纯雅致、鲜艳溢彩。

王鹏的画面中人物原型常来自他身边的同学和朋友。画面中,他们虽是身着吊带衫牛仔裤、头戴鸭舌帽、脚踩长靴的时尚一族,然而面部表情被淡化,眼神常游离于画面之外,静默而淡然的张望着。

画面中表现的“80 后”一代,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成长,既有上代人不敢奢望的优裕物质生活,也经历着价值观多元化的精神环境。当他们踏入社会,现实与梦想的巨大差距使其有些措手不及。青春赋予他们希望和朝气,同时也带来未知和茫然;他们有诸多机遇,但也面临无数挑战。

对王鹏而言,作画的关键在于状态,而非程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感悟是创作的出发点,而笔墨是为之服务的手段。他的工笔画,既有多层描绘,也有写意渍染。生宣纸的运用使色彩的晕染更加自然,带来更为丰富的色墨变化效果。

在西方传统绘画中,艺术家要同时考虑形与色,色彩是依附于造型过程而显现出来的。而中国画造型体现的是“类象”,其色彩亦是“类色”,更强化主观的色彩配置,强调色彩的主观性、表现性和形式美。王鹏在画面中舍弃强烈的色彩对比,以灰度较高的色彩统一和控制画面,令场景、人物均处于和谐之中。

无论是花季少年的希望与期待,还是花卉植被的张力与沉静,都成为王鹏在画面中传达的意蕴。冬去春来,季节更迭,阳台上葱茏的绿意一直在阳光下闪亮。在这样的温馨里,王鹏悉心感知着生活,静静地将那份情怀实现于画面,在工笔画的天地里尽情徜徉。

(0)

相关推荐